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有哪些丰富内涵,一条大河波浪宽为什么好

首页 > 农林牧渔 > 作者:YD1662023-05-05 14:30:38

一条大河波浪宽有哪些丰富内涵,一条大河波浪宽为什么好(1)

一、刘立勤《土地上的庄稼》

土地上的庄稼

刘立勤

老张人在城里挤来挤去,他的魂却在乡下游荡。

他喜欢乡下长满树木的大山,喜欢那清凌凌的河水,喜欢那撒下一把种子就有一份收获的土地。

乡下多好呀,不说女人在世时的好日子了,就是女人死后的那段日子,他拥有了土地,那段日子也是不错的日子呢。

那段日子里虽是一个人,老张却把那一片冷清的土地种得赤橙黄绿热热闹闹,把一个人的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让人好生羡慕。

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一个人的日子终是有一点儿孤单。儿子孝顺,琢磨给他找一个老伴儿。媒婆子给他介绍了好几个老太太,有的条件真的很好呢,他愣是不答应。后来儿子还亲自给他说媒,他更是不答应。他想,我可不能给儿子丢脸。老张是个老农民,觉得再婚是件给儿子丢脸的事。

那么老农民的荣耀是什么呢?老张说是种地,种一地的好庄稼。

老张把那冷清的土地种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他不仅不要儿子照料,卖了粮食蔬菜,还能补贴儿子的家用。儿子负担重,能帮持一点儿就帮持一点儿吧。谁想一夜之间,老张的土地被征了,老张的房子被征了,孤单的老张不得不挤进城里,和儿子生活在一起。

那段日子真是难为了老张。

在乡下,老张喜欢吃大叶子旱烟,在农村老家吃得满屋子生香。可在儿子家,吃得儿媳妇咳嗽,小孙子流泪,老张只好咬着牙把烟戒了。在乡下,老张习惯了端着饭碗进东家去西家,可看见对门严实的铁门,老张也学会了关紧自家的大门。在乡下,老张喜欢喊上几个人一起吆喝着吃肉喝酒,如今他也学会了一个人一杯一杯地慢慢品尝。

老张努力习惯城里的生活,尽力想做一个城里人,可总有些习惯他改不了。老张不糟蹋粮食,剩下的饭即便坏了,也要热一热自己吃了。老张讲卫生,喜欢到外面的公厕,因为城郊的菜农定期会把公厕的粪便运送到郊外的菜地里,肥了那一片土地。

老张改不了的,还是对土地的热爱。

老张不明白公园平展展的土地为什么不种庄稼,而是种满了草。他就偷偷把自己从农村带来的种子撒在空地上,谁想到遭到园丁的责罚。老张又偷偷地把种子埋在小区的花间,却把保安招进儿子的家。老张有说不尽的委屈,满肚子的不高兴,老张没有说理的地方。

老张闲得慌,儿子担心他有什么事,想给老张找一点儿事情干。儿子是个小领导了,找件事情真不是难事。可老张说,我是农民,能干什么?就是能种地,你能找一块地让我种我就去。儿子说找什么工作都行,就是不干工作拿一份工资都可以,就是种地办不到。

老张说,我只想种地。

儿子找不来土地,老张自己找了几块地。老张买了几个花盆放在阳台上,再到乡下背回来几袋子土,老张就有了几块地。老张在那几块地里撒上辣椒籽,撒上黄瓜籽,撒上番茄籽,一天几十遍地守着花盆催促种子发芽。种子发了芽,他又催促小芽快快长大。可是土太瘦了,那些小苗瘦弱不堪,跟不上老张的期盼。

老张弄回来一些肥料,那些小苗立马变了样,根儿壮了,叶儿绿了,花儿也红了。老张计划再弄几盆地呢,谁想那肥料的气味招来了蚊子。蚊子飞进了客厅,飞进了厨房,让人不得安闲。更可气的是那些蚊子不仅喜欢臭气香气,也喜欢女人的内衣,把儿媳妇白色的内衣弄得斑斑点点。儿媳妇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老张羞得恨不能钻进花盆里。

老张的地又没了。老张也曾想回到乡下找一块地,又怕伤了儿子的脸面,只好圪蹴在城里,心思却在遥远的乡下。

后来呢,我就认识了老张。

那时,老张已经忙活起来了。吃饭都没有心思,放下碗就心急火燎跑得不见了踪影,弄得儿子儿媳以为他有了相好的。

其实,老张是找了一个活儿。

老张的活儿就是照料我家旁边的一位瘫痪老人。那老人的事情很多,吃喝拉撒睡,样样都得老张操心,极难伺候,把老张指挥得忙忙乎乎。老张不怕苦,依然是急急火火地忙。

我问他一月挣多少钱。我知道以前老人的雇工工资都很高,抵得上老张一年种地的收入。

老张说,没有钱。

老张还说,连饭都不管。

我一怔,那你——为了啥?

