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织布来可纺纱,胜却蚕丝赛葛麻,花开犹如雪皑皑,采棉更是景如画”。这是一首有关棉花种植的诗,诗中生动的描述了棉花种植、采摘的盛景。
自明代开始,河南部分地区就开始种植棉花,后来由于大部分人意识到种棉花不但自家能用,卖掉收入也很高,于是到了清代中期,河南大部分地区都开始种植棉花。
就这样一直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的1978年,河南的棉花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900万亩。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安徽小岗村开始实行包干到户的农业种植模式,这种模式很快得到了肯定,并推广到了全国,农村粮食的亩产量开始迅速提高,家家都开始有了余粮,人们再也不会因为没吃的而发愁。
盛开的棉花朵
既然吃的不愁了,“穿的不愁”当然也提上了日程。由于当时人们做衣服主要用的是棉布,所以全国市场对棉花的需求量开始快速增加。于是大部分的河南农民看到了这一“商机”,开始大面积的种植棉花,到了上世纪的1992年,全省的棉花种植面积已经飙升到了1872万亩。
从1992年到2003年这十几年间,河南省的棉花种植面积基没什么变化,一直保持着仅次于新疆,全国第二名的位子。但是从2004年开始,河南的棉花种植面积开始不断下滑,到如今只有30万亩了,只有巅峰时期的百分之一点多。
那么,这20年发生了什么导致河南棉花种植从全国第二的位子跌落到可有可无的位子了呢?我想我这个河南人是有发言权的。
待采的成熟棉花
防治不住的病虫害导致种植面积下降任何一种植物和动物小面积种植,或者养殖的时候,病虫害都是比较少的,但当长时间大规模种养的时候,暴发大规模病虫害的几率就非常大。比如农户只是小规模散养的生猪是很少生病的,但当规模上升到几十头以上的时候,猪瘟等一些易传染的疾病就会发生。
棉花虽然是植物,但也不例外。上世纪90年代以前,河南的棉花种植面积没那么大,所以病虫害并不多,比较好防治。到了1992年,河南棉花种植面积达到顶峰的1872万后,棉花的棉铃虫、红蜘蛛、棉蚜、枯萎病、黑腐病等病虫害开始逐年增多起来,而且越来越难防治。那个时候其它庄稼几乎都是不打农药的,打农药最多的也就是棉花了,至今我还记得当时常用得药名,比如3911、1605、沙子包等高毒农药。用这些药防治一开始还有效,但是时间长了病虫害都有了抗药性,已经防不胜防。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棉花产量连年下降,棉花种植的收益一年比一年少,后来更是到了还不如种庄稼的地步,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放弃棉花种植,于是全省棉花的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少。
成熟棉花
市场上棉花需求减少,再加上打工的兴起导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以前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做衣服用的布大部分都是棉布,御寒用的棉衣是棉花做的,床单被子是棉花做的,需要嫁女儿,娶儿媳的农村家庭也会专门种半亩地棉花用来加工被子当嫁妆用。总之人们生活中有不少地方都要用到棉花的。所以当时人们对棉花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
但是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用化纤织成的布开始大量上市,而且价格也不贵,再加上化纤布做出的衣服比棉布做的衣服好看还结实,而且价格也不是很高,所以人们做衣服时不少人都会选择用化纤布来做,用棉布做衣服的一年比一年少,就这样人们对棉花的需求量也一年比一年少,农民种的棉花不但价格低,而且还不好销售。
棉铃
到了2000年左右,出外打工挣钱在农村兴起。出去打工的人纷纷发现,一个人出去打工干一个月挣的钱比种一亩地的棉花挣的钱还多,由于种棉花需要播种、育苗、移栽、打叉、打药等工序,不但需要的人工多,而且需要的工时也多,于是不少人放弃了棉花种植,转而种植种上后基本不需要再管它的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自己好专心出去打工挣钱,这样做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就这样河南农村种棉花的越来越少,到如今种植规模只有30万亩了。
人工采棉
总之,河南从仅次于新疆的棉花种植大省变成如今“不值一提”的棉花小省是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也和时代发展有关。有句话说的好“时代要抛弃你,招呼都不会和你打”,河南棉花种植就是这样,时代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农民们的穿衣挣钱方式有了比种棉花更好的方式,他们放弃棉花种植是大势所趋,也许再过几年说不定30万亩的种植规模也保不住,就算成为稀有植物也不是没有可能。
棉花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