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林塘馄饨店排队和就餐的市民
馄饨店与三和里毗邻,老邻居们这段时间正在正忙着搬迁,时不时有居民来店里买面条或馄饨,然后拿着一碗“热辣滚烫”端回弄堂。
三和里是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弄堂,目前正在征收中。最近,因为都市剧《承欢记》在央视8套的热播,三和里也小小出圈了一把,《承欢记》的故事也发生在弄堂里,剧中麦家居住的弄堂取景于三和里,不少喜爱城市行走的市民朋友也将这里作为Citywalk的一站。
三和里是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弄堂
在店里,记者遇到了一群正在大快朵颐的骑行者,他们当天是从黄浦出发,在上海骑行了50公里,馄饨店是其中补充能量的“加油站”。几个人点的都是面条加大馄饨,可以说是妥妥的高碳水组合,人均消费30元。“我相信他们会重新开的!”一位带队的骑行者很肯定地告诉记者。
正在店里吃面和馄饨的骑行者
上海人“格里董”是一位CityWalker,经常带市民开展城市行走活动。前几天,“格里董”去馄饨店吃了最后一顿早午餐作正式告别,十只小馄饨干挑加上香菇面筋浇头、一块大排和一大碗汤:
他家的大小馄饨不算是那种好吃得落眉毛的人间美味,但是是一家扎扎实实做馄饨的小店。记得当年来吃的话,十二只大馄饨另加浇头属于普通发挥,现在十只小馄饨配浇头却已是极限了。
资深媒体人、城市文化研究者周力告诉记者,他是在4月17日去的馄饨店,在“三林塘馄饨:再吃一碗,就此别过!”一文当中,他这样写道:
要说这家店有什么特色,我想无非是“实惠”两个字,但在外滩附近,这四个字本身就是稀缺品。这里不缺高档酒店和餐厅……但想要简单解决一顿饭,而且是适合上海人口味的,还真是不好找。或许三林塘馄饨正是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所以生意红火。但现在,它不得不告别了。
资深媒体人、上海作家畸笔叟在“三林塘馄饨店杂记”一文当中写道:“这爿店,我1983年刚进电台辰光就晓得了。中饭在食堂吃厌了,常常去光顾。2014年,出第一本书《上海穿堂风》,就把小文《三林塘馄饨》收了进去。”
《上海穿堂风》(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书当中介绍了三林塘馄饨
住在贴隔壁三和里的王先生算得上是这家店最资深的食客,据说是看着馄饨店从无到有开起来的。王先生今年64岁,他是6岁搬到江西路的,除了参军的那几年,王先生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去馄饨店。
据王先生回忆,店里的大馄饨多年前是卖四毛钱一只,和其他点心店相比,价格是有点小贵的,但胜在馄饨个大,馅料实足。王先生的妻子碗里是四只大馄饨,她告诉记者:“他们家的大馄饨可以单点的,两块五元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