老张愣怔了一下,极不好意思地说,为了地,他家的院子有一块地,我可以种庄稼。

老张还说,只要有地种,让我做啥我都干。

说着,老张把我领到那块地里。那是一块荒芜多年的土地,在老张的照料下,如今是葳蕤茂盛一片葱茏,看在眼里让人满心欢喜。

1.这篇小说选自刘立勤的小小说集《土地上的庄稼》,但在转载时有的刊物改为“老张”,也有的刊物改为“老张的土地”,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老张和他热爱的土地展开,娓娓道来,讲述了老张由农村走向城市,又想方设法回归“土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老张这一代农民的同情。

B.“孤单的老张不得不挤进城里”“老张人在城里挤来挤去”,是老张的生活状态,一方面暗示城市住房环境拥挤,另一方面交代了老张不愿在城里居住的心理。

C.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写老张在乡下和城市不同的生活状态,突出了老张在乡下生活的惬意和自由,凸显了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D.儿子给老张找事情干,什么工作都行,“就是种地办不到”,并非儿子担心老张种地丢人,而是城市化过程中无地可种。

3.小说用大量笔墨写老张对土地的“迷恋”,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迷恋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第一种:以“老张”为标题好。“老张”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以“老张”为题,吸引读者,突出人物形象,凸显他对土地的热爱。

第二种:以“老张的土地”为标题好,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土地”是关键词,以“土地”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更好地表达老张对土地的热爱。

第三种:以“土地上的庄稼”为标题好,“庄稼”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离不开土地,这样更能表达农民对土地的依恋,揭示文章主题。

以上三种答案都可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型题目,选择哪种观点都可以。

第一种:若以“老张”为标题,从效果方面来看,这一标题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来分析,“老张”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小说中选取的事件都与“老张”有关,通过对人物的刻画,突出人物形象,凸显他对土地的热爱。

第二种:若以“老张的土地”为标题,首先分析题目的构成,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土地”是关键词,是强调的重点。从情节内容来看,文中讲了很多与土地相关的故事,全文以“土地”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流畅自然;从主旨情感方面来看,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更能表达农民对土地的热爱,突出主题。

第三种:若以“土地上的庄稼”为标题,首先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土地”“庄稼”,然后分析这两个词语和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庄稼是农民的希望,是命根子,土地生产出庄稼,养育出人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之情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2.B【解析】B.“一方面暗示城市住房环境拥挤”不正确,小说的主旨是表现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老张对土地的眷恋喜爱之情,文中并未提及“城市住房环境拥挤”。

3.①公园、小区花丛里种地。②阳台花盆里种地。③为能种上地,不要工资照顾瘫痪老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概括重要情节的能力。

老张对土地的“迷恋”在其进城后愈发明显,“老张改不了的,还是对土地的热爱”在文中起了提示性作用,根据“老张不明白公园平展展的土地为什么不种庄稼,而是种满了草。他就偷偷把自己从农村带来的种子撒在空地上,谁想到遭到园丁的责罚。老张又偷偷地把种子埋在小区的花间,却把保安招进儿子的家”,可概括出“在公园、小区花丛里种地;

根据“老张买了几个花盆放在阳台上,再到乡下背回来几袋子土,老张就有了几块地。老张在那几块地里撒上辣椒籽,撒上黄瓜籽,撒上番茄籽,一天几十遍地守着花盆催促种子发芽”可概括出“在自家阳台花盆里种地”;

根据“老张的活儿就是照料我家旁边的一位瘫痪老人……老张不怕苦,依然是急急火火地忙”“ 老张愣怔了一下,极不好意思地说,为了地,他家的院子有一块地,我可以种庄稼”,可以概括出“为种地,免费照顾瘫痪病人”。

二、丁玲《一颗未出膛的子弹》

一颗未出膛的子弹

丁玲

①“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②“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③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④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⑤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⑥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⑦看着人们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⑧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⑨“呼!”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⑩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⑪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⑫“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⑬“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⑭“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⑮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⑯“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⑰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⑱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⑲“这么小也做土匪!”

⑳“招来吧!”连长问他。

㉑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㉒“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㉓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㉔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㉕“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掉我。”

㉖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他,先*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㉗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1.标题“一颗未出膛的子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答案】

1.①指的是东北军连长原本打算用来*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枪弹最后没有出膛;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②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战场*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③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

【解题步骤】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从全文看,“一颗未出膛的子弹”这个标题运用了象征手法,有其象征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一颗未出膛的子弹”的表层义有两个:一是指东北军连长原本打算用来*害孩子但没有出膛的那颗枪弹;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拿它去打日本的那颗枪弹。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分析“一颗未出膛的子弹”这一标题与人物形象、主旨的关系,可得出深层含义。即那颗枪弹反映出的“小红军”和东北军连长的精神品质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象征着“小红军”坚定的信念;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

【易错警示】

(1)对标题的深层意蕴理解不深,不全。如本题,从“小红军”角度理解标题“一颗未出膛的子弹”的深层义不难,但很容易漏掉东北军连长方面和中华民族方面的深层义。

(2)归纳混乱,要点重复或条理不清。再如本题,应该结合文本,从“一颗未出膛的子弹”的角度表述其表层义,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其象征义,最后整合两个角度升华到中华民族层次的象征义,否则,答案要点就可能混乱。

