白马山马龙山景区,武隆白马山旅游景区在哪里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4-04-05 16:49:12

第三节 地方武装

一、国民政府的地方武装

(一)民国27年(1938年)春至民国32年夏,合肥县国民兵团第一中队(中队长孙德彰)105人驻梁园一带,主要是维持地方治安,有时也配合正规部队围剿共产党的地方武装。

(二)民国33年至民国34年,合肥县肥东办事处保警中队(中队长陶龙智)约50人驻梁园,担负办事处的安全保卫工作。(三)民国34年4月至解放前夕,以范国英为司令的“滁定合边区联防剿匪司令部”驻王子城,下辖3个大队,第一大队

大队长王华锦,第二大队大队长牛登峰,第三大队大队长谢有谷,官兵600多人,分驻王子城、八斗岭、响导铺一带。这批武装多由惯匪、兵痞、亡命之徒组成,武器装备好,战斗力较强,经常自动或配合国民党正规军进攻新四军及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破坏共产党的基层政权,残害进步力量。解放后,这批武装的残余势力仍继续进行破坏活动,直至1950年夏才被人民政府肃清。

(四)民国37年,合肥县保警第三大队大队长李少轩率领3个中队在店埠、西山驿、石塘桥等地驻防,配合保六团及国民党正规军清剿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

附 汪伪军的地方武装

民国27年(1938年)5月,日军侵占合肥县城后,县内国民政府基层政权纷纷解体,社会秩序混乱。惯匪陈俊之、程玉山等人乘机纠集一批匪徒,分别占据长临河、长乐集一带,由暗抢的土匪变为明火执仗的土霸。民国28年,他们投靠日军,被编为汪伪军的皖中清乡第一师(师长马白山)所辖的一团和二团,陈俊之任一团团长,程玉山任二团团长,各有武装约1000人,分别仍以长临河、长乐集为中心据点,就地强征壮丁,重敛赋税,鼓励种植罂粟,任意抢*掠夺,为害地方至巨。这些武装直至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才被国民党编遣。

二、共产党、人民政府的地方武装

(一)淮南抗日义勇军大队 民国27年(1938年)6月,张帜、许用思、阚伯衡等人在马集、阚集一带,组成了淮南抗日义勇军大队,拥有100多人,七八十支枪,下设3个中队。民主人士阚伯衡任大队长,张帜任政治部主任,许用思任副大队长。同年9月18日,国民政府合肥县大队大队长王柱东率1营人偷袭马集、阚集的义勇军,阚伯衡被俘,除驻阚集的义勇军一部未被发现外,其余的义勇军因遭到袭击而解体。

(二)山王自卫队 民国27年秋,共产党员宣兰生从上海回到家乡山王集,联络袁树人、袁寿高、袁之泽、葛存春、夏影、宜善发、夏正保等20多人,于民国28年3月,组成了山王自卫队,打击土匪,维持地方治安。不久,自卫队与新四军四支队取得了联系,四支队派孙乐宜、余佩洲、于光伦到自卫队指导工作,在自卫队内建立了共产党支部,由宣兰生任支部*。民国29年7月,宣济民从延安抗大学习后回到了家乡山王集,将自卫队扩编为山王抗日自卫大队,下设两个中队,这时已发展到500多人。民国31年1月,这支武装改编为江北游击纵队第三团二营,宣济民任营长,陈定一任教导员。

(三)梁园游击队 民国28年10月,新四军派汪制钧、张继贤到梁园帮助谢禄轩组建成100多人的梁园游击队,谢禄轩任队长,张继贤任副队长。民国29年1月,这支队伍被改编为新八团二营,谢禄轩任营长,何绪荣任教导员。

(四)磨店游击队 民国28年11月,新四军十四团在磨店组成有30多人的磨店游击队,孙子模任队长。民国29年1月,它被调到青龙厂整顿后,改编为新四军新八团一营二连,孙子模任连长,许用思任指导员。

