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印八十五式太极拳,李德印85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09 18:40:13

2012年春天,我在北京月坛公园认识了汪传杨式太极拳传人陈田良老师。跟随老师学习几个月后正式拜师,从此在师父陈田良的指导下,在师兄师姐们的帮助下,在和师兄弟们的不断摸手中,真正开始理解太极拳和太极拳揉手。逐渐对太极拳的阴阳虚实、松散通空、听问拿放、神意气、用意不用力、意气君来骨肉臣、沾黏连随、不丢不顶、滚错折磨等等有了些许认识和感觉,并逐渐渗透于太极拳架练习和太极拳养生推手中。

搬到丽泽商务区一年多来,仍然坚持每天在北京丽泽商务区城市运动休闲公园练拳,周末到月坛公园和师兄弟及拳友们学习交流,有时也到天坛公园或其他地方去学习观摩。我的40多年的学拳经历是断断续续、或冷或热的过程。杨式太极拳名家常关成先生曾对我说“你要是一直坚持练习就好了”。把我学拳的经历总结一下,以便找出长短,激励自己更好地坚持,同时也给有缘人提供一些经验教训,也应该算是对太极拳传播和感恩回报的一种方式。

一、在家乡河北永年县长大,却对太极拳一无所知。

小时候,虽然听说过村里谁谁谁会拳,武艺如何如何厉害。也听说过太极拳、梅花拳、八卦掌、洪拳等拳的名称。但对“武艺”概念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这些拳的名称的“知道”,大多来自于当时村大喇叭对打击会道门的宣传、来自于长辈们讲的传说和故事中、来自于说书人的说书表演中。根本不知道我家东边20公里远的广府城是著名的太极拳之乡,也从没想过自己要练练拳。

我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村里学校读的。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时,记着当时还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学校里常年住着一个老贫农。当时,我们村东街一个姓李的老先生在学校给学生业余武术队教拳。老先生耳聋,和他说话需要很大声。据说老先生精通梅花拳,功夫非常了得,曾经夜晚看护西瓜地时,一人对付七八个偷西瓜的持棍小伙,赤手把他们手里的棍棒全夺了去。我没有参加学校业余武术队,也没有跟老先生学拳。但有一次什么原因记不清了,曾和老先生聊天,老先生对我说“你这个年龄正是跑拳的年龄,应该跑跑拳”,我也只是听了听而已。

在武汉读大学期间,随着少林寺电影的上演,兴起了武术热,记得当时我还订过一年的《武林》期刊。听说我是河北省永年县人,经常有人问我会不会太极拳。就这样,我才知道了永年有杨式太极拳、有武式太极拳,有杨露禅、有武禹襄,并且还很有名气。也从此开始对杨式太极拳有了兴趣。1982年下半年的时侯,在珞珈山书店里发现并买得了顾留馨著的《太极拳术》。从该书的“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篇章及其他相关资料中,才较详细了解了杨式太极拳和杨露禅的故事。

十九世纪中叶(清道光年间),永年广府城南关人杨露禅,先后三进陈家沟学拳18年。从陈家沟陈长兴处,学到了太极拳真功夫,并自己不断钻研和苦练,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后杨露禅应时任刑部员外郎的远房亲戚武汝清的邀请,到北京教拳。在北京期间不断有人慕名而来与其比试较量,都败在了他的手下,因而在京城被称为“杨无敌”。杨露禅带着他的两个儿子班侯和健侯长期住在端王府中教拳,不少王孙公子随其学拳,使太极拳在北京城内广为流传。而当时官宦人家也以能请到杨露禅教拳为荣。杨露禅的两个儿子杨班侯、杨健侯和孙子杨澄甫、杨兆鹏、杨少侯个个艺精技高。

杨家太极拳经过杨家两代人的不断切磋改进,到孙子杨澄甫手里正式定谱。杨式太极拳广泛传播,桃李满天下,尤以杨澄甫的传人最多。正是由于杨家三代人的努力并致力于太极拳的推广,使太极拳这一传统拳种得到发展和广泛流传。

永年太极拳名扬天下,太极拳各流派代表人物中许多都是永年人。杨式太极拳的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杨澄甫自然是永年人,傅钟文是永年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是永年人,武式太极拳有名的门徒李亦畬是永年人,郝为真是永年人。

目前流行的杨式、武式、郝式、孙式、吴式、国标太极拳都和永年太极拳拳脉相连。杨家三代创立杨式太极拳,武禹襄创立了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外甥李亦畬再传郝为真创郝式太极拳,郝为真又传孙禄堂创孙式太极拳,杨班侯传全佑,全佑传其子吴鉴泉创吴式太极拳。国家体委采取杨式太极拳整理创编了各式国标太极拳和简化太极拳。永年真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太极拳之乡。

