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晋江?
天时、地利、人和、爱拼
不像意大利北部的制鞋名镇蒙特贝卢纳,晋江并不是一个有着制鞋传统的地方。
但晋江人承袭着历史悠久的商业基因。
闽商被誉为“最具冒险性的中国商人”。不同于足迹遍布中国大陆的徽商、晋商,福建背山面海、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决定了闽商不得不走向中国人向来“缺乏底气”的海洋。
▲ 晋江触角沙滩,面向海洋是福建人不可回避的选择。图/视觉中国
在近代以前,出海经商常常意味着九死一生的选择,因此和一般陆上商人不同,闽商都带着一股“彪悍决绝”的气质。南宋诗人刘克庄的《泉州南郭二首》一诗正是这种气质的最佳注脚:
“……
海贾归来富不赀,以身殉货绝堪悲。
似闻近日鸡林相,只博黄金不博诗。”
晋江人完美地继承了这一性格特点。
晋江鞋业的黄埔军校——陈埭(dài)镇,在上世纪70年代流传着一句俗语:“农业学大寨,打架学陈埭”。近60%的剩余劳动力无事可做,闲得没事*陈埭人便到处找人打架。等到改革开放后,有了允许乡镇企业经营的政策下来后,不甘于现状的陈埭人抓住机遇,开始琢磨起经商致富的门道。
▲ 1990年,用竹竿搭出来的鞋厂车间是晋江鞋业最初的起点。摄影/陈世哲
从制鞋入手,则是得益于海外侨民带回的资源。陈埭镇是著名的华侨之乡,而闽南一带相当重视桑梓情怀,在外打拼发家后往往不忘反哺故乡。改革开放后,华侨纷纷返乡,给长期封闭的陈埭人注入新鲜的时代血液,侨民穿着的时尚鞋帽衣饰,自然是返乡时最具有辨识度的东西。
当时长期处于物资匮乏状况的大陆,对一切新鲜时髦的日用商品来者不拒,仿制这些“国产小洋货”成为一本万利的发财经。华侨带来的启动资金、一手信息、劳动力使得陈埭人占得先机,迅速崛起。
▲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晋江鞋业的发展史可视作国货崛起的缩影。设计/林君鸣、晋婵
虽说晋江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但“平地抠饼,对面拿贼”(白手起家之意)终究不是件容易的事。被誉为晋江制鞋第一人的林土秋回忆道:当年的鞋厂就是一间“琉璃瓦盖起来的小作坊”;晋江当时没有鞋材市场,买颗鞋钉都要跑到厦门;鞋厂的技术专家则是高价请自国营皮革厂的师傅。
晋江人不仅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还有着天然的“先富带动后富”思想觉悟。中国运动鞋界流传着“晋江帮”的诨名,说的是一大批知名制鞋企业都来自晋江,主要原因就是“一家致富,全村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