(五)石塘地区抗日游击大队 民国28年11月,张帜等人将原淮南抗日义勇军大队保留下来的1个中队以及石塘桥一带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组织起来,成立石塘地区抗日游击大队,张帜任大队长,江北游击纵队二大队派来的张灿明(六)合二区独立营 民国29年夏,根据合二区区长张帜的要求,皖东津浦路西党委发给60支枪,组建成合二区独立营,并派来黄明德任营长,周进任教导员,王炳林任副官。同年12月,这个独立营改编为江北游击纵队二团一营。(七)巢北支队 民国32年秋,新四军为打通二师(驻定远藕塘)与七师(驻无为)的交通线,将原在巢湖北岸一带活动的七师巢湖支队划归二师领导,改为巢北支队,支队司令员唐晓光,政委程明远,副司令员宣济民,支队司令部驻青龙厂,所辖的两个大队500多人,主要在今肥东县境内进行抗日游击战争,建立基层民主政权,并以武装护送二师与七师之间的人员来往和物资交流。抗日战争胜利后,巢北支队改编为津浦路西四分区独立一团,团长宜济民,政委程明远。

(八)肥东县大队 民国37年2月,由皖东工委一大队改建的肥东县大队(1949年1月改称为肥东县总队),大队长宣质斌,政委杨吉平。所部主要在山王集、西山驿、龙城、马集一带进行游击战,建立人民基层政权。1949年1月22日,这支武装配合华东*军渡江先遣队四支队率先解放合肥城,随即回到肥东,担负起全县剿匪反霸、保卫地方治安的任务。(九)县人民武装部 1950年3月,县人民武装部建立,属部队序列。1952年4月,县人民武装部内设军事、政治两个股;各区分设人武部,分别配备部长1人,武装助理员2人;各乡设武装委员1人。1954年10月,县人武部改为县兵役局,仍属部队编制序列,取消人武部编制,对外仍保留人武部名义,实行两块牌子一个机构办公。兵役局下设动员、征集、统计、预备役军官、民兵5个科。1958年7月1日,取消兵役局编制,改兵役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肥东县人民武装部”,内设军事训练、组织动员、政治工作3个科,各区武装部撤销,保留1名武装助理员。1970年,县人武部进行整编,按乙等县编制,员额定为25人。1981年,县人武部又进行整编,员额缩编到20人,内设军事、政工、后勤3个科。县人武部随行政区划变动,先后隶属巢湖军分区、滁县军分区、蚌埠军分区和合肥市军分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

肥东县人民武装部(兵役局)*员更迭表

白马山马龙山景区,武隆白马山旅游景区在哪里(1)

白马山马龙山景区,武隆白马山旅游景区在哪里(2)

第四节 民兵

一、组建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很多地方农民自动购买枪支,保村保家,这是最早出现的分散的自发性的民兵。民国27年9月新四军四支队进驻肥东后,发动群众抗日,普遍成立青抗会、农抗会、妇抗会、商抗会等群众性的抗月组织,进而在这些群众中挑选骨干,先后在梁园、青龙厂、白龙厂等地组建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批民兵。民国29年上半年,县境内的民兵已有1100多人陆续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民国35年5月,新四军北撤后,国民党军队进占民主根据地,民兵组织受到严重破坏。一部分民兵上升为正规部队,随主力北撤,大部分民兵转入地下活动。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影响下,民兵日益活跃,民国37年县境内的民兵发展到4000多人。1949年2月新建的肥东县,所辖的50个乡,每个乡都建立1个民兵中队,配备不脱产的中队长1人,全县共有民兵7000多人。1954年,全县实行“普遍民兵制”,民兵发展到48000多人,这时组织上也趋向统一,按照各区、乡、村的居住情况,分设民兵中队、分队、小队。1958年9月29日,*主席发出了“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的号召,民兵组织得到了空前发展,全县有民兵243885人,其中基干民兵127849人(含男性79339人,女性53510人),普通民兵116036人(含男性60886人,女性53510人)。编为1个民兵师,下辖34个民兵团,220个民兵营,1534个民兵连,7014个民兵排。1961年,按照国务院颁发《民兵工作条例》的规定,对全县民兵组织进行了整顿,将身体健康的16岁至45岁男性公民和16岁至35岁的女性公民,都编入民兵组织,其中男性16岁至30岁,女性16岁至25岁的编为基干民兵,其余的均编为普通民兵。编制本着有利生产、生活,便于领导和平时开展活动,战时利于快速动员的原则,在人民公社建团,生产大队建营,并配备营长、副营长,生产队建排,机关厂矿也分别建立连或排。1962年6月19日,*主席发出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指示,此后,每年冬春季节,全县民兵进行一次整顿。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为适应战备,本县迅速组建1个民兵独立团,下设2个步兵营,7个直属队,共2434人,于1970年2月21日在梁园召开了建团大会。1974年底,在独立团的基础上,建成武装基干团,配备各式武器1894支(件)。1981年,对全县民兵组织进行了调整和改革,缩小了组建范围,简化了组织层次,减少了人数,民兵年龄规定为18岁至35岁,比原来压缩了12个年龄,其中男基干民兵为18岁至28岁,女基干民兵为18岁至23岁。经过这次整组,全县民兵由230143人减少到122028人。其中基干民兵由116242人减少到16300人。