2.(1)示例一: ①人物描写真实自然。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

②情节发展合情合理。想念部队、宣传抗日等情节突出小红军的坚定信仰,为后面不畏死亡、坚持抗日的举动做好铺垫。

③环境描写反映现实。对陕北自然环境以及老百姓、东北军等社会环境的真实刻画,使小红军的形象有了现实基础。

(2)示例二:①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年龄与身份特征。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

②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又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形象。

③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

④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从叙述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语言风格生活化等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要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话题。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说,言、行、心、貌等细节都切入人物的年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铺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从环境来看,真实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境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选择的重要因素。

3.D【解析】A项正确,对“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的描写,出现在小说开头,从老太婆安抚小孩“娃娃,甭怕”、小孩“迟疑地望着老太婆”等细节,结合后文回忆与部队走散、最终遇着老太婆的情节,可知孩子内心是彷徨不安的。原野的环境衬托他的心理。对“孤冷的月亮”的描写,出现在第三段,孩子当时已经安顿下来,得到老太婆的关爱,文中写到“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可见环境与人物的感受是反衬的关系。B项正确,“红五星”在文中共出现三次:第一次出现,是孩子与百姓交谈,还不敢把红五星的帽子拿出来,表明孩子还心存疑虑;第二次出现,红五星的帽子被连长搜到了,小孩红军身份被曝光,孩子必须面对生死的考验;第三次出现,红五星的帽子在孩子眼中变模糊,“渐渐地高去”,用来红五星象征着红军崇高的精神。这些都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变化,并暗示了小说的主题。C项正确,老婆一开始说“你是……嗯,咱知道”,已经表明她了解小孩的身份,把他带回家中后给吃住,后面又在连长面前认小孩为“孙子”,这些都表明她“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为孩子送来吃的、穿的,与他亲切地聊天,在连长面前又“壮着胆子”附和老太婆,为孩子打掩护,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孩子的爱护,而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正如孩子所说“红军……不*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D项错误,小说以连长拥抱孩子结尾,与前面他说的“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形成明显反差,所以看似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是因为连长的变化是由其内在情感的变化造成的:开始时“冷冷的看着”“冷冷的问道”,这是在不动声色试探孩子;后面“忍不住了”“跑过来用力拥抱”是对孩子至死不忘抗日的敬佩。所以D项第一句表述没有问题,错在后半部分,一是“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的,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说他“彻底改变立场”也是不对的。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视死如归的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

三、铁凝《晕厥羊》

晕厥羊

铁凝

老马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蒜。但是,这个通俗而又廉价的嗜好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地被满足,原因是他的老伴绝不能闻大蒜的气味。

昨晚临睡前,她已经向他交代了这几天他一个人在家应该注意的事情:冷水表里的存水不多了,水表好像有点不准。现在,老马穿好衣服来到客厅,又推开老伴房间虚掩着的门观察片刻,在确认房子里真的没有老伴之后,便疾步进了厨房,拉开柜橱的最下边一只抽屉,拿出预先藏好的两头蒜,三下两下地剥起来。

这时有人按门铃。

老马不觉浑身一激灵:莫非她丢了什么东西又折回来取?慌乱中他把蒜藏进抽屉赶紧去开门——他从来不敢怠慢老伴的门铃声。门开了,唉,原来是单位的出纳给他送工资来了。老马接了工资信手放在门厅的餐桌上,接着赶紧回到厨房继续剥蒜。眼看着那些象牙色的、光溜溜、鼓绷绷的小蒜瓣在他手下越聚越多,老马心中那鬼祟的激情和暧昧的*说什么也按捺不住了,他抓起一瓣丢进嘴里猛嚼,一股热辣辣的蒜香伴着脆生生的响动在老马口腔里爆炸。这就是幸福了,咀嚼中的老马暗自思量。

这时又有人按门铃。

正在享受大蒜的老马本来不愿意此刻有人造访,但是,正因为几头大蒜下肚,经常打不起精神的老马,现在是精神昂扬力量充沛,尤其当他看见门口没有老伴。门口是个全新的陌生人,可这个陌生人按了门铃又转身要走,老马就非常想把他拦住,他觉得现在他既有拦住这人的力量又有拦住这人的权利。

老马说,那你怎么按了门铃就走啊。

陌生人说,你这是201,我找错门了。

老马说,你想找谁家?

陌生人说301,说自己是小区物业公司的水工。

提起物业公司,老马更不想放这人走了。我正想找物业公司呢,你必须进来先给我查查这表。

老马的态度是不由分说的,陌生人却显得犹豫,也许还有几分不易觉察的慌张。但这犹豫和慌张显然敌不过老马的不由分说,于是他跟着老马走进了老马的家。

其实老马也未必想到陌生人这么听话,他一向缺少让别人听他发令的体验。现在他发令了,陌生人居然听令了,老马终于体验了命令别人的愉悦。陌生人摘下身上的工具包,站在水表跟前似是而非地鼓捣了几下。他鼓捣不成什么,急于离开的样子。

