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考前填报志愿。90年代之前高考的考生,比如说我,我们参加高考的时候就是采用的是考前填报志愿。这种填报具有很大偶然性。不确定因素太多。存在很大的问题,有的同学平时成绩不怎么样,于是一批就没填,或者瞎填。而高考的时候超常发挥,却一志愿因为没有填而只能二批、三批了;
第二,估分填报志愿。估分填报志愿相对来讲就合理一些,因为估分,特别是理科,一般差别不会很大。我记得我层级估分的时候差别就是10分(虽然我们不是估分填报志愿)。估分能够比较实际的根据考试情况,填报志愿。
第三,公布分数后填报志愿。这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大家不仅知道自己的分数,而且知道自己在全省的排名,这样的话,可以根据招生计划的人数,确定自己报考的学校,这种稳定性就会越来愈好。而且,对于填报失误性越来越少。
学生能考的专业有限。在以前,学生在高中课堂里学习的科目有限,基本上高中学什么课程,大学就只能报考与之紧密相关的课程,考不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就只能放弃了。而今,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学科,基本上每个高中生都有学习过,无论报考哪一个专业,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高考报志愿时,如果没有被理想的专业录取,还可以选择调剂志愿。
分数出来再填报志愿,与估分填报志愿相比,有不少好处,比如:
第一、减少落榜的几率。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知道自己想报考的学校大概属于什么层次、往年报考难度如何,大致就可以估算出来有没有机会被录取。如果落榜的几率比较大,还可以选择服从调剂志愿,或者考虑第二志愿。
第二、缓解高校招生压力。估分填报,如果报的学生人数很少,即使报考的学生成绩很差,也只能录取。这样以来,可能就会出现名校招生招不够、或者招不到对应层次的学生。见分填报,无论从报考还是招生来说,都可以基于客观的数据,实现互相的匹配。
来源:青春校园精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