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人物生平:
1900年10月5日冰心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今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该宅院也是林觉民故居,是冰心祖父谢銮恩从林觉民家属购得。次年5月,全家迁至上海。
1903年,因为父亲谢葆璋受命海军训练营营长,同时负责筹办海军学校,随父迁至烟台,在此居住的8年里度过了她幸福而多彩的童年生活。在烟台,她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包括英国著名作家迭更斯的《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1911年(一说为1912),进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开始了预科学习。
1913年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其父谢葆璋前来北京出任民国政府海军部军学司长。
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
1918年入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开始向往成为医生,后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运动,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此期间著有小说《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超人》。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
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
1923年进入燕京大学,燕大期间,冰心在一个牧师家里受洗归主。毕业后,到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学院攻读英国文学,专事文学研究。出国留学前后,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是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同年,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
1926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1929年与吴文藻结婚,婚后随丈夫到欧美游学,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访问。例如,在英国,冰心就与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锋作家伍尔就文学和中国的问题进行了长谈。
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冬儿姑娘》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1933年末写就《我们太太的客厅》,内容被疑影射林徽因,成为文坛公案。
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又曾在昆明、重庆等地积极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1949年至1951年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讲授中国新文学史,并曾在当地的报刊上发表一些短文。
1951年从日本回到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抄家,并进了“牛棚”,烈日下接受批斗。1970年初冰心被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冰心与丈夫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有关翻译任务。这时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合作翻译《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祖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冰心迎来了生平第二次创作高潮。1980年6月,冰心先患脑血栓,后骨折,但她仍坚持创作,在此期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又创作了《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作品数量多、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独特,使得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出现了一个壮丽的晚年景观。年近九旬时发表了《我请求》、《我感谢》、《给一个读者的信》等作品。
1994年9月冰心因心功能衰弱入住北京医院;1999年2月13日病情恶化,于同年2月28日晚上九点于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在冰心报病危之后,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等中央*及中国作家协会领导和作家代表曾亲自到医院看望她。
冰心,原名谢婉莹,成绩单姓名一栏用了英文名字,“MARGARET”(玛格丽特),译成中文是“阳光孩子”的意思,成绩单冰心的名字是这样的:HSIEH,(MARGARET) WAN-YING。即是谢(英文拼音)HSIEH,(玛格丽特)婉莹。在校的学号是015754。

1923年至1926年间,冰心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土顿西郊的威尔斯利学院(建于1875年.也就是当年宋美龄所在的女子学院,是教会学校)留学三年,攻读“英国文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在这期间,冰心创作了影响几代人的名作《寄小读者》。冰心在作品中,以通讯的方式,给小朋友写信,报告了她在美国留学的生活与见闻,读者以及后来的传记作家,根据她的描写,基本可以还原她在留学期间的生活情景。但是,《寄小读者》和她晚年的回忆录《在美留学的三年》,都没有具体写到她所修的课程、学分和成绩。
随着冰心研究的深入,从威尔斯利女子学院档案中查阅到冰心在美国留学的全部成绩单。
冰心,原名谢婉莹,成绩单姓名一栏用了英文名字,“MARGARET”(玛格丽特),译成中文是“阳光孩子”的意思,成绩单冰心的名字是这样的:HSIEH,(MARGARET) WAN-YING。即是谢(英文拼音)HSIEH,(玛格丽特)婉莹。在校的学号是015754,父亲姓名(MR. P.C.HSIEH,即谢葆璋先生),地址(中国北京中剪子巷14号),监护人姓名(MISS KENDRICK,注明非亲戚),毕业学校是中国北京燕京学院(YANCHING COLLEGE),于1923年获得学士学位。
在宗教信仰一栏中,冰心属于公理会(CONGREGATIONALCHURCH,基督教会的一个教派)。
注解栏里注明是 1923年7月17日 录取为“特别学生”。这个特别学生就是破格录取(冰心未经考试便直接录取了)。
冰心在美留学三年(其中从1923年12月至1924年6月,有7个月的时间生病住院),总共修课18门,获得35个学分。
主修课为“英国文学”,也就是她的专业课,安排在留学三年的全过程中,第一学年(1923年9月至1924年5月),便有5门英国文学课程: 英国文学302(3学分),英国文学307(3学分),英国文学101(3学分,无成绩),英国文学307(3学分,成绩为B),英国文学309(3学分,无成绩),这里记载的有学分而无成绩,可能是冰心生病住院之故。给学分,因为教授认为她已经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只是没有参加考试。
第二学年(1924年9月至1925年5月),冰心病愈回到学校,继续专修3门英国文学课程: 英国文学307(3学分,第一学期B,第二学期B),英国文学309(3学分,第一学期B,第二学期B),英国文学101(3学分,无成绩,注明是毕业必修课,免试)。
第三学年(1925年9月至1926年5月),英国文学的课不减,记有英国文学304(3学分,第一学期C,第二学期B),英语作文302和303(均为1学分,无成绩,注明是旁听)。
1926年6月10日专业大考,也就是英国文学的总考试,成绩为B。
冰心的学位论文是:《李易安(宋代李清照)女士词的翻译和编辑》6月完成,也是3个学分。
冰心的学分主要体现在专业课英国文学课上,总学分达到了27个学分。其它有,阅读和朗诵101(3学分),个人卫生与体育120/121,数学101,英语作文102,圣经历史课等。
按照威尔斯利女子学院的规定,获得硕士学位必须有两门外语:原则上一门为法语,一门为德语,这显然是相对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而言,但冰心的母语为汉语,英语应该可以作为一门外语,但是,教授不能改变学校的规定,需要获得专业委员会的同意,因而,成绩单上在将德语阅读改为英语阅读的栏目中,有教授专业委员会的说明,通过的时间为1925年10月,而法语阅读通过的时间为1926年5月,均无成绩,也无学分。
那时,对成绩的评定严格。成绩单上注明为A,B,C,D,E五个等级。冰心的每门课都为B等,成绩还算不错吧。
冰心启程前往美国留学的日期为1923年8月3日,而她知道已被录取的时间还要更早,在7月25日写作《寄小读者》(通讯一)中,第一句便是“我以抱病又将远行”,说的就是已经确定前往美国留学的事情。在出生年月上,却写为1902年8月12日,而冰心的实际出生年月为公元1900年10月4日,“8月12日”原来是农历庚子年闰8月12日无误,阳历10月4日为农历换算过来的,但为什么在此小了两岁呢?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常常说冰心这一代五四时期的作家和学人们是学贯中西,有扎实的国学底子,有最少两门以上的外语阅读能力,有对西方一门或几门学科的系统学习。从冰心的成绩单中,再一次感觉到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