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老家,有两句歇后语,那就是“周瑜要饭——穷都督”,“鲁肃带兵——面都督”。这两句歇后语,前一句是批评对方嘴碎,取的是“都督”的谐音“嘟嘟”,方言是“嘟囔”、“磨叽”、“碎嘴子”的意思;“面都督”就是“面嘟嘟”,相似的是“胖嘟嘟”,意思大概是发面团一样软弱厚道的老好人。
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一个精通音律、热爱生活的大帅哥,鲁肃要是像范进一样娶了屠户之女,是要被老丈人骂“烂忠厚没用”的——厚道的鲁肃总是白不厚道的诸葛亮忽悠,好不容易狠下心来请关羽过江谈判,又成就了关老爷“单刀赴会”的美名,自己则被吓得差点没命:“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
《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藐视东吴的,风流倜傥的周瑜被刻画得小肚鸡肠,尤其是吕蒙白衣渡江,更是为他们赢得了“江东鼠辈”之称。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以演义小说为依据,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是从三国史料中寻找“穷都督”和“面都督”的出处,细看之下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原以为是虚构调侃的那件事居然是真的,原以为比较贴切的比喻,居然与历史人物的真面目存在巨大反差。
周瑜出身于江东望族,周家世代高官,比“四世三公”的袁绍也差不了多少:“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安徽省庐江县)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
东汉都城洛阳,洛阳令跟北宋的开封府尹差不多:“县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为长。大者置令一人,千石;其次置长,四百石;小者置长,三百石。”
洛阳令是东汉最大的县令,手下属员比郡守还多,享受中县县长待遇的就有十八人之多:“洛阳令秩千石,丞三人四百石,孝廉左尉四百石,孝廉右尉四百石。员吏七百九十六人,十三人四百石。乡有秩、狱史五十六人,佐史、乡佐七十七人,斗食、令史、啬夫、假五十人,官掾史、干小史二百五十人,书佐九十人,修行二百六十人。”
周瑜并没有跟随父亲周异去洛阳,而是一直在庐江舒县守着祖产,孙坚起兵讨董,就曾住在周家大宅,与周瑜同岁的孙策升堂拜母,跟周瑜亲如兄弟。
周家是江东一等望族,也是孙坚起兵的最大资助者,说他会去要饭,这件事很多人都不相信,但在历史上却实实在在发生了,他“要饭”的“施主”,就是本文要说的“面都督”鲁肃:“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袁术原本是想用周瑜为将,周瑜不愿意跟着他干,就要求去居巢当县长,袁术批准了。周瑜自求为居巢长,实际是想席卷居巢人马钱粮去投奔好哥们儿孙策。
居巢户不过万,资源有限,所以周瑜带着数百人走到鲁肃家乡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就断顿了。
汉末乱世,有粮才能有兵,即使是善待士卒的关羽,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也会全军溃散。周瑜眼看自己那几百人要饿得跑路,就去找“家富于财,性好施与”的鲁肃商量。鲁肃二话不说,就指着三十六万斤(汉朝一斛一百二十斤)的大粮仓说:“这一仓库,全是你的了!”
“指囷相赠”后来成了一句成语,“周瑜要饭”之说就是从此而来——大家可能没想到,“穷都督”这句歇后语居然是真的,而鲁肃是不是“面都督”,咱们还得继续从史料中去寻找答案。
鲁肃面不面,咱们还得从“单刀赴会”说起:那一场谈判,双方其实都是“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
鲁肃敢带着一把腰刀就跟阵斩颜良的关羽会面,而且说话的时候一点都不怂,他大喊大叫训斥插话的关羽手下,不知道是不是周仓:“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会发现这场益阳单刀会的时候,刘备也从西川赶回了荆州,说刘备带兵入川后再没跟关羽见过面,是不符合史实的:“建安二十年,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
公安是刘备的荆州治所(相当于首府),刘备在拿下西川后又带兵五万返回荆州,并命令“驻江北”的关羽到益阳与鲁肃对峙,他们没有见面商量谈判条件,显然是不可能的。
刘备拿下西川后就新娶吴懿的妹妹为正妻,肯定是不愿意再跟二舅哥孙权见面,鲁肃和关羽那次单刀会,实际是代表两家主公谈判,谈判的结果是“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归刘备)”。
一下子划出去三郡,这种重大决策,显然不是关羽有权决定的,刘备必然已经对关羽面授机宜,划出了谈判底线。通过这场谈判,鲁肃替孙权“要回”了荆州三郡,也算满载而归。
鲁肃和孙权索要江夏、长沙、桂阳(原太守是赵云)却不要原本有一半属于东吴的南郡,可见鲁肃“用心险恶”——我们看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的割据形势图就知道,南郡是对抗曹操的前线,谁占据南郡,都要面对曹仁驻守的襄樊,刘备没有南郡,就跟曹操不搭界。
要想让刘备跟曹操死磕,就必须把东吴占据的半个南郡也“借(实际是换)”给刘备,要不然刘备就会躲在东吴的背后闷头发展,曹操想打他,也打不着。
刘备和诸葛亮着急借南郡,可能是急于消灭曹操兴复汉室,也可能是不好意思打孙权,要扩充地盘就只能打曹操,所以他们要以南郡为北上灭曹出发点,这实际是上了鲁肃的恶当。
我们细看三国顶级谋士,就会发现鲁肃跟贾诩有些相似。贾诩是只顾自己,鲁肃也没有兴复汉室的念头,他的的“榻上策”,实际是让孙权篡汉:“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趁着曹操在北方打袁绍残部和乌丸鲜卑的机会),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绝不是汉朝忠臣义士,在这一点上,他跟贾诩和诸葛亮有着本质的不同,而且此人一点都不面,而是很强硬,其武功也很高强:“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
看完上述史料,我们就会发现,周瑜要饭是真的但并不丢人,在汉末乱世,有兵有粮腰杆子才硬,刘备不但要饭而且要兵,曹操不但给刘备发俸禄,还多次借兵给他。
周瑜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一分钱憋倒英雄汉,他也有朝别人要饭吃的时候,但是鲁肃却绝不是一个“面儿都(这里念兜,也是方言,意思是懦弱无力)”,所以“鲁肃带兵——面都督”肯定是不准确的。
读史之乐,就在于那里面的很多事情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衍生的歇后语和成语更是妙趣横生,熟读三国史料的读者诸君,对东吴这两个“都督”可能还有更深的了解:在您看来,周瑜和鲁肃是怎样的两个人物?他们跟关羽诸葛亮相比,谁更胜一筹?“榻上策”与“隆中对”相比,哪个长远战略规划的可行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