二、训练

解放前,民主根据地和游击区的民兵,不作系统的正规训练,主要是通过官教兵、兵教官的形式,在巡逻放哨、维护治安、侦察敌情、行军带路的实践中增长军事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县、区及时组建的人民武装部组织,加强了对民兵工作的领导,民兵的训练活动才逐步形成了系统化和正规化。

从1951年以来,贯彻“劳武结合,以劳为主,军政并重,不脱离生产”的方针,年年都对民兵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训练,使民兵的军政素质不断提高。

1960年1月,优秀民兵代表刘福民、张大银、许功文、周立功出席第一次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朱德、*等党和国家*的接见,中央军委奖给他们每人1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

1964年,本县民兵参加滁县军分区举行的民兵比武大会,在集体比赛的6个项目中,获得了两个第一名(政治测验和机枪对抗),两个第二名(手榴弹投掷和战术动作);在单项比赛中,男子组也获得了步枪射击的第一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民兵武器集中到县人武部保管,民兵训练一度中断。

1969年,为加强战备,又恢复了民兵训练,重点训练独立团战士的“三防”(防空、防化、防原子)、“三打”(打飞机、空降、坦克)的军事科目。同年,组织民兵对阚集机场、三五二仓库、二十埠空军雷达站等重点军事保卫目标,进行了带战术背景的演练。

1977年,定光公社民兵营长王汝潮在一次实弹投掷训练时,见到民兵王汝传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将已拉了弦的手榴弹投掷在离身边仅2米远的地方,他临危不惧,抢前抓起冒烟的手榴弹掷出,避免了一场防亡事故,省军区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

1980年9月16日至18日,省军区在王铁公社召开全省民兵政治工作的现场会,推广王铁公社民兵工作的经验。从1981年起,民兵训练改两年为一个训练周期,训练时间30天,经考核各课目合格的,发给民兵训练合格证。到1985年底,经区武装部训练的民兵、县人武部训练的民兵技术骨干和民兵排以上干部共366728人次。

三、参战与参加建设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青龙厂、古城、石塘桥、西山驿、山王集等地民兵,配合新四军主力和地方游击队,或单独作战,打击日本侵略军和反击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作战728次,参战8092人(次),毙敌892人,伤敌1073人,俘敌454人,缴获各种武器3138支(件)。

解放初期,全县民兵投入剿匪反霸斗争,保卫“二五减租”及土地改革胜利成果。

1961年5月15日23时,台湾国民党飞机1架,飞临撮镇、长临河一带上空,空投反动传单。县人武部与县公安局闻讯后,会同当地党委,连夜集结了1000多名民兵,控制空投地区,两天内收缴传单11种,2219份,防止了反动传单的扩散。

1965年初,陈集公社广兴大队民兵,揭露国民党特务分子王德高、陈业余诱骗他们参加国民党特务组织的阴谋,及时协助公安部门将这两个特务分子抓获归案。

建县以来,先后兴建的大小水利工程,都有民兵参加,而且他们总是成为工地上的一支突击力量。

1949年至1985年,全县共有民兵8760人,协助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捕捉反革命分子、押送与看守犯人、逮捕刑事犯罪分子;有8975名,先后参与看护铁路25公里、桥梁12座、厂矿7个、水库6个、电话线10000米,并参与守护海军航空兵阚集机场、八斗雷达站、南京军区15分部954仓库、352仓等重点军事目标。

民兵军事训练统计表

白马山马龙山景区,武隆白马山旅游景区在哪里(3)

