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非洲鲶鱼究竟是何时侵入长江的,目前尚不明确。不过从调查来看,2005~2007年之前非洲鲶鱼就已进入长江下游,入侵时间已有10多年,生态隐患不容小视!
非洲鲶鱼为何被称为“垃圾鱼”?一旦逃逸到了自然水域中,革胡子鲶就“画风突变”了,在很脏的污水中也能正常存活。在下水道、污水池中都曾发生过非洲鲶鱼的目击案例,不少媒体争相报道,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非洲鲶鱼也因此被扣上了“垃圾鱼”的帽子。
以深圳市中北部的观澜河为例,该河属于珠江流域的东江水系,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早在上世纪90年代,观澜河部分支流的污染就已经很突出了,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状态。在坂田河、大浪河、龙华河等支流,河水发黑发臭,气温难闻,当地居民避之不及,是出了名的“臭水河”。
然而,非洲鲶鱼却在观澜河意外地存活了下来,数量不在少数,当地有不少居民都曾钓获过。有些钓友一个下午就能钓上20~30条,而且个头大多在5~10斤左右。在珠江其他支流中,被捕获非洲鲶鱼还有更大的纪录,从现场展示照片来看,有些鲶鱼的体长已有1米多,几乎有一人之高!
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在印度的恒河中也普遍存在,而且更有说服力。
恒河是印度的“圣河”,但却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六大河流之一,河水浑浊肮脏,工业和生活垃圾一度侵占河道。当地还有水葬的传统,尤其在疫病大流行时期,恒河岸边每天都会火化大量尸体,死去的牲畜也被一并投入河中。
这些尸体加剧了恒河的污染,但同时也成为了恒河鳖、非洲鲶鱼的食物来源。由于生活在恒河水中,非洲鲶鱼不仅没有被当成外来物种对待,反而还受到了印度居民的保护和喂养,成为了河里的优势物种。
非洲鲶鱼之所以能适应恶劣的环境,和它的耐低氧能力密切相关。除了用鳃呼吸外,非洲鲶鱼还能利用鳃上器、皮肤、肠道等辅助吸收氧气,缺氧时可浮出水面直接吞咽空气。即便溶解氧低到0.12mg/L,非洲鲶鱼也能够正常存活,鲤科鱼类对此只能望尘莫及!
一年繁殖4次,黄河或沦为“温床”?非洲鲶鱼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弱点,温度就是最大的限制条件。
非洲鲶鱼原产自尼罗河流域,属于热带物种,对低温的忍耐能力并不强。引入到我国后,非洲鲶鱼局限在12~32℃的水温中,喜温怕寒的天性阻碍了该物种向西北、东北地区扩散。
黄河跨越北纬35~40度,是外来物种入侵的敏感区,也是我国重点防控的关键水域。水利部黄河委员会的公开资料显示:黄河流域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度~14℃,而且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温度跌破零下,这似乎不利于非洲鲶鱼的建群。
但是在三门峡以下河段(尤其是河南、山东境内),年平均气温稳定在12~14℃,为全流域最高,整体符合非洲鲶鱼的生长温度。而实际调查也显示,从黄河小浪底大坝到黄河口的下游河段,已经被非洲鲶鱼成功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