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开始
特区深圳成为了
全国人民关注的“风暴之眼”
海关的管理理念、申报方式等
在改革开放强大的背景下
在深圳特区建设的滔滔洪流中
不断创新突破发展
早在《1982年文锦渡分关工作要点》中,文锦渡海关提出“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考虑特区的特殊性,促进特区的发展,在手续上给予最大的方便”的工作思路。
敢于创新,敢于吃螃蟹。正是凭借着老一辈文锦渡海关人的当机立断和稳准狠精的改革眼光,1986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创新推出集中申报制度。企业申报由原来的每天每车逐单报关,改为每月汇总报关一次,企业凭海关报关清单就可以出口。这样一来,海关就为推动珠三角地区吸引外商投资、承接产业转移开足马力,为民营经济走出国门打了一剂“强心针”。
20世纪80年代文锦渡海关探索运行集中申报模式。
当年深圳中华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厂方负责人这样反映:“我们每月出口产品120单,按当时的报关时间统计,一个月报关需花费3600分钟。而以集中申报报关方式,每月只需40分钟,相当于海关帮我们省了一个连的人去投入生产。”
历经蜕变,破壳重生
文锦渡海关的改革发展
与从这里申报建材进口的
“三天一层楼”“九天四层楼”的
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一样
成了“深圳速度”的标签
◇1989年上线的H883报关自动化系统,解决了报关单从每天几百张到百万张的几何式增长难题,实现了货管、征税、统计自动化一条龙应用。
◇1994年投入使用的H915集装箱检查设备,解决了以往单凭肉眼手工查验货物不精准、耗时长的问题,实现了非侵入式查验的物理反应,既管得住又通得快。
◇2003年,在陆路口岸率先完善并推广公路口岸自动核放系统,解决了车辆通关大摆“车龙阵”的问题,实现了从2-3分钟到4-5秒钟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