白马山马龙山景区,武隆白马山旅游景区在哪里(4)

第五节 战事

一、打击日本侵略军

(一)合肥东乡的阻击战 民国27年(1938年)4月,日军攻陷巢县、夏阁。5月10日,又乘巢湖北岸国军守备部队空虚之机,以成松古贺部队四五百人,由巢湖分乘橡皮船和民船至炯炀河;另一部步兵千余人和骑兵五六百人,沿淮南铁路线向西

进犯。这时,国军第十军四十八师一四二旅二八四团之二、三两营由店埠开至桥头集,以阻击日军西犯。5月11日拂晓,日军前敌占领了龙泉山、复兴集、马龙山至白马山一线,并与二八四团之两营发生激战。日军先以炮火向二八四团猛烈轰击,之后中日两军展开了肉搏战,双方伤亡惨重。国军二八四团三营副营长蒋子祥、排长邱少华和丁家斌阵亡,排长吴济民、刘兆民等受重伤,其他官兵伤亡、失踪甚多,九连士兵伤亡殆尽。午后3时许,驻在东山口(今属巢县)的二八四团第一营驰援参战,因处于仰攻,受敌火力瞰制,终不能阻敌西犯。当日夜间,日军以一部分兵力牵制二八四团,其主力并炯炀河成松古贺之敌,继续向合肥进攻。此时,驻防在元疃集、靠山集、曹山店的第十军四十一师又奉命北调进攻凤阳、蚌埠,而由湖北黄陵站增援合肥的八十七军罗树甲一九九师尚未赶到,造成合肥周围守卫兵力不足。为应付突变,驻合肥的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徐源泉急令四十八师二八八团星夜兼程赶回合肥;二八七团赶向撮镇,准备侧击日军;令在夏阁附近的二八三团,趁夜摆脱日军,撤至店埠附近为预备队。12日,西犯的日军又有六七百人在巢湖北岸登陆,占领了六家畈、长临河一带,绕至二八七团右侧背后。拂晓后,一面向驻在撮镇的二八七团猛攻,一面将其主力向撮镇以西地区迂回,13日下午3时许,已逼进合肥城郊。此后,国军在合肥城南郊、东南郊与日军激战一天多,至14日午后合肥城全部失陷。

(二)元疃集的反“扫荡” 民国27年秋,日军约一个团的兵力,从合肥城下乡“扫荡”。国军一三八师集中四个营的兵力,在元疃集一带打了一场阻击战,日军被击毙20多人,击伤30多人,日军把已被击毙的日军左手切下带走。国军战死、战伤20多人。当地群众被日军打死4人。

(三)歼灭刘孟一部 刘孟一(原名刘绍炳),原是三十埠地方的恶霸。日军侵战合肥后,他纠集帮会、土匪300余人,盘据刘沟沿圩子,残害人民。民国28年1月11日,新四军四支队八团一营在参谋长赵启明指挥下,从龙城连夜急行军,奔袭刘沟沿圩子,一举擒获刘孟一,俘获残余伪军100余人,缴获步枪100多支,机枪1挺。刘孟一被带到梁园公审后处决。

(四)梁园第一次反击日军 民国28年农历正月初一日(1939年2月19日)凌晨,日、伪军步骑200多人,由店埠进犯梁园镇。当日,伪军行至梁园以南2.5公里邓岗时,新四军四支队七团参谋长林英坚率所部100多人和八团七连,突然从预先埋伏的公路两侧,向日、伪军发起猛烈阻击,打得敌人人喊马叫,乱作一团,有的当场丧命。当敌人镇静下采借助强大火力进行反扑时,林英坚即率部利用有利地形及时撤退,没有造成伤亡。日、伪军虽受重创,但仍不死心,又继续向梁园进犯,此时

梁园的安徽省保安第三团第一连及商会的30多名卫队闻声弃镇不守,遂使日、伪军冲入镇内,大肆抢劫镇民财物。驻在蔡湾的新四军四支队八团团长周骏鸣闻讯后,率领警卫连驰向梁园的北头岗,林英坚也率部在镇西,两面同时夹击镇内的日、伪军。敌人在镇内立足不安,于当日下午窜至护城抢粮抢物,强奸妇女。新四军游击队追至护城,继续打击敌人,迫使日、伪

