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起源,维吾尔族基因构成情况

首页 > 民俗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14 06:44:57

学术界有许多关于“民族”的定义,如勃罗姆列伊的定义为:“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其中包括语言)特点和心理特点并意识到自己的统一和与其它这类构成体的区别的人们总体。”现今学术界引用最多的仍是斯大林的“四要素”的定义,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近些年来,尽管学术界对此定义多有批评(如将“共同地域”用作我国回族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便不甚合适),仍未能见到更为妥帖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有关民族的定义实则为关于“国族”的定义。然而,就“共同语言”或“共同文化”来看,无论将其用于指称前苏联的“国族”,或是用于指称我国现阶段的“国族”,似乎也多有不妥。

200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12条”。其中将民族定义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现在看来,这一定义仍有可商榷之处,如就“历史渊源”和“语言”来看,也未必一定要“具有共同的特征”。前者如汉族、回族、裕固族、维吾尔族等,其构成源头都难说“具有共同的特征”;而后者对于裕固族来说也同样难说贴切。无论如何,上述定义无一例外都是用于“近代民族”或“现代民族”的,很显然不能用于所谓的“古代民族”。

“回纥”(回鹘)和“维吾尔”都是ujʁur一词的音译。该词的使用约始于4世纪末。其时,乌古斯诸部落统称敕勒(丁零,狄历,高车,铁勒)而互不统属。诸部“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还没有产生一个能协调诸部行动的统一的组织。这种各自为战的分散状况,正好为鲜卑拓跋魏王朝利用来各个击破。《魏书·太祖纪》云:登国“四年春正月甲寅(388年2月16日),袭高车诸部落,大破之”。回纥也便是于这一年被鲜卑拓跋魏击破后,为了共同利益而组建的部落联合体组织。正为此,《魏书·高车传》在记述托跋珪于次年西征时,便出现了“袁纥”之名。其文称,登国“五年春三月甲申(389年5月11日),帝西征,次鹿浑海,袭高车袁纥部,大破之,虏获生口,马牛羊二十余万”。此后,北魏又遣将军伊谓率骑两万,袭破“高车余种”袁纥(on ujʁur)和乌护(oʁuz,=toquz oʁuz),“高车诸部望军而降者数十万落……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

维吾尔族起源,维吾尔族基因构成情况(9)

在5~7世纪的拜占庭史料中写作ughur、oghor、uighur或uighor。8世纪的突厥碑铭文献中写作ujʁur,吐蕃文献中写作hor。学术界公认,见于《魏书·高车传》的“袁纥”(或讹为“表纥”,北朝至隋时作“韦纥”)为该词最早的汉译形式。唐代汉译为“回纥”、“回鹘”,其后又出现了“隈乌古”(《辽史·道宗本纪》)、“隗古”(《辽史·部族》)、“乌古里”(《辽史·天祚皇帝本纪》)、“隗乌古”(《辽史·兵卫志》)等译名。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写作“畏兀儿”(《元史·世祖本纪》)、“畏兀”(《元史·世祖本纪》)、“畏吾”(《元史·世祖本纪》)、“畏吾儿”(《元史·太祖本纪》)、“畏吾而”(《元史·成宗本纪》)、“辉和尔”(《续资治通鉴》卷158,《宋纪》卷158“嘉定二年三月”条)、“辉和”(《续文献通考》卷169《群庙考四·特祀》)、“委吾”(《元朝秘史》卷11)、“瑰古”(《北使记》)、“委兀”(《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93“弘治七年十月”条)、“委兀儿”(《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165)、“伟兀”(《新元史·氏族表》)、“伟吾”(《元史·世祖本纪》)、“卫兀”(《新元史·氏族表》)、“卫郭尔”(《蒙古源流》卷6,《额纳特珂克土伯特蒙古汗等源流》)等;17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称“回部”、“缠回”、“缠头”、“缠族”、“生回”、“夷回”、“畏兀儿”、“威乌尔”、“乌依古尔”、“威吾儿”、“威吾尔”。

维吾尔族起源,维吾尔族基因构成情况(10)

纵观ujʁur一词的使用历史,其涵义和指谓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最初为部落联合体的泛称,且有若干部落联合体都使用该名;至天宝三载(744年)发展为封建世袭制性质的汗国(ɛl)名称,如漠北回鹘汗国、高昌回鹘王国等。《史集》称:“尽管最初他曾以畏兀儿的名称称呼归附于他的所有各部,[但]当这些部落中有些部落各按上述特殊原因以各自的名称著名以后,畏兀儿一词就专用于剩下的[诸部]了。剩下的诸部以这个名称著称。”此句中的“他”指传说中的乌古斯可汗,“畏兀儿”即ujʁur一词的音译。“当这些部落……著名以后”指初栖息于锡尔河流域,后发展至河中及西亚地区的乌古斯叶护政权(包括后来分裂出的喀喇汗王朝和塞尔柱王朝等)。所谓“剩下的诸部以这个名称著称”指回鹘汗国所辖诸部;1921年始用作民族称谓。汉文史籍所称之“回纥”,包括“十姓回纥”(on ujʁur)和“九姓乌护”(toquzoʁuz)两大集团。前者分布于锡尔河以东至河西走廊,后者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

维吾尔族起源,维吾尔族基因构成情况(11)

“十姓回纥”集团也便是前突厥汗国时期的西突厥。《通典》卷199《边防十五·突厥下》:“初,室黠(点)密从单于统领十大首领,有兵十万众,往平西域诸胡国,自立为可汗,号十姓部落,世统其众。”此段记述亦见于《旧唐书·西突厥传》,只是将“自立为可汗”改成了“自为可汗”。《新唐书·西突厥传》曰:

(沙钵罗咥利失)可汗分其国为十部,部以一人统之,人授一箭,号十设,亦曰十箭,为左右。左:五咄陆部,置五大啜,居碎叶东;右:五弩失毕部,置五大俟斤,居碎叶西。其下称一箭曰一部落,号十姓部落云。然不为众悦赖,其部统吐屯以兵袭之,咥利失率左右战统吐屯不胜,去。咥利失与其弟步利设奔焉耆。阿悉吉阙俟斤与统吐屯召国人谋立欲谷设为大可汗,以咥利失为小可汗。会统吐屯被*,欲谷设又为其俟斤所破,咥利失乃复得故地。

维吾尔族起源,维吾尔族基因构成情况(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