陌生人的态度很让老马恼火。他开始厉声谴责站在门厅里的这个人。

陌生人低眉顺眼地听着老马谴责,不争辩也不反驳。就为了陌生人的低眉顺眼和他的不争辩不反驳吧,情绪激昂的老马还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意外满足感。原来人都有看别人低眉顺眼的*,对别人低眉顺眼一生的老马今天终于也尝到了别人对自己低眉顺眼的甜头。老马头上冒着热汗,满嘴喷着不散的蒜气,借着不请自来的某种珍贵的快感连想带说连说带想,从务实说到务虚又从务虚返回务实,最后,他终于向面前这个沉默而懦弱的“水工”喊出了他此刻打算实施的计划:既然你做不了经理的主,我也就不再怪你。

沉默的“水工”就在这时突然把身子晃了几晃,接着双膝一弯就软软地倒在老马家门厅的地上。

怎么了,这是怎么了?难道他是被我吓晕了不成?老马有点惭愧,然而,让老马不敢承认的是,这惭愧里却又搀和着某种莫名的满足。原来他老马也有今天,他也能对一个年轻力壮的活人充满威慑力量,他也能让一个活人低眉顺眼,最后他也能把一个活人吓晕过去。

老马要通电话叫了对方来救人,很快从客厅里出来,发现门厅地上那个晕着的人已经不见了。他的心紧缩了一下,好像刚明白了什么。惊慌中的老马赶紧回屋,进门先看餐桌,餐桌上他那沓不算厚实的工资也不见了,确实不见了。一切都在瞬间。

老马在餐桌旁坐下,人像瘪了似的,翻来覆去只有一个感慨:这个“水工”跟我配合得多好啊。

这晚老马不吃不喝和衣睡去。

老马再次醒来并不是早晨,可能是深夜一点钟。他再也睡不着,耷拉着一张更显“自来旧”的脸爬起来看电视,一个澳大利亚的电视片,讲他们那里有一种奇怪的羊,那是一种长不大的小羊,害怕声音,害怕风雨,害怕比它们大的动物,外界稍有响动就会导致它们晕厥,动物学家命名它们为“晕厥羊”。

他本能地对画面上那些晕厥羊有好感,那是活脱儿一个他自己啊。可是,早晨晕在老马家地上的那个人他又是谁呢?

一只晕厥羊兴许完全有能力去恐吓另一只晕厥羊。

(节选自《铁凝自选小说集》)

1.请你谈谈小说题目“昏厥羊”的含义。(6分)

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中写老马第一次听见门铃声时非常紧张,把蒜藏进抽屉里,说明老马平时对老婆很畏惧,这种心理描写的手法很好地刻画了老马的形象。

B.老马顺手就把单位出纳送来的工资放在餐桌上,这个情节不但为下文“水工”拿走钱埋下伏笔,同时也说明老马根本就没有把钱放在心上。

C.老马的老婆临走的时候交代了家里的水表需要修理,所以,他“不由分说”地把“水工”请到家里来,但是老马没有想到他这么听话。

D.老马其实是一个非常骄傲又懦弱的人,他谴责“水工”时获得的“让别人听他发指令的体验”让他失去了警觉,导致他最终丢失了工资。

E.小说构思巧妙,颇具匠心。从主人公怕老婆写起,再写他让“水工”害怕,结尾以“晕厥羊”点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小说中的老马是一个被扭曲的小人物,你怎样看待他这样的人?请联系现实简要谈谈。(8分)

4.小说开头写了老马非常喜欢吃蒜的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5.小说开头部分写老马对大蒜的嗜好,后面主要写了老马与修水工的故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晕厥羊》

【答案】

1.①”昏厥羊”是一种胆小懦弱的动物,它胆小怕事,又善于伪装自己,从而欺骗别人保护自己。老马和修水工也有昏厥羊的性格特征,这三个形象浑然一体。②老马在家里没有地位,胆小懦弱,一味服从,就连吃蒜这样的嗜好都被长久地压抑。面对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他会陶醉于命令训斥别人的快感之中,他就是一只昏厥羊。③“修水工”在老马面前表面上逆来顺受,实际上更善于伪装自己,从而达到他卑劣的目的,他也是一只昏厥羊。

2.EC【解析】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D得1分,选AB不得分。A 项不是心理描写,而是动作描写,B项老马不是没有把钱放在心上,D 项老马不是一个骄傲的人但是失去工资的原因是正确的。

3.①哀其不幸。老马这样的人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压抑,个性不能张扬,没有尊严,值得同情。②怒其不争。现实中,老马这样的人又有很多弱点,欺软怕硬,昏聩迷茫,分不清好坏。我们要引以为戒。③由人省己,老马的这种虚伪、欺软怕硬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人性的弱点,所以我们要对照自己,不断反省,尽量完善自己。④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造成人性扭曲的原因或多或少与社会有关,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一个以人为本、自由公平的和谐社会,让每一个人可以得到幸福和尊重。

4.①写老马喜欢吃蒜,可是这个廉价的嗜好并不能被顺利满足,说明老马在家里没有地位;②老马只能在老婆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吃蒜,刻画出老马胆小怕事懦弱的性格特点。③因为吃蒜才精神昂扬力量充沛,才会不由分说把修水工“请”到家里加以训斥,这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5.①人物形象上,前后不同的故事情节,更全面地刻画了老马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②艺术结构上,前边的故事情节为后边故事情节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使文章结合上前后呼应,逻辑严密。