军于第二日凌晨沿原路向店埠方向溃退。

(五)东山口反“扫荡” 民国28年1月,日、伪军七八百人向新四军四支队八团驻地东山口进犯。三营战士以步枪、大刀和手榴弹进行顽强阻击,连续击退敌人3次冲锋。同时,二营从浮槎山驰向东山口切断敌人后路,一营由军高、吕家塘插至庙子岗(今属巢县)进行侧击。激战一日,击毙击伤日、伪军150余人,击毙日军战马6匹,迫敌仓皇逃去。

(六)梁园第二次反击日军 民国30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1941年2月18日)下午,日军拼凑一个联队1000多人的兵力,围攻梁园。驻守梁园的国军一三八师八二八补充团副团长李丕成率一营(顾营)人奋起迎击,从当日下午至夜间,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仅在北头岗碉堡的前沿阵地,日军即陈尸100多具。次日拂晓,日军炮轰碉堡,击毁了碉堡的上层后,蜂拥而上,驻守碉堡的一连连长卢明率部反击,又击毙日军100多人。午后,卢明负伤,几名排长相继阵亡,全连士兵仅存24人,在副团长李丕成的命令下,卢明才率部沿交通沟从王鲍巷撤出梁园。日军占据北头岗后,一面在黄岗、陆小庄等处焚化被击毙的300多具日军尸体和几十名重伤的日军;一面进入梁园镇挨家挨户搜索,抢劫财物,强奸妇女,*人放火。此时,新四军四支队八团二营营长朱绍清率四、五两连从镇的东北方向分两路向梁园进攻,日军仓皇逃离梁园时,放火烧毁中街全部,以及北街、王鲍巷的部分房屋,共2100多间。是役,日军在梁园镇惨*无辜群众40多人,另有120多名群众在战火中丧生。

(七)梁园第三次反击日军 民国31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1943年1月28日),日、伪军约4000人,在6架飞机掩护下,分别从古河、合肥、下塘集等据点分四路进犯梁园。二十二日晚逼近梁园四周,二十三日凌晨,日军向梁园发起猛攻。驻守梁园的国军一七一师五一一团副团长谢吉方,率五一一团二营(营长赖苍民)和五一二团一营(李营),依托碉堡、壕沟等工事,坚决据守,频频打退日、伪军的进攻。从镇西北管湾村进犯的日军600多人,被埋伏在张圩、陈岗两村之间两口大塘里的机枪二连四排击毙80多人和14匹战马,但四排排长方良才和机枪手李子荣亦先后阵亡。驻守镇北头的五一一团二营四连,凭借3个碉堡和战壕掩体,打退了800多名日军在飞机配合下的进攻,击毙日军数十人。驻守镇南头的五一二团一营二连,也多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二十三日拂晓后,日军继续从四面发起强攻,北头岗的战斗尤为激烈,防守的四连官兵,多次与敌人短兵相接,击退了敌人六七次整连整排的进攻。守卫在镇南头的五一二团一营,凭壕坚守,击退了敌人频繁的进攻,给敌人以很大*伤,但守军伤亡亦大,副营长和4个连长相继阵亡,副团长谢吉方也负了伤。正当镇北、镇南的守军寸土不让、血战方殷之际,而防守镇西的肥东办事处中队长徐敬三却畏敌率队弃守,遂使日军二三百人从镇西突入,排成纵队沿街向北扫荡,行至中街桥头堡时,堡内守军以两挺机枪猛烈射击,打得日军尸体成堆。后因日军四面夹攻,桥头堡的16名守军全部沿河撤退。两营守军在伤亡过半后,于深夜突围撤出。日军占据梁园后,见人就*,见房就烧。*死居民180多人。梁园镇的大部师分房屋及东园上的50多户民房被烧光。古'塔也被敌人用炸药炸毁。千年古镇梁园顿时成了一片焦土。这时,原处于外围防守的新四军四支队九团二营营长徐佩洲和作战参谋童中鼎又率部赶来痛击敌人,迫敌人仓皇窜回合肥。

