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翻译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唇亡齿寒全文答案

首页 > 美食 > 作者:YD1662024-04-04 01:53:12

资治通鉴的开篇就是三家分晋,通鉴云:“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战国之始。对此司马光有大量评议,总结司马光的评论,其实就是三个字,那就是礼、分、名。“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翻译成我们现代文怎么理解礼、分、名呢?礼,纪律纲常;分,义务、责任;名,名器。

司马光关于礼的论述没有什么新意,就是以前的等级制度,天子、三公、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间的等级森严,正如通鉴所云:“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司马光推崇这种社会的静态平衡,各阶层最好不要流动。这不就是现在的阶层固化吗?农民永远是农民,贵族永远是贵族,哪怕农民再努力,哪怕贵族再颓废,都不能改变。阶层的固化导致国家、社会的沉沦、循规蹈矩,进而导致国家的衰落。如果促进各阶层的正常流动,能者上,不能者下,全社会都不断涌现各类人才,为国家发展不断输送新鲜血液,那么这个国家必将长久繁荣昌盛。从这个角度看三家分晋就是历史的进步,阶层的固化导致晋的无德无能,促使韩赵魏登上诸侯之位乃是历史的必然,而晋的寿终正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司马公接着论述遵守纪律纲常,莫过于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其中有一句话印象比较深刻那就是“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那就是臣对君的义务和责任就像天和地一样,不能改变。对于这句话我是不认可的,司马光同时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微子,一个是季札,这两位贤人都是为了遵守“礼之大节”坐视国家灭亡,这真的是有担当的贤人吗?假如两位贤人有能力力挽狂澜,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拯救亿兆黎民于水火之中,为什么就不能当仁不让呢?祖宗的江山社稷比不过一个暴君?亿兆黎民不如一个自私自利的独夫?

司马公又论述到名。名,名器也。结合杜预的注释:名,爵号;器,车马服饰。通鉴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作为一个君主怎样才能驱使别人为自己做事情呢?那就是名器,不能将名器轻易给人,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后世很多卖官鬻爵的国君,这其实就是在亵渎名器,能用钱买来的名器,为什么我还要卖命去争取名器呢?正可谓通鉴云:“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

名分一词依然存在于现代汉语词汇中,我们会常常听到女人向男人要名分,下属向上司要名分,其实这个词拆开来看就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我们常说权利和义务是不能分开的,在古代也是这样,名乃是君主赐予有功之臣的名器,乃是为人臣之权利,而分呢?乃是为人臣之责任。我们现代人怎么看待名与分呢?报效祖国、回报社会、造福家庭而已。

晋的大权实际掌握在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家,后来赵灭了范、中行氏,到三家分晋前晋实际被韩赵魏智四家掌控。讲到三家分晋,不能绕开的一个人那就是智伯,智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正如智果所云:“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智伯有很多优点,但有个致命缺点那就是不仁不义,智果劝智伯的父亲智宣子不要立智伯为后,否则智家宗族不保,但智宣子不纳。智果可以说是很有先见之明,为了避祸,改姓氏为辅。

我们一起来看智伯怎么一步步玩死的。智伯宴请韩康子、魏桓子,在宴席中戏弄韩康子,并侮辱韩康子的家相段规。智伯的族人智国就劝智伯:“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却不以为然,认为只有自己发难的份,自己不发难,谁敢造次?继续我行我素,向韩赵魏三家无理由地索要土地。首先是向韩康子要地,本来韩康子不打算给智伯,可韩康子的属下段规认为应该惯着他,让他膨胀。智伯也如段规预测的一样,继续在膨胀的道路上狂飙突进,又求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同任章商议,也把土地给了智伯。