③主题上,作者通过老伴对老马的态度和老马对水工的态度的描写,揭露了普通人在社会中的病态表现(或人性扭曲),使老马形象和晕厥羊浑然一体,更好地点明了主题。

④情感上,前边的故事情节更多引起人们对老马的怜悯与同情,后边的故事情节则让人们觉得老马既可笑又可恼,前后情节放在一起让人们对老马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理。

四、刘建超《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刘建超

老街南有条大河,叫洛河。

洛河,又叫洛水,源头在秦岭龙凤山,从豫西熊耳山、伏牛山的崇山峻岭间奔泻,贴着老街蜿蜓而下,曲回折转在巩义汇入黄河。

老街有了这样一条大河,自然会有许多与这条大河相关的故事。

相传曹植在年轻的时候,看中了一个姓甄的姑娘,两情相悦。可曹操却将此女指予二儿子曹丕。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曹丕封甄夫人为皇后,后又娶了郭贵妃,对甄皇后逐渐冷淡,不多天甄皇后在郁郁寡欢中去世。曹植怀念甄后,心神不定。曹植走出老街,来到洛河边,对着西沉的太阳和滔滔东流的洛河水出神,才思泉涌,便有了流芳后世的名篇《洛神赋》。

有一条在城市间穿行的大河已经令人垂涎了,偏偏又有了诸多的文化积淀搅拌着浪花,让老街人靠着洛河生艳,滋长些许得意与自负。

水生提起洛河就满身得意,张口闭口都是洛河的故事,不管别人听他讲了多少遍,只要说起洛河来,他那张老脸就会眉飞色舞,爱听不爱听都要给你絮叨絮叨。

当年的水生爹洛老大在洛河捕鱼,鱼还没有见到,却看到沿河上游漂来一些烧焦的船板杂物。

兵荒马乱时期,洛老大估摸着是有船只失火出事了。

一只木盆晃晃悠悠从洛老大的眼前漂过,木盆里居然躺着一个婴儿。洛老大截住木盆,抱起了襁褓中的孩子,是个男孩。孩子脖子上挂着一枚如意玉佩,孩子的小肚兜兜上用毛笔写有“水生”二字。

孩子看到洛老大,竟然咧开小嘴笑了。洛老大说,看来是咱爷儿俩有缘啊。

从此水生跟着洛老大在洛河上漂大。水生十六岁那年,洛老大告诉了水生他的身世,并叮咛水生,这如意玉佩是你亲生父母留给你的,好生收着,说不准他们会来找你呢。

水生连连点头。

可是水生还真的把这块玉佩弄丢过。

9月的洛河秋爽鱼肥,水生和巴义划着木船在河上捕鱼。巴义和水生是光屁股长大的好朋友,巴义大水生两岁。

一条十几斤重的白鲢鱼落网,鱼挣扎得厉害,小网有点儿吃不住力,水生立马跳进水中,扑扑腾腾把大鱼抓上船,却发现自己脖子上的玉佩不见了。

水生扎了几个猛子也没有捞到,急了,急得直哭。

巴义找了几个石头片,系上鱼线,抛入水中,看着石片下沉的位置,画出一个区域,说,咱俩分班,轮流下去摸,不能慌啊。

两人从晌午摸到太阳偏西,最后巴义手举着玉佩浮出水面。两人筋疲力尽躺在河滩上。水生说,这事,不能让家里人知道。巴义说,嗯,不说。水生说,巴哥,我欠着你。巴义说,嗯,欠着呢。

河水在两人身边欢快地流淌,扯不住的岁月随水而逝。水生划着木船,停靠在河心洲。

绿柳成荫的草坪上,巴义虎着脸在钓鱼。水生不说话,换着巴义坐下。

巴义盯着水面,我请你啦?脸皮咋恁厚呢。巴哥,你不请我咋把竹墩儿都预备下了?就你能是吧?那咱娃的饭店你也敢去封?

巴哥,我就是在巡视的时候,看到河边水里有气泡冒出来了。我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又偷偷地往洛河里放污水了。我也是一时着急,就通知了环保。谁知道咱娃听说要停业就和环保动了手脚。

你就为了护住环保,脊梁上挨了娃一铁锹?亏不亏?活该不活该?不亏,活该。

巴义从衣兜里掏出一瓶药说,治跌打损伤的,祖传的,抹两次就好了。水生脱掉上衣,把脊背转给巴义,够不着。

巴义把药倒些在掌中,按在水生乌青的脊背上,轻轻地揉着,你也是七十岁的人了,弄事咋还恁起急?你该先来跟我说说,再让我去找娃说道。再说了,咱娃做个营生容易吗?你给封了,他能不急?

巴哥,咱俩光着屁股在洛河里从小扑腾到大又扑腾到老的。咱俩当年在洛河里玩耍,渴了,咕咚咕咚灌几口河水,饿了,啃着干馍,捞几只河虾嘎巴嘎巴就吃了。可现在的河水,你还能喝吗?你和我一样心疼着这条河呢,我知道。

巴义给水生穿好衣服,就你这老脊梁,还能抗住几铁锨?扛到哪是哪吧,谁让咱是洛河人哩。

巴哥看着水生脖子上的玉佩,亲爹亲妈的事,还找不?水生指着洛河说,不惦记了。咱这洛河就是我的亲爹亲妈。

巴义收拾起渔具。

水生掂起网兜,好家伙,这几条鲫鱼够大的了。让嫂子烧个鲫鱼豆腐汤,我陪哥喝两盅。

巴义夺过网兜,你想得老美啊,我还要请你喝酒?