二、反摩擦战斗

(一)古城会战 民国29年(1940年)6月,随着淮南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扩大,津浦路各据点的日、伪军频繁向定远、藕塘、周家岗一带“扫荡”,被新四军四支队、五支队次第击退。同时,国军也不断地向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挑衅。同年6月16日,国军一七一师五一一团、五一二团和第五战区第十游击纵队近5000人向古城、王子城进攻,于17日占据古城,并企图进犯广兴集。为了制止国民党军队蓄意制造的摩擦,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率领四支队、五支队3000多人在古城一带打了一场反摩擦的会战。6月18日拂晓,四支队七团、九团分别从东、北两方向古城进击,激战3天,收复了古城,第十游击纵队残部窜向八斗岭。19日晚,五支队八团和四支队七团二营联合进击王子城,激战3小时,迫使占据王子城的五一

一团也撤退到八斗岭。至此,新四军胜利结束了这场反摩擦的战斗,毙伤俘国军1600多人。

(二)宋山洼突围战 民国30年(1941年)9月15日,新四军七师政委曾希圣带领干部队七、八十名,由一个警卫排护送,由无为过巢湖去定远县新四军二师的根据地,途经宋山洼(今王铁乡)。9月17日,二师六旅十六团二营营长刘胜起率五连到了宋山洼接应,他派二排长带20多名战士到马集进行武装侦察,二排发现国军约一团人的兵力正从石塘集向王铁地方进犯,乃诱敌西向追击。刘胜起营长听到马集方向的枪声后,即带领五连的40多名战士以及曾希圣的警卫排,占领浮槎山脚下的小山,选择有利地形,严阵以待,在上午7时半与“围剿”的国军开始交火,一直打到下午2时半,打退国军多次的冲锋后,始转移到浮槎山下。下午3时许,李志高参谋长率领警卫排保护曾希圣及干部从浮槎山东侧撤出,返回无为驻地。刘胜起率领战士抗击到天黑后,也突围转移到巢县万山脚下清水塘附近,并与二排会合。

(三)陈集围歼战 民国31年秋,国军一七一师、保安六团和第五战区第十游击纵队,联合向以藕塘为中心的路西抗日民主根据地进攻,同时定远县城、炉桥两地的日伪军也摆出向路西根据地进行“扫荡”的态势。津浦路西区党委根据当时巩固路西、扩大路东、发展淮北的战略方针,决定对来犯之敌予以各个击破,由独立五团直捣定远县城,迫使日、伪军不敢外出“扫荡”。十七团出击周家岗的十纵队,十八团猛攻王子城的国军,这就由被“围剿”转变为主动出击,使得国军忙于解救王子城之围,不得不放弃“围剿”路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计划。这次反“围剿”,新四军六旅在梁从学旅长的指挥下,在陈集一带围歼国军一七一师五一一团一部及保六团,歼灭100多人,活捉保六团一营营长。

(四)大横山突围战 民国33年7月的一天夜间,新四军巢北支队二大队潜入国军驻地石塘桥附近,切断了石塘桥以西、马站以东的一段电话线,翌日晨返回驻地朝北王等村(今西山驿乡)时,国军一七一师的炮兵团和省保六团,共四五百人,闻讯跟踪,分别从西山驿、十八街(今山王乡)向朝北王等村围攻。巢北支队副司令员宣济民遂即指挥二大队,分两路突围向大横山撤退,一路由宣济民和副大队长周树桐带领,一路由教导员丁植民带领,凭借地形熟,群众基础好的优势,很快突出了重围,周树桐等10余人在突围中牺牲。

(五)黄疃庙战役 黄疃庙战役(亦称津浦路西反顽战役),是民国34年(1945年)4月在王子城、黄疃庙、八斗岭一带进行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反“围剿”战役,国共两党参战的部队分别为:国民党的桂系一七一师、第十游击纵队、省保安三团各一部;共产党的新四军二师四旅、三师七旅、津浦路西部队全部,二师五旅及七师一部;双方投入的兵力各达1万多人,战役持续6昼夜,中间经历了王子城战斗、大小鲁庄战斗、第一次黄疃庙战斗、上下何家战斗、八斗岭及大塘赵的围歼战、第二次黄疃庙战斗、三师独立旅南下等9个战斗。

