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是你是否知道,在母亲河内,有一种鱼十分美味,号称“天上的(天)鹅肉,山里的鸡,比不过黄河鸽子鱼”,那么黄河鸽子鱼到底是什么鱼?真有那么好吃吗?
黄河鸽子鱼的分布黄河鸽子鱼是北方铜鱼的别称,属于鲤科淡水鱼类,又叫尖嘴、沙嘴子、黄头鱼,是我国的特有物种。成年鸽子鱼体长大约25-30厘米,偶有巨大个体。鸽子鱼眼睛比较小,嘴比较宽,有一对触须,体表灰色略带黄色,腹部银白,背鳍灰黑色。
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甘肃、山西、陕西沿岸地区。根据:《黄河鱼类图志》记载,北方铜鱼“以兰州、宁夏青铜峡一带的中上游河段为多”。因为这一河段的黑山峡、红山峡等峡谷中天然河道才能拥有急流、以砂石为基质的浅滩和诸多天然生境。
这些地方交通不便,在古时候更是地势险要、人迹罕至,并且水流比较急,为鸽子鱼的繁殖和生存提供了必要的场所,这也是在古时候鸽子鱼难以捕捉,比较珍稀的原因之一。
贡品鸽子鱼那么鸽子鱼到底有多美味?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不要怀疑老祖宗对于美食的追求,有两个历史记录,可以解释鸽子鱼的美味。
志书《彩鱼》载:“山岩之上鸽子最多,涉入黄河即变鱼。味最美。”在封建社会里,皇宫王府举办盛筵,每当有人酒酣意醉,即食鸽子鱼醒酒,效果甚佳。在清代,宁夏曾用鸽子鱼向朝廷进贡,由于这个原因,民间又称其为宫廷鱼。
直至到了民国时期,鸽子鱼的价格也是居高不下。根据史料记载,民国三十四年,靖远输出鸽子鱼3000只,每只价高300大洋。当时物价很低,一斤大米也不过0.2元,一条鸽子鱼可以购买1500斤大米,1500斤大米几乎是3口之家一年的口粮,可见鸽子鱼的美味。靖远县鸽子鱼的贡差,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才得以废除。
鸽子鱼跌落“神坛”你吃过鸽子鱼吗?即使在黄河边生活也不一定吃过鸽子鱼,那么什么原因使这种美味的鱼类跌落“神坛”?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太少!这和它的习性有关,以及环境的变化有关。
鸽子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喜欢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河段,要求河水有一定的流速才行。每到繁殖季节,它们都会逆流而上到达产卵场产卵,一旦洄游通道被阻碍,它们的繁衍生息之路也将被彻底堵死,对于洄游性鱼类来说,这种产卵方式很容易被破坏,假如水体不流动,或者流速不够,对于它们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然而鸽子鱼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种群急剧下降,就是因为产卵地减少。比如:70年代修建的宁夏青铜峡大坝、90年代的小浪底水利工程,切断了鸽子鱼的洄游路线,淹没了产卵场,使宁夏吴忠至石嘴山段,以及黄河下游河南段的鸽子鱼种群急剧减少,而鸽子鱼从濒危变成极危。
除了这两个方面外,水质和捕捞也是鸽子鱼大幅减少的原因。水质的污染特别是工业污染,各大工厂排放的工业污水,破坏了黄河鸽子鱼的生存环境。随着捕捞效率的提高,各种捕捞方式层出不穷,滥捕滥捞也是造成鸽子鱼减少的原因之一,从而造成鸽子鱼跌落“神坛”。
鸽子鱼能否迎来“新生”那么鸽子鱼能否迎来新生?现阶段来说很难。因为黄河自古以来水患不断,号称“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限制于古代的技术落后无法彻底治理,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建造大型水电站,排水调沙治理水患,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不仅治理黄河水患,并且改善了沿岸百姓的生活环境。
除了水电站的建设外,黄河上游沿岸的工业废水排放也是个问题,也不可能短期内消除,因为一座大型工厂的建设投产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加了就业岗位拉动了GDP,多以废水的排放短期内治理也很困难。
另外鸽子鱼的人工繁育也是个大难题,大家都知道洄游性鱼类的繁育是个大问题,即使模拟野生环境,也不一定能够达到它的繁殖标准,现阶段鸽子鱼的繁育工程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也就是说并未繁育成功,从这几个方面来说,鸽子鱼迎来新生还需要一大段的路要走。
最后:随着鸽子鱼的种群持续下降,在黄河它的分布范围内,有些地区已经几十年未见它的踪迹,随着对鸽子鱼的保护力度加强,它已经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非法狩猎、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将触犯刑法。
另外鸽子鱼这种珍惜鱼类,古代普通人无法随意食用,现代人有可能品尝到它的美味,因为随着保护力度的持续增加,以及人工繁育的持续推进,这种珍惜鱼类肯定能够迎来“新生”,从而进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