水生说,我家稻花可是说了,今黑儿要是不在巴哥家混碗酒喝,就不让我进屋。巴义笑了,娘们儿家都这德行,你嫂子也是说,要是不把水生兄弟带回家来喝酒,就不让我上床。

那还癔症啥,走。

走。

夕阳坠落在洛河的尽头,给波光粼粼的河水涂了层耀眼的金黄,几只鹭鸟在河面上嬉戏。

巴义哥,咱洛河美着哩。嗯,美着哩。

(选自《芒种》,2021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引述了甄皇后的悲凄故事,意在暗示下文主人公水生在襁褓之中便因船只失火而漂流洛河的不幸遭遇。

B.“我请你啦?脸皮咋恁厚呢”,看似极具攻击性的拒斥背后,有对娃的心疼,也有对兄弟义无反顾保护洛河环境的理解。

C.“不亏,活该”:“不亏”说明水生认为能保护洛河挨一铁锨是值得的,“活该”则表现出他造成娃饭店停业而心有愧疚。

D.小说结尾“美着哩”三个字,既写出水生与巴义对洛河美景的喜爱,也蕴含着兄弟二人误会消除、情谊复初的愉悦之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起于洛河,结于洛河,围绕洛河展开一系列故事情节,洛河既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又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B.“河水在两人身边欢快地流淌,扯不住的岁月随水而逝”,巧妙地完成了二人从年少到年老的时间过渡,极富艺术美感。

C.水生“我欠着你”的真诚表达与毅然举报的“恩将仇报”形成错位,在矛盾冲突中强化了对巴义娃污染环境行为的批判。

D.小说语言通俗易懂而又简洁精炼,清新自然而又细腻多情,在质朴口语与诗化环境的交融中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3.“如意玉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4.“一条大河波浪宽”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答案】

1.A【解析】A.“意在暗示下文主人公水生在襁褓之中便因船只失火而飘流洛河的不幸遭遇”理解错误,应是凸显洛河的文化积淀。

2.C【解析】C.“在矛盾冲突中强化了对巴义娃污染环境行为的批判”错误。应是体现水生保护洛河的、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并非是“强化了对巴义娃污染环境行为的批判”。

3.①丰富小说内容,推动情节发展:如意玉佩意外落水、失而复得彰显了水生与巴义之间深厚的兄弟情意,为下文的误会冲突、重归于好作了铺垫。
②丰满人物形象,升华小说主题:如意玉佩作为寻找亲生父母的重要凭证,从惜之如命到“不惦记了”而把洛河当作“亲爹亲妈”,凸显了水生高尚的家园情怀,使小说主题更具现实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物象作用的能力。

“两人从晌午摸到太阳偏西,最后巴义手举着玉佩浮出水面。两人筋疲力尽躺在河滩上。水生说,这事,不能让家里人知道。巴义说,嗯,不说。水生说,巴哥,我欠着你。巴义说,嗯,欠着呢”如意玉佩意外落水、失而复得彰显了水生与巴义之间深厚的兄弟情意。同时与下文“就你能是吧?那咱娃的饭店你也敢去封?”形成反差,为二人重归于好作了铺垫。

“这如意玉佩是你亲生父母留给你的,好生收着,说不准他们会来找你呢。水生连连点头”“水生扎了几个猛子也没有捞到,急了,急得直哭”“巴哥看着水生脖子上的玉佩,亲爹亲妈的事,还找不?水生指着洛河说,不惦记了。咱这洛河就是我的亲爹亲妈”,如意玉佩作为寻找亲生父母的重要凭证,从惜之如命到“不惦记了”而把洛河当作“亲爹亲妈”,凸显了水生高尚的家园情怀,同时使小说主题更具现实意义。

4.①描绘出洛河美丽的自然景观;
②反映出洛河厚重的文化积淀;
③意味着洛河为老街百姓提供着丰富的生活和生命滋养;
④象征着洛河百姓朴实、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标题含义的能力。

首先,小说围绕“一条大河”展开,“一条大河波浪宽”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描绘出洛河美丽的自然景观。

其次,“一条大河波浪宽”中的“宽”有多重含义。可以指洛河厚重的文化积淀,“有一条在城市间穿行的大河已经令人垂涎了,偏偏又有了诸多的文化积淀搅拌着浪花”;可以指洛河为老街百姓提供着丰富的生活和生命滋养,“水生跟着洛老大在洛河上漂大”“9月的洛河秋爽鱼肥”“咱俩当年在洛河里玩耍,渴了,咕咚咕咚灌几口河水,饿了,啃着干馍,捞几只河虾嘎巴嘎巴就吃了”;还可以象征着洛河百姓朴实、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怀,“巴哥,你不请我咋把竹墩儿都预备下了”“巴哥,我就是在巡视的时候,看到河边水里有气泡冒出来了。我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又偷偷地往洛河里放污水了。我也是一时着急,就通知了环保”“巴义从衣兜里掏出一瓶药说,治跌打损伤的,祖传的,抹两次就好了”“巴义给水生穿好衣服,就你这老脊梁,还能抗住几铁锨?扛到哪是哪吧,谁让咱是洛河人哩”“巴义哥,咱洛河美着哩。嗯,美着哩”。