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至民国34年,与新四军二师、七师长期对峙的国军一七一师和一七六师,不断向新四军防地进行挑衅,意在摧毁新四军创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民国34年2月21日,国军四十八军一七六师由师长李本一率领,由舒(城)、庐(江)东进,攻入巢南中心区域;一七一师为策应一七六师进攻,3月初,由萧湘汤率领五一八团、保安三团等部,向含(山)、和(县)地区进犯,从而形成了东南两翼对皖江根据地的围攻。新四军为了扭转以无为边区为中心的皖江根据地的战局,决定在津浦路西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反“围剿”战斗,成立路西*司令部,由谭震林、彭明治分任正副指挥,将二师的四旅、五旅、西分区部队和三师七旅都列入战斗序列。

*司令部根据对方的兵力部署,决定这一战役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法,力求在运动中歼灭一七一师出援的主力大部或一部,尔后伺机扩展,迫使该师西撤,以改变含、和地区被动挨打的局面。于是以二师五旅十五团和六旅十八团分别包围王子城、唐井子国军据点,七旅全部及五旅主力隐蔽集结于王子城两侧的富旺集、殷子集及陈集的西南地区,准备围歼国军增援部队;以七师一部游击坚持巢(县)、无(为)地区,一部控制含山西北地区,威胁国军东西交通线,主力东伸与南下的三师独立旅会合,打通二师与七师之间联系的走廊。

这一战役是从围攻王子城之战开始的。王子城是国军经营多年的一个据点,在大,小两个圩子内设防严密,守军为一七一师五一一团的一个加强营及地方武装牛登峰部近千人,战斗力较强。4月14日晚,五旅十五团一、三营在火力的掩护下,从两面向王子城大圩子发起进攻,三营七连迅速突破据点外围鹿砦、水沟等障碍接近了围墙,突击排以迅猛的动作爆破围墙成功,打开了缺口,从东北角首先突进圩内,八连、九连也很快相继突入。一营歼灭了圩内西南面的守军后,与三营协同作战,很快占领了圩内基本阵地。残余守军退往西北角的小圩子内负隅顽抗,固守待援。15日晚,三营继续进攻小圩子,但因守军兵力集中,工事坚固,火力较强,加之攻击部队对小圩子的工事、地形了解不透,以致几次进攻均未奏效。16日,十五团准备投入预备队二营接替三营担任主攻,而三营指战员虽经两昼夜激战,仍坚决要求继续担任主攻任务。受到团部赞许后,他们调整攻击部署,反复侦察摸清小圩子内的工事与火力配置情况,团部又将二营的机枪连拨归他们指挥。当日夜间,三营在一营配合攻击的情况下,冒雨再次向小圩子发动猛攻,迫使守军从圩内向西突围。这时三营紧追不放,一营从正面堵截,二营一部从侧面袭击,将突围的国军压缩在一片开阔地里,经一小时激战后,除国军营长两个、团长及少数士兵逃脱外,歼灭国军近1000人,缴获重机枪7挺,轻机枪24挺,长短枪500多支。

王子城围歼战开始后,打援战斗相继爆发。国军一七一师主力及第十游击纵队、省保安三团各一部,分别由梁园、古河等地4次驰援。一七一师五一三团及保三团一部,由古河向西增援,被新四军五旅十三团、十四团迎头阻击,包围在黄疃庙地区。援军退据村落,构筑工事顽抗,新四军遂展开了对村落的进攻战。4月15日晨,一七一师五一一团两个营由梁园北援,进至小鲁庄(今属富旺乡)以北时,新四军四旅十团首先从正面迎击,十二团由南及西南方向出击,十一团由东及东南方向出击。十团攻占小鲁庄北部,将援军压缩在小鲁庄南部,十二团二营亦攻占小鲁庄村落一部。援军乘四旅立足未稳之际举行反扑,迫使四旅退出小鲁庄后,国军即在小鲁庄构筑工事,固守顽抗。四旅在向援军发起攻击时,因十一团、十二团主力包围圈过大,延误了战机,当进至小鲁庄时,援军已做好固守准备,四旅攻击一夜未能得手。15日,一七一师的五一三团及五一四团一个营由高亮集向北增援,与四旅十一团一个营在上何家、下何家(均为村名,今属富旺乡)发生战斗,继而十一团便全力投入上、下何家的阻击战。固守小鲁庄的五一一团在增援接应的情况下,强行突围,在突围中被歼灭一部分。与此同时,五旅、七旅部队同五一三团及五一四团一个营在黄疃庙南北地区展开激战。五旅十五团在结束王子城战斗后,也迅速地投入黄疃庙的围歼战。在重兵围攻下,五一三团等部即突围奔至大塘赵(村名,今属黄疃乡),五旅尾追至大塘赵继续攻击,七旅扼守黄疃庙地区。四旅在小鲁庄战斗后,也驰向大塘赵东西两侧准备打援。五旅攻击大塘赵一夜未果,正当*司令部调整攻击部署,准备继续围歼时,一七一师援军各部突围占据黄疃庙地区以南以东几个村庄,继续拚死顽抗,战局一时呈胶着状态。这时,新四军七师主力已按预定计划东进策应,连克十里庙、绰庙集6个据点,歼灭守军300余人。覃健率领的三师独立旅也乘机南下,与七师会师十里庙,收复了江(浦)、全(椒)地区,打通了二师与七师交通联系的走廊。此时,路西*司令部鉴于已达到部分战役的目的,而国军一七二师主力已从淮南铁路以西东援至古河等地,继续战斗不利,遂令所属部队停止进攻,撤出战斗。

