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不设匾,犹人无面目然”,匾额在中国用途非常广,地位也很高。
上至宫廷殿阁,下至商户斋馆,近在市井居室,远在风景名胜,曾有“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盛况。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尚未有“匾”字,那时形容牌匾的字是“扁”。“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由此可见,汉代把题写在门户上的字称作是“扁”,后来引申到挂在门户上的题字横牌也叫作“扁”,并逐渐演化出“匾”这个更贴切的字形。
那么为什么要在门上写字呢?
先秦时,孔子说“正名以正政”,于是“名正言顺”的名学思想兴盛,成为古人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理念。具体来说就是,用一个“名”来区别万物,区分尊卑贵贱,褒扬良善,奖励功勋。这种“正名”之说物化之后的形态,便是一块块匾额。
各地的孔庙都挂一块“万世师表”匾 图/视觉中国
方正之形,以显其正,悬挂在门上正中,也是为了显示匾上文字的正统、正宗。
流传到后世,匾额渐渐有了政治功能以外的其他作用,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私人的屋宅等居处,需要用牌匾来抒怀咏志,表现审美个性,点缀、美化环境,如林则徐书斋高悬的“制怒”,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等。各地民间礼俗之中,匾额也是一件用以人际交流的礼赠之物,如祝贺乔迁,可以送一块“华堂永昼”,祝贺新生儿降生,可以赠送“喜听英声”等等。商家所悬挂的牌匾,更是真正的“金字招牌”,往往绞尽脑汁,和现在的广告人一样头秃,为更好的品牌形象穷尽心力。
清光绪帝师翁同龢为“严家花园”题匾 图/视觉中国
“以匾研史,可以佐证;以匾学书,可得笔髓”。识匾、赏匾,实在是一件妙事。如果去欣赏古建筑、古园林,别忘了,要抬头看。
- End -
撰稿 / 谢佩瑾
编辑 / 王依凡
制图 / 徐紫薇
图片 / 百度图片(署名除外)
主编 / little 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