五、刘立勤《何先生(节选)》

何先生

刘立勤

何先生是倒流河私塾的先生,教古文也教西学,他的私塾远近闻名,不说是镇安城,就连五百里之外的商州也有人把孩子送到他的门下。何先生虽然博古通今,可思想却极其守旧,别的不说,单就学生入学,他必让学生行三拜九叩大礼。凡不行跪拜之大礼者,概不录取。

而将军是个例外。

将军是十岁那年被他父亲用藤条捆了送到何先生门下的。何先生那时只四十多岁,四十多岁的何先生端坐在私塾堂前,给将军上了第一课:行三拜九叩之礼。十岁的将军倔强地站在先生面前,任凭他父亲磨烂嘴皮,打烂他的皮肉,威武不屈决不跪下。何先生从未见过如此桀鸯不驯的学生,就紧紧地盯着那双聪慧不屈的眼睛,而他也充满敌意地久久地和先生对视着。何先生终于被那双眼睛盯得疼了怕了,也盯出了几分欣慰几分欢喜,何先生才开口问了一句话:“你为何不肯下跪?”

“大丈夫岂可屈膝!”

稚嫩的声音砸在先生的心头,生出一种异样的感觉,何先生就留下了年幼的将军。何先生未曾见过如此倔强的孩子,虽然他也极喜欢男孩子不屈的个性,但何先生还是发誓要他跪下拜谢恩师。何先生想,自己教过的学生没有不给自己跪拜行礼的,留下他就要让他跪得心悦诚服,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威严。

遗憾的是何先生的希望是一厢情愿。少时的将军虽然倔强,却也很聪明,他的学习始终是第一,而且还会提出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使先生的满腹经纶得以展示,何先生十分喜爱他。在学习上也就没有让他下跪的理由,幸好少时的将军刁钻顽皮不说,还有一腔侠肝义胆,常常会招来许多的麻烦,先生也有了处罚他下跪的理由和机会。虽然先生一再调教,任凭先生苦口婆心或是打烂他的手心,他决不屈膝,望着他直直的腰板、绷直的腿,何先生不服,心中生出难得的一份欣喜。虽则如此,何先生仍然不肯放弃任何一个让他下跪的机会。他想,唯有这样,倔强的男孩给他下跪了,才说明自己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只有他跪下了,才说明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

自此,何先生在精心辅导他的同时,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让他跪下的机会。机会真的很多,而他始终没有跪下,直到他五年后打瞎了横行乡里的镇长公子的眼睛,被迫离开私塾,他也没有跪下。何先生看着即将离开学校的他,几近哀求地说:“你还欠我一个礼呢!不行礼是不能算作我的学生的。”他看了看先生,泪水唰地流了出来,可他终于没有跪下,挺着腰板转身离去。何先生见了,眼窝一热,从学生册上除掉了他的名字。

名册上虽然删除了他的名字,心底却牵挂他的事情。知道他离开自己又考入西安的学校上了几年中学,后来到广州考上黄埔军校,经过多年的枪林弹雨,昔日的学生如今已成了少将师长,何先生仍然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学生。无论是将军亲自投递的帖子,抑或托人捎来的礼品,他概不受理。何先生内心常常以将军为荣,嘴里却仍不把将军当作自己的学生。他说,将军还欠他一个三拜九叩之大礼。

在将军离开私塾二十五年后的春天,将军又回到了倒流河镇,将军对外界说是向何先生还那个欠了二十五年的大礼的。何先生听了虽然深感疑惑,甚至还有一点恐惧,但他仍然按照老规矩焚香沐浴之后端坐在学校大堂之中,将军走进校门他没有起步迎接,将军走进大堂,他未曾欠欠身子,将军恭恭敬敬喊了一声“先生”,他也没有笑一声。将军知道,何先生是等待他还那个欠了二十五年的三拜九叩之大礼。

将军恭敬地站在何先生面前紧紧地盯着何先生,何先生一脸的威严和庄重,静静地盯着将军。

将军说:“先生,我今天本来是给您还礼的,可是我真的跪不下了,我只能给您鞠一个躬。”将军说罢,给先生深深地鞠了一躬,而何先生仍然一丝不动。

将军又说:“先生,我明天就要北上抗日,我担心我今天跪下,明天我就会站不起来。如若学生有生还之日,我一定会还上欠给先生的大礼。”

将军说罢,挺着腰板转身离去了。将军离去的时候,人们看见将军如铁的脸上流下了滚烫的泪水。

将军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在与鬼子的一场激战后,弹尽粮绝的将军被叛徒出卖而被俘。鬼子捉住将军后要将军给他们跪下就放一条生路,将军不跪,鬼子用木棒抽打将军的腿,将军腿断而不折,直立而亡。

