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绥阳蒲老场多少人口,贵州绥阳蒲场镇有多少人口

首页 > 农林牧渔 > 作者:YD1662023-05-23 03:03:04

遵义绥阳蒲老场多少人口,贵州绥阳蒲场镇有多少人口(1)

绥阳县蒲场镇

蒲场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因镇政府所在地蒲老场而得名。蒲老场,是一个古老而繁华的场集,处在遵义经绥阳入川的古驿道上,自古地理及交通位置就十分重要。据相关资料反映:明万历年间就有了“蒲老场铺”的相关记载。同时,蒲老场因为有了儒溪书院,更成了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和生动民间传说的地方,就连“蒲老场”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显得格外的生动而有趣。

如果将时间追溯到中国的唐代以前,这里只有原始的土著部族生活,人数少且居住分散,没有条件形成场集。但随着唐乾符年间的杨端入播及以后的几百年间,中原地区的汉人家族逐渐入迁播州而“插占为业”或“占籍耕种”,特别是平播之后的“改土归流”,“湖广填四川”再移贵州的人口大迁移活动,让这本身就山清水秀又有一个大坝子的地方的人口渐渐集中了起来。

最先迁到这里生活的是一个蒲姓的大家族,靠着狮子山沿着大溪源(儒溪)渐次建起了民房,逐渐形成了最初的街道。但不知怎的,场集就是热闹不起来,过往的商贾和进行农产品交易的群众就在路边稍作停留就散去了,街道平素异常冷清。这让蒲姓族长十分苦恼,为了寻找让集场兴旺的方法,他不辞辛苦,跑去当时比较繁华的打鼓场(金沙打鼓新场)、鸭溪场(播州区鸭溪镇)、永兴场(湄潭县永兴镇)、草塘场(翁安县草塘镇)学习,但还是没找到好的点子。正当他万分沮丧返回家时,遇一和尚与他同行,听了他的讲述,和尚说:“这简单啊,你去其中一个繁华场集上借两担土来垫街和做灶就行了。”

蒲姓族长半信半疑,回来召集族中人商议,族中人都认为这种荒谬想法十分可笑,纷纷散去。族长只能带上自己的儿子,花了三天时间,才从湄潭的永兴场挑了两担土回来。一担用来做灶头,开起了街上第一家饭馆;一担用来垫街,奠基于主街口(现儒溪小学的门口),并在上面修建了一座字库搭(后儒溪书院迁来后用此塔焚烧废弃的书籍)。谁都没有想到,场集就这样真的热闹起来了。蒲姓族长开的饭馆,生意也出奇的好,过往的商贾和农产品交易的群众在办完事后都喜欢在他家的饭馆炒上几个菜喝上几杯酒,解除一天的困乏。于是族长将热闹起来的场集跟名为“永兴场”。(注意,这里是跟名,不是更名,是跟着湄潭的永兴场起的名。)同时,族长也顺势开起了茶馆、酒馆、旅店等,成了这个集镇上最富有的人。

可惜好景不长,几十年后,跟名的“永兴场”又渐渐冷落了起来。这时的蒲姓族长已经老态龙钟,真真正正地成为“蒲老”了。他想起了当年和他一起回来跟他出主意的和尚,应该还在狮子山上的回龙寺修行。于是他拄着拐杖,迈着蹒跚的步子,上了狮子山,来到回龙寺。幸好当年给出主意的和尚还在,并且已经成为方丈了。方丈早就知道他的来意,笑着对他说:“你借土可以,不能跟名啊。你想想,后起的永兴场,怎么能与早已兴盛的永兴场相比呢。”然后方丈闭目掐指算计了一翻,说:“遵义附近的老蒲场(今新蒲)已经很兴盛,你再去那里借两担土来做灶垫街。蒲字与你相合,定能保你那场集永久兴盛。”

于是,“蒲老”回去之后吩咐儿子去老蒲场挑两担土回来,一担土用来在老灶头重新做一个新灶头,另一担又奠基于主街口(现儒溪小学的门口的另一侧),在上面又修建了一座字库搭(可惜两座字库搭均毁于解放初期的“四清运动”)。从此场集又兴盛起来,并且越来越繁荣,再也没有衰败过。这次“蒲老”再也没有为场集跟名,“蒲老场”名字是在老百姓中自然叫开的,一是因为对此场集开设者“蒲老”的敬重与纪念,二是因为这永盛不衰场集奠基土是借自于老蒲场的。

虽然现在两座字库搭已经被毁,但如果你如今去蒲老场乡下的农村,会发现他们的厨房里都建有两个灶,一灶用来煮饭供人食,寓示丰衣足食,身体安康;一灶用来煮畜食喂牲畜,寓示六畜兴旺,生意兴隆。

遵义绥阳蒲老场多少人口,贵州绥阳蒲场镇有多少人口(2)

繁华的蒲场老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