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孙小婷
最近,一位博主在抖音上发布了一条视频,表示自己虽然是上海人,却从来不去逛东方明珠。于是,这条视频成功地引起了东方明珠市场部的注意,他们邀请他去塔上转了转。
跟着博主的镜头,我们看到了东方明珠上的全透明悬空观光廊,不少游客正在俯瞰上海城景,博主还体验了卡丁车、高空vr过山车等娱乐项目,而根据东方明珠“大珠小珠落玉盘”建筑造型而定制的矿泉水瓶也很吸睛,成为纪念品区的一款文创产品。
说起登上东方明珠塔的心情,这位上海博主表示“还是有点激动”,毕竟这相距他上一次接近东方明珠已经有20多年了,那时还在上小学的他只是在塔下合了个影。
然而过去这么长时间,这位博主却从未登上过东方明珠。或许,他代表了一部分上海人的想法——在一座城市生活没有必要做它的游客,要领略真正的上海,便要避开东方明珠、迪士尼、外滩这些人尽皆知的旅游景点,去上海原汁原味的古巷里弄走走,似乎这样更能够获得“魔都”的精华。
和这些人的想法一样,不少人对自己家乡的旅游景点也往往缺少些情感,反而是在外地亲朋好友来时做地陪才去过。再看旅行社推荐的某城市必逛景点,也往往与当地人总结的“深度游攻略”呈现出两个风格。
本地人把这些地标视为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或许因为很多景点在设置之初,其定位就并非是本地化的,而是面向全国甚至世界的,这也注定了这一类地标景点的设计是偏向大众,甚至国际化的。
正如这座建立于1995年,矗立于黄浦江东岸,高达468米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一经出世便透露出了上海那代人要建设亚洲第一塔的决心,东方明珠也自此背负了彰显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历史使命。
然而,你很难说哪种风格更上海,兼容并蓄本就是它的特色,也是城市发展的规律。既有能“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现代地标,也有“一砖一瓦皆风情”的旧式洋楼;既可以在本地特色小店中细品老上海梨膏糖、五香豆、生煎和小笼,也能在西式旋转餐厅中饕餮煎牛排、水波蛋和烩意面。上海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你可以于现代中感受历史,也可以在城市中胸怀世界。
因此“上海人在上海旅游”其实也没什么,只是换了个视角认识这个朝夕相处的城市。景区在接待全国游客和本地游客时,也不妨多一些理解,就像东方明珠邀请这位上海博主走进去瞧一瞧一样。
同时城市建设者也可以更深层次地想一想:在设计面向全国观众的高大上项目时,也要保持一些承载本地市民集体记忆的地域特色;在彰显城市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的同时,也要多保留一些本地文化的吸引力。
毕竟在目前许多景区同质化竞争的背景下,注重本土文化与城市记忆或许不是面向全国的对立面,而是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