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外孙》在戛纳电影节推销时采用的片名为“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如何在外婆死掉前赚到100万)。
经济衰退的大环境里,人物的行为对比和不同选择更能制造现实冲击。阿梅与阿安,伊索与阿安,是两组对比。阿梅看来唯利是图,不管是擦边视频还是临终照料,什么来钱做什么,甚至想拉阿安组队把临终关怀当成一门“*熟”生意做下去,但她又是用了心地乐在其中。尤其她坦白曾对爷爷见死不救,在别的故事里,《维多利亚一号》(2010)或者最近的《都市惧集》,都是人心险恶的单面曝光,但在阿梅这里却是伦理道德的模糊区域,好似温柔成全爷爷“安乐死”,又好似得利者自我辩白,这可能更接近真实人性,而非上述两部纯类型影视的简单处理。
这黑中有白的对比物,使白中有黑的阿安“见利起义起情”终成真义真情的转变自然而动人。同是为利才靠近老人,伊索一得房子就把亲妈甩进养老院,这比对让我们毫不意外阿安和阿秀会主动承担照顾老人到去世的责任,一生被榨取价值的老阿婆终于体验到“不求回报的真心之爱”,我们的情绪也被导演从好莱坞模式的“主角情绪低谷”拉至小高峰,到揭晓100万泰铢才到最高峰(约合人民币21万元)。

《姥姥的外孙》剧照
导演是懂电影模式的,他甚至把惊悚(阿安半夜被姥姥吓)、喜剧(阿安帮姥姥尴尬擦澡)等类型片少量趣味如姜葱蒜料撒进,为祖孙发展出真情的文艺正片调味。我们可能意识不到这故事一直有个悬念吊胃口——姥姥会把房子给谁?
答案揭晓之前,阿安如攻略游戏一般攻略姥姥,还得挤走其他竞争者,而阿强无论是号称做“全职乖儿”还是带母亲去祈福却把她遗忘,动机悬念也直到病房外抢房产证的那一刻落地。姥姥的性格和一生故事,也慢慢拼凑而现:潮州父母,包办她婚姻,所嫁非良人,父母遗产全归哥哥,哥哥还以“女人已嫁别人家”为由拒绝给她钱买墓地,潮州习俗里“做生基”之重要,哥哥不会不知。无论是姥姥意外发现刚建立起信任的阿安把房子挂出去卖,还是家中富足而祥和的哥哥凉薄待她,导演都用了“反差”技巧,姥姥一如既往将辛酸吞进肚,引人怀疑“癌症”之于硬骨女人委屈一生的疾病隐喻。

《姥姥的外孙》剧照
阿秀继承“癌症”般的命运,早年辍学帮母亲卖粥养全家,后来又想调班牺牲睡眠做孝女,照顾病重的母亲,阿秀已将这种东亚传统女人命运内化成行为准则,“付出则心安”。一切爱都要面临选择。姥姥把房子给伊索,看来不合理,却发自不想儿子活不下去的母性本能,阿安虽愤恨,说姥姥“爱错了人”,却一样把从爷爷那里继承的银器送给舅舅还赌债,他继承了两代女性共有的善良本性,也最终与舅舅做好切割,走新路。人物性格决定行为,一系列行为决定剧情走向。但本片暗示人物性格部分是由环境造成的。
无论是一开始就知道房子归属并安于命运轮回的阿秀,还是在母亲生前享尽一切福利却没能抢到最后资源的阿强,都想确知自己是否被母亲爱着。发现阿安垂涎房子后,姥姥送他一件上班穿的衬衫。心酸姥姥首先想的是孙子的生计,她害怕惯出第二个废柴,这是非常深的爱。阿安处心积虑要做姥姥心中第一位以拿到房子,最后把姥姥放在第一位,用拿到的姥姥存款为她买墓地了心愿,也知道母亲会同意他的做法,这个转变使我们毫不担心他会过上有爱心、有担当的人生。

《姥姥的外孙》剧照
剧本再好,也需要导演有电影本能和演员的好表演。导演让阿梅在爷爷葬礼上如胜利者一般踏着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主旋律与艳羡的阿安擦身而过,致富大门仿佛向阿安敞开;姥姥生活的市井环境和屋内陈设被镜头一一捕捉,牛杂、炸鱼等潮州与南洋风格结合的食物勾连起往事与当下,祖孙俩闲聊的是没大没小的生活口语;姥姥和孙子走在铁轨旁的道路上讨论买块好墓地是否必要,而孙子在姥姥去世后独自站在呼啸而过的火车轰鸣中想起幼时与姥姥走过这条路时的约定,姥姥要为他存一百万,他要用这钱为她买新房,于是他决定履行诺言,三幅画面叠加,冲击观众的心——在这些时刻,我们知道这就是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