这一战役,经过6昼夜的连续作战,新四军先后攻克王子城、八斗岭、黄疃庙、广兴集、鸡鸣桥等国军据点,生俘国军一七一师五一二团团长谢克,击伤五一一团黄团长,国军伤亡3500人,新四军也伤亡2500人。

(六)白龙厂守备战 民国34年7月23日,国军一七二师调集五一四、五一六两个团中的4个营和定远、合肥两县的自卫队,袭击肖家圩、响导铺、花张集、宁庙、白龙厂一带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防线,并以主力围攻白龙厂。守备白龙厂的新四军巢北支队一营三连,在副连长俞布门、副指导员张韬的指挥下,凭借防守工事、1挺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顽强抗击兵多势众的入侵者,激战3昼夜,仍然守住阵地,战至第5日,巢北支队打退国军一个营连续5次的冲锋,使其遭受重大伤亡之后,才被迫转移阵地,但阵地仍在国军包围中。此时,新四军五旅十三团、十四团、十五团、六旅十八团,以及巢北支队主力,分别从乌金山、藕塘、响导铺等地星夜赶来增援,使入侵的国军处于内外夹攻的态势。国军被歼约1营人后,逃回草庙、梁园等据点。白龙厂之围遂解。

三、解放战争

(一)新四军北撤 民国35年(1946)5月上旬,国军一七二师、一三八师、七十七师及省保安三团、保安五团等地方武装约2万人,分别从古河、滁县、江浦、蚌埠、古城、王子城等地出动,向以定远藕塘为中心的路西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新四军作了战略转移,主动北撤,淮南、津浦路西各县遂为国军占据。

(二)反“百日清剿” 民国37年3月,国民政府安徽省保安部队纠集牛登峰、王华锦、谢有谷等地方武装2000多人,在合肥县北乡和东乡,对共产党领导的坚持武装斗争的基层政权,同时发动“百日清剿”。他们每到一处,都围村逐户盘查,发现新四军干部、战士家属及“亲共”嫌疑的人,就加以残酷拷打,有的竟被迫害致死。当时,新四军江北游击队和南下干部朱鲁生、吴振胜、俞布门、朱明等领导的10余人,在白龙厂、花张集、元疃集一带坚持斗争;王光前、朱明、伍群等领导的29人,在古城、广兴一带坚持斗争;孙祝华、崔兴宗等领导的10余人,在肖凤集、青龙厂、造甲店一带坚持斗争。在到处一片白色恐怖的关头,共产党的游击队采取化整为零、白天隐蔽、夜晚活动、伺机反击的斗争策略。有时为了隐蔽自己,常以野菜充饥,河水解渴,稻草御寒,一遇有利时机,就向“清剿”部队进行有力的反击。民国37年(1948年)夏季的一天,王光前等领导的游击队,伏击了到杨塘集赶集的王华锦所部吴家宽等30多人,当场击毙9人。经过艰苦斗争,他们巧妙地避开了“百日清剿”的锋芒,保存了自己,终于在民国37年冬与南下的解放军胜利会师,迎来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