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家中老辈人喜欢蜜蜂的影响,退休后我在亲戚家的果园内办了个属于自己的小型中蜂场,由于得到了一大堆废弃的木板,就自己动手做蜂箱。因为起步时缺少蜂群管理经验,往往是很大的一窝分蜂群越养越小,甚至不少都养砸了。为了分析蜂养不好的原因,便根据木板的长短分别做了些大、中、小容积不等的蜂箱,大的蜂箱能摆放中一式巢框 15 个左右,小的只能容纳 6~8 个框。经过几年试养观察发现:在大箱内用活框养中蜂效果很好,小箱内效果最差。这种亲身体验与李紫剑先生的“蜂箱留余更科学”所述论点 (见 《蜜蜂杂志》 2011 年第 4 期) 不谋而合。2011 年,我场共损失中蜂 5 群,全部是在小箱中饲养的小群,其中飞逃 2 群,巢虫危害 2 群,另一群是蜂王交替时失王。2012 年初春,我决心将小箱合二为一改成大箱使用。
1 自制中蜂箱的特点最初做的蜂箱完全按照养蜂书上的格式大小仿制而成。例如:在箱前板下沿开巢门;在箱的左右 2 块端板上方各开一个通风窗等,但贵阳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所以靠近巢脾的那个通风窗几乎全部被蜜蜂用蜡封堵,于是我将靠巢脾一侧的通风窗取消,即在左或右 2 块端板上只开一个通风窗,蜂群放在无窗一侧的箱端头,巢门也移到箱前板下沿无窗一侧,这种结构就形成箱内通风道从箱的一端巢门处进入新鲜空气,通过全箱从另一端窗口流出热、湿、污秽气体,使箱内通风道无盲区 (见图 1)。这样做的效果很适合本地气候特点,也适应了中蜂扇风是从箱外向箱内鼓风的生物学特性。现在我用的活框中蜂箱全部是这种格式。
2 造成通风道盲区的原因与害处在将小箱合二为一的改造过程中,为了省事就将小箱的巢门保留了下来,改成的大箱巢门有的就设在了箱前板的中央,结果是从巢门口到无窗端的箱内空间,有 5~6 框的距离形成了通风道盲区 (见图 2)。开始投入使用时由于气温较低,蜂群一切都还正常,可到了 7 月份巢门口扇风的蜜蜂特别多,经常是比乒乓球拍还大的一片,到晚上 10:00也少不了几只。起初还认为是大箱内蜂旺拥挤而扇风,便开大巢门和通风窗,仍无济于事,当意识到是箱内通风道存在盲区造成的为时已晚。蜂群群势严重下降,箱内饲料几乎为零,巢脾陈旧变黑,脾上只有零星分布的封盖蛹,一派即将飞逃的景象。这与有的养蜂书介绍的“热应激”情况一模一样。将巢门口改到无窗端头近处后,同样是那群蜂,还是那个箱,在经历“夏衰”之后,蜂量不降还升,进一步说明了中蜂箱内如果存在通风道盲区,确实对蜂群伤害大。
文献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不正确请纠正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