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0添加变成任由商家摆布的标签之后,终于“被整顿”了。
前几天相关部门发布新标准,明确要求“不得使用‘不添加’‘不使用’及其同义语等词汇”。商家如再使用此类表述,将不只是违反商标法,还会违反食品安全法。
这样一来,商家就不能用这种“虚假营销”搞消费者心态了,利好咱们大众。
在网上随意搜零食推荐、减肥代餐、养生食品,就会发现很多主打不添加、零添加的推广。
仿佛不添加跟健康纯天然能画等号,为此支付溢价也值得。
直到某天闲着没事对着包装袋发呆,看到一行不容易被发现的小字:
不添加是指没有添加某一种防腐剂、某一种着色剂。至于有没有添加别的防腐剂、着色剂等食品添加剂,不好意思没有广而告之的必要。
@燕子哥
新标准出台之前,不添加的解释权一直在商家那里,大有玩文字游戏的空间,里面弯弯绕绕的信息差很容易“割”到消费者。
不仅多花了钱买回来品质可能并不匹配的吃的;
还会让大家把关注点放到声称不添加的东西上,反而忽略了真正该关心的地方。
01
“无添加”变成营销噱头
价格哄抬上去了
新标准一出,大家奔走相告,一些商家赖以假装健康高端的“假面”终于被戳破了。
没有添加苯甲酸,但加了山梨酸;确实不使用柠檬黄,但用了诱惑红。
到时候都能在包装上印上极为醒目的“0添加”字样,然后在角落里注释一下0添加的具体含义。
在饮料和胶冻品类里谈脂肪含量很莫名其妙,也挡不住果冻、气泡水、乌龙茶们抢着标明“0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