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报】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要初步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因此,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稽东镇中心小学结合山区地域优势,积极开发“小鸭成长记”课程。课程以项目化学习方式为手段,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自主发现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课程目标
结合山区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学校把语文、科学、劳动、综合实践等课程的课标、教材进行比对和梳理,确定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力求达成以下目标:让学生参与孵化、饲养鸭子,体验劳动的快乐,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通过设计孵化器、养殖基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让学生懂得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意义;通过长期饲养和观察鸭子,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观察和深入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的变化,进而探索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奥秘,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课程内容
课程根据小鸭孵化的进程,分成“准备篇”“孵化记”“出壳记”“成长记”等阶段,每个阶段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思考怎样的鸭蛋才能孵出小鸭;设计制作一个安全、实用的孵化盒;探究蛋壳内的小鸭是怎么发育的;研究帮助小鸭孵化需要掌握哪些技术;设计制作一台能较清晰观察小鸭的“B超机”;我给小鸭做“B超”;分析小鸭出壳时会遇到哪些困难;研究小鸭饲养需要掌握哪些技术;设计建造一个生态、智慧的养鸭基地;等等。
每个学习任务都可以分解成不同的学习目标,学校安排相关的学习活动和相应的学习时间。比如,“设计制作一个安全、实用的孵化盒”任务学习目标为:探究温度、湿度与鸭蛋孵化的关系,了解鸭子孵化不同发育阶段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设计孵化盒并能在讨论中对设计不足的地方作出改进,用身边的有限材料制作孵化盒。学生在一个星期内开展如下活动:自主查阅孵化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如怎样控制温度、湿度、通风等;自主设计图纸,保证温度、湿度、通风等功能并带有简单的区域划分;讨论并改进设计图纸;动手制作孵化盒;讨论哪个设计更实用以及如何改进。
课程实施
教师根据阶段性任务设计项目化学习手册,在学生完成“挑战性学习任务”时,对于那些学生经过努力后仍然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提供必要支持。学生主要通过以下3种形式开展项目化学习。
“工作室 ”探究学习。学校专门布置了一间小型的“小鸭孵化工作室”,可以容纳20多名师生一起探讨交流,添置了4台孵化器、2个保温箱、一些塑料箱子。小鸭孵化阶段,学生在这里探究鸭蛋里的秘密,交流鸭蛋孵化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商讨解决办法。学生一起给小鸭做“B超”(用手电筒照鸭蛋,观察鸭子的发育)、“踩水”(将鸭蛋放入温水中,检验鸭蛋发育是否正常),观察小鸭在蛋壳内的生长发育,一起等待小鸭的破壳,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小鸭出壳后又会面临与饲养相关的许多难题:小鸭吃什么,一次喂多少,一天喂几次;小鸭在保温箱里待多久,如何保持保温箱的清洁,如何*菌。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询问专业人士,在工作室整理得到的信息,同伴之间进行交流探讨。
“基地 ”劳动实践。小鸭渐渐长大后何去何从,养鸭基地如何选址、设计、建造?师生一起巡视校园,寻找最适合养鸭的地方——既不影响全校师生的正常学习,又适合鸭子的正常生长。最后,师生在体育馆后面的围墙附近打造了养鸭基地。师生在课后服务时间就地取材,用竹子搭建了一个为鸭子遮风挡雨的“房子”,制作了添加饲料和水的器具,围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场所,又配上了一扇篱笆门,还利用原有的下水沟作为排水系统。将小鸭子投放到基地后,学生分组轮流饲养,一日3次投喂,午间清洗场地,发现问题就到工作室一起交流。学校还开辟了校外学习实践基地,联系本地“芦花湾”养殖场场主,每月一次带领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让学生一边观察养殖场,一边开展如何科学养殖的讨论。
“家长 ”模仿实践。学校邀请经验丰富的家长进课堂,为学生进行经验传授、知识讲座和实践指导。比如,有的家长给学生进行孵化控温和保湿的示范,有的家长对出壳困难的鸭子进行“蛋壳剥离”的现场示范……家长的“口口相传”和“手把手”指导,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边模仿一边体会,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为主,根据事先确定的评价目标,采用“一项目一评价”的方式。学生根据每个任务,独立完成项目化学习手册,分阶段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将过程中的讨论记录、观察日记、照片视频等归纳整理,写成小报告、做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整个学习过程主要从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探究创新能力等维度进行表现性评价,同时还会结合定性评价,根据日常表现积分、学习成果积分等,评出整个项目的各个奖项。
“小鸭成长记”课程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逐渐从低阶向高阶转变。学校将继续探索如何利用项目化学习变革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探究,让学习真实发生。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稽东镇中心小学)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