将军战死的消息传到倒流河镇后,何先生失声痛哭泪雨滂沱。何先生在倒流河小学设灵堂悼念将军,何先生亲率全校学生行三拜九叩之大礼,何先生献给将军的花圈上亲笔写着:痛悼李忠烈将军,学生何思源叩首。何先生从此不许学生再行三拜九叩之大礼。

1.这篇小说讲述了何先生和将军间的故事,作者为何将标题定为“何先生”而非“将军”?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的“倒流河私塾”在结尾变成了“倒流河小学”,首尾遥相呼应,学校称呼的变化暗示了时代变迁。

B.将军打瞎了横行乡里的镇长公子的眼睛,被迫离开私塾,这一情节为后文将军北上抗日宁死不跪埋下了伏笔。

C.将军两度挺着腰板泪别何先生,表现了临别之际将军对何先生的不舍以及他不能被何先生认可为学生的委屈。

D.将军被俘后遭受鬼子抽打,腿断而不折,最后直立而亡,这是将军不屈个性的表现,更是他民族气节的表达。

3.何先生开始一再让将军下跪,到后来自己给将军下跪,如何理解这一矛盾行为?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小说主要从何先生的角度讲述何先生与将军的故事,小说情节也主要是围绕何先生让将军下跪而展开,以“何先生”为题,能使情节完整紧凑。
②何先生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以“将军”的故事展现了“何先生”思想行为的变化,以“将军”为标题,则不能很好突出“何先生”这一主人公形象。
③小说的主题重在表现“何先生”这位传统教书先生的个性与境界,“将军”在表现这一主题中处于陪衬地位,以“将军”为标题,与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不够吻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本题考查对于小说标题作用的探析,需要结合小说叙事角度、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探析将标题定为“何先生”而非“将军”的原因。

从情节结构看,小说开头主要写何先生收学生必让学生行三拜九叩大礼,然后主体部分写何先生收将军为学生也是执着于如何让将军下跪,最后写将军战死何先生反过来给将军下跪,小说主要从何先生的角度讲述何先生与将军的故事,以“何先生”为题,能使情节完整紧凑。

从塑造人物看,小说写何先生开始一再让将军下跪,到后来自己给将军下跪,这一矛盾的行为更能够突显何先生这一个教书先生的个性与境界,以“何先生”为题,展现何先生主人公的形象,使这一形象更加丰满。

从表现主题看,“何先生虽然博古通今,可思想却极其守旧,别的不说,单就学生入学,他必让学生行三拜九叩大礼。凡不行跪拜之大礼者,概不录取”“留下他就要让他跪得心悦诚服,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威严”可知,何先生必让学生行三拜九叩大礼,是他作为私塾先生的收学生的规矩,是对师道尊严的维护,而执着于让将军下跪到反过来给将军下跪,表现出了教书先生有个性更有胸怀和境界。以“何先生”为题,能够突出表现“何先生”这位传统教书先生的个性与境界的主题。

如果以“将军”为题,故事情节不够完整,人物形象和主题也很难突出。

2.C【解析】C.“不能被何先生认可为学生的委屈”理解有误。结合“将军说罢,挺着腰板转身离去了”可知,将军第二次离开没有不被先生认可为学生的委屈。

3.①何先生一开始执着于让将军下跪,是为了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威严。
②何先生给将军下跪,是表达自己对将军壮烈殉国的沉重哀悼和对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的崇高敬意。
③何先生这矛盾的行为,展现了一个教书先生的个性与境界,使这一形象更加丰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考查对“何先生开始一再让将军下跪,到后来自己给将军下跪”这一矛盾行为的理解,考查了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分析,学生做题时需要结合相关情节去分析人物行为背后体现出的人物心理。

结合“自己教过的学生没有不给自己跪拜行礼的,留下他就要让他跪得心悦诚服,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威严”“倔强的男孩给他下跪了,才说明自己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只有他跪下了,才说明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可知,何先生开始一再让将军下跪,必让学生行三拜九叩大礼,是他作为私塾先生的一个收学生的规矩,是为了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威严。

结合“在与鬼子的一场激战后,弹尽粮绝的将军被叛徒出卖而被俘。鬼子捉住将军后要将军给他们跪下就放一条生路,将军不跪,鬼子用木棒抽打将军的腿,将军腿断而不折,直立而亡”可知,将军宁死不跪,不屈殉国,“将军战死的消息传到倒流河镇后,何先生失声痛哭泪雨滂沱。何先生在倒流河小学设灵堂悼念将军,何先生亲率全校学生行三拜九叩之大礼”何先生给将军下跪,这一行为的情感态度充满了对将军的沉重哀悼和崇高敬意。

结合“何先生虽然博古通今,可思想却极其守旧,别的不说,单就学生入学,他必让学生行三拜九叩大礼。凡不行跪拜之大礼者,概不录取”“留下他就要让他跪得心悦诚服,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威严”可知,何先生必让学生行三拜九叩大礼,是他作为私塾先生的收学生的规矩,是对师道尊严的维护,而执着于让将军下跪到反过来给将军下跪,表现出了教书先生有个性更有胸怀和境界。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