作为永年人,没有练习过太极拳也就罢了,之前根本不知道太极拳,真是汗颜。学24式、自学杨式太极拳、练自发五禽动功。

二、学24式、自学杨式太极拳、练自发五禽戏动功。

作为永年人的我,通过了解永年的太极拳,对杨式太极拳随即就来了兴趣。大概是大学二、三年级的时侯,我报名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太极拳学习班。学校体育教研室的一个女老师每天下午4点半至晚饭前,在体育教研室门口的操场上教授24式太极拳。老师教的很认真,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示范教学。老师就是讲动作,太极拳的其他东西没有涉及。就这样,我学会了24式太极拳。学完24式后,紧跟着这位老师的后续气功班,学习了郭林气功。当时郭林气功在社会上很热。24式虽然学会了,但没有坚持练。

那时候,书店可买到的太极拳书籍很少。1982年下半年,也就是大四第一学期时,从珞珈山书店得到顾留馨著的《太极拳术》一书,如获至宝。书的第六章是“杨式太极拳图解”,第七章是“杨式太极拳拳势作用图解”,第八章是“杨式太极拳推手图解”。该书就是一本完整的详细的杨式太极拳教程。书上的“杨式太极拳拳式名称顺序表”的拳式是85个式子,但书的任何一处都没有提及“太极拳85式”这样的名称,只是称为杨式太极拳。是不是当时杨式太极拳还没有85式,89式,103式这样的名称,没有进行过考证。

得到《太极拳术》这本书后,当时自认为得到了学习太极拳的法宝,认为照着书一定能学会杨式太极拳。随即,和一个同学一起,照着书上第六章“杨式太极拳图解”中的画图和说明,开始比划着学起了杨式太极拳。每天下午4点半后至晚饭前,在学校院内南边山坡树林中的一片平坦的空地上,比着书进行练习,不懂就互相讨论。当时不像现在有互联网、有视频教学等学拳的条件,自学只能照着书来。而一个动作要领,如果老师亲自当面教的话,跟着老师示范和讲解,照着做就行了。而照着书上静态的图片和书上对动作的文字说明,要还原学成太极拳动作,还是很有难度和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这种情况大概持续了一个学期,到最后也没有完整地把整个套路学会,但对杨式太极拳的拳架,至少能比划几个动作了。

现在看来,学习太极拳,完全靠看书是很难学好的,必须要跟着老师学,跟着老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模仿,按照老师教的要领进行学习。书籍的作用可作为学会后,加深理解和辅助学习作用。现在互联网视频的发展给学拳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跟着视频学也可以,但仍需要老师当面给与纠正,完全照着书新学简直是太难了。对于太极推手需要找感觉,跟着视频学也不可行,必须要老师面授身试。

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时,由广州来的插班进修生带来了梁士丰的自发五禽戏动功,我们班30多位同学中有10来位开始练习五禽戏动功。在同学的帮助下,我也加入到自发五禽动功练习的队伍中。广州体育学院梁士丰教授编的自发五禽戏动功,练习方法非常简单,整个练功程式在梁士丰著的32开本《自发五禽戏动功》一书中,包括图例在内仅有7页。

如果有老师指导,一般人半小时就可以学会。练功程式主要是开始的预备意念活动和收功的意念活动。中间长时间的练功过程就是一个,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到在肚脐内,对身体的任何行为都不加控制。练功时,静极生动,身体会产生自发的五禽戏虎熊鹿鸟猿的动作,发出五禽声音。练功者还会自发地循着自己身体有病患反应的经络、穴位或患病部位进行拍打、按摩,达到治病强身的效果。

这套气功的特点就是:简单、治病强身效果快。但缺点是:容易出偏差,甚至走火入魔。因此要求练功者必须练功时能守得住,练功过程中不能胡思乱想。练功过程中不能被打扰,被打扰就会出偏差。练功者必须严格按照预备程式预备和收功法收功,特别是收功法必须做好,做不好就收不了功,出偏差。练功过程中行为语言异常如神经病,因此练功地点需要严格选择。每到九点半晚自习后,黑乎乎的学校篮球广场上,一人一个篮球场,有哭有笑、有喊有叫、有蹦有跳、虎啸鹿鸣、熊吼鸟叫、猿声阵阵。大家练的不亦乐乎,每天大家练功大约持续到晚十一点左右。