智伯的胃口越来越大,这次直接公开向赵襄子索要蔡、皋狼之地,可被赵襄子直接拒绝,智伯大怒。智伯裹挟着韩、魏两家来进攻赵氏。这个赵襄子明显不敌,逃亡晋阳。智、韩、魏三家掘开河道,水灌晋阳城,可赵氏依然坚守不降。智伯得意洋洋地说:“我今天才知道水是这么好的进攻利器。”站在智伯旁边的韩康子和魏桓子都很害怕,因为魏的都城安邑靠近汾河,而韩的都城平阳靠近绛河,都很容易被水淹,今天被淹的赵氏平阳,明天被水灌的可能就是韩、魏的都城。韩、魏两人的表情被智伯的絺疵识破,絺疵断言:“韩、魏必反矣。”攻破赵氏就在眼前,可以三家瓜分赵氏土地,韩、魏两位却没有喜色,一脸忧愁样,可知两人心中一定有鬼。絺疵真是神人,见微知著,从别人的一个表情就能判断其内心的想法。如果这时候的智伯能够幡然悔悟,对韩、魏两家有所防备,那么也不至于给自己以及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赵氏的晋阳城已经岌岌可危,派出使臣张孟游说韩、魏两家共同对抗智伯,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今天赵被灭,明天就是韩、魏被智伯吞并,他们之间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啊,三家达成协议,掘开河堤水淹智伯军,韩、赵、魏三军齐出,大败智伯军,*智伯并灭尽智氏宗族,只有提前改姓避祸的辅果得以存活。韩赵魏三家最终取代晋,各自成为诸侯。

三家灭智氏,对此司马公又有一番才德论讲得很好,尤以一句话说得最好:“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历经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一直都是中原地区霸主。韩想借魏国的军队讨伐赵国,魏文侯以与赵国为兄弟拒绝了,赵想借魏军伐韩,魏文侯也以同样的理由拒绝,虽然两国最初都很愤怒,但知道了其中的缘由之后,皆朝于魏,魏国俨然三晋的盟主。魏文侯善于用人,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用吴起伐秦,取得西河之地;用西门豹治邺,邺城取得大治;用乐羊伐中山等,让魏国步入强盛。

在这里我们要重点讲一下吴起,吴起本是卫国人,在鲁国做官,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不被鲁国人所信任,遂*妻,取得鲁国人信任,率领鲁国军队,打败齐国。这个吴起曾经是曾子的学生,因母亲去世而不奔丧,被曾子逐出师门。有人向鲁国国君进谗言:“吴起薄情寡义,必将给鲁国招来祸患。”吴起害怕因此而获罪,转而投奔魏文侯,魏文侯起初也不信任吴起,问大臣李克能不能接纳吴起,李克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肯定了吴起的用兵之才,魏文侯任用吴起伐秦,攻下五城。吴起虽是薄情寡义,但却爱惜士卒,亲自用嘴为士卒伤口吸取脓液,因此士卒都愿意为吴起卖命,当然也可以说吴起善于收买人心。后魏武侯任用田文为相,吴起大为不悦,同田文比试功绩,虽然田文才能不及吴起,可值此主少国疑之时,田文深受朝野上下的信任,而吴起却不被信任。

很长时间之后,魏相公叔想陷害吴起,特意当着吴起的面让公叔的妻子魏国公主辱骂公叔,然后向魏武侯进言:“吴起是个贤能的人,但您的国家太小了,我担心他没有长期留下来的意思,您不如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如果吴起没有长留魏国的意思,他一定会拒绝。”吴起果然拒绝了,魏武侯因此就怀疑吴起不忠于魏国,吴起害怕被*,因此就逃亡楚国。到达楚国之后,被任命为国相,开始变法,使楚国逐渐强大,楚国向南平定百越,向北打败三晋,向西打败秦国,使楚国成为强大的国家,可吴起的变法得罪了楚国的贵戚。等到信任吴起的楚悼王死了之后,吴起被楚国贵戚给*害。

吴起一生无败绩,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名将,同时吴起还具有宰相之才,在楚国推行变法,让楚国成为周边诸侯畏惧的对象,战国之世不缺名将,也不缺贤相,可做将相都很优秀的唯有吴起一人。吴起悲惨地结束自己辉煌的一生,让我想到前面司马公所论述的才德论,吴起私德有亏,尤其是*妻取得别人信任是一生永远抹不去的污点,连妻子都*的人怎么能让人信任呢?

唇亡齿寒翻译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唇亡齿寒全文答案(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