在同学的帮助引导下,我练习自发五禽动功的第三天即出现了自发动作。以后练习中自发出现拍打动作和虎熊鹿鸟猿的动作和啸叫,开始的阶段,出的五禽动作顺序比较乱,随着练习的坚持,后来就逐渐变成虎熊鹿鸟猿这样的相生顺序了,说明五脏健康无病。我学习五禽动功之前的一个阶段,小腹部位经常疼痛,在校医院也没查出什么大毛病,但西药打针和吃中药都不管用。练习气功后,最开始就是拍打疼痛部分的小腹部和不知道什么的经络路线,肚子上都拍打出了掌印。练功一个月后,小腹部的疼痛奇迹般地好了,以后再没有疼过。

一个学期练习中没有出现过大的偏差,但也有练功时被打扰,导致第二天一天头疼的偏差经历。10多个练功的同学中仅有一人出过较大的偏差。临近大学毕业的时候,由于练功时思想经常开小差,导致出过一次偏差。就是在正常学习时,出现过两次突然手抖动不已的现象。由于偏差的出现,暂时中止了自发五禽动功的练习。

分析自发五禽动功治病健身的原因,我认为和太极拳健身原理是一样的,就是一个字“松”。自发五禽动功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点,而对身体的其他部位和方面不加任何控制,使其达到极度的松。在极度放松的状态下,身体自修复功能得到极大的发挥,通过自发的气血流行和干预动作达到修复疾病的效果。和太极拳“松”比较,自发五禽动功是不加控制的“松”,太极拳是控制状态下的“松”。对任何部分不加控制该部位就会“松”,是可以借鉴到太极拳“松”的练习中的。

大学学习期间,虽学了24式和自学了部分杨式太极拳,也经常比划一下,但其实对太极拳一点也没入门。练五禽戏动功出了点偏差,也中止了练习。参加工作后,有时也练练自发五禽戏动功,但由于场地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地坚持。

三、赶上了机会,跟杨振基大师学习正宗杨式太极拳。

刚参加工作的1983年,单位聘请杨振基老师和其夫人裴秀荣老师一起在单位教授杨式太极拳,这真是难得的机会,我立即参加了培训。

杨振基为太极宗师杨澄甫的次子。杨澄甫宗师1936年去世时,他的四个儿子长子杨振铭27岁、次子杨振基16岁、三子杨振铎11岁、四子杨振国9岁。杨振铭和杨振基两兄弟列在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的42位著名传人名单中。杨振基5岁开始跟大人比划学拳,9岁开始接受其父亲杨澄甫和叔父杨兆鹏(班侯之子)的异常严格训练,一直到杨澄甫去世前的十多年间从没间断,奠定了深厚纯正的杨式太极拳功底。杨澄甫去世后,杨振基赴广州、中山等地与其长兄杨振铭共同传授杨式太极拳。60年代他在河北省体工队任教练员期间,被安排到华北局机关、北戴河、上海、北京、青岛等地向很多高层领导授拳。80年代后一直在邯郸及各地义务授拳。

太极拳培训场地在单位西门内的一片空地上,空地东边的花池沿上,靠东墙放着一块小黑板,用粉笔写着“正宗杨式太极拳”等字样,可能是那时杨振基老师的太极拳还没定名为现在叫的“杨承甫式太极拳”。参加培训班的学员很多,大概有三十人左右,杨振基老师给每人发了一份复印的杨澄甫拳照“永年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架式”,我至今仍保存着。

每天下午4点多开始授拳,杨老师站在东边的台阶平台上讲解和示范,裴老师在学员的队伍中不停地给学员纠正着动作。杨老师也时不时地走下台阶,帮学员纠正动作。杨老师打拳架势舒展、轻灵自然。给我记忆较深的是他的倒撵猴,很随意、很自然,没有一丁一丝的“刻意”。杨老师示范的每一个架式都酷似其父杨澄甫拳照上的架式。在教拳中,杨老师特别强调“腰”的作用,强调“一切动作要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动腰不动手”。这些贯穿在他讲的每一个拳式动作中,也是我从杨老师处受益最多的地方。杨振基老师一口永年话,他把高深的拳理拳论观点和太极拳要求,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解,如:练拳要用意想着去练,不要抬肩起肘,动的脚是虚的,不动的是实腿,自然呼吸,舌舔上颚,不要使劲,往哪一搁就行了等等。

就这样,我跟着杨振基老师学了一个多月的太极拳,尽管许多要领、关键的东西还没有掌握,但磕磕绊绊基本上能把杨式太极拳架子划拉下来了。跟随大师学拳,大师的言行,大师的拳架风采对我练习太极拳至今还在影响,也为后来学拳打下了点基础。

四、北京月坛公园遇良师,拜师在陈田良老师门下,正式成为汪传杨式太极拳入室弟子。

跟杨振基老师学拳架后,开始还坚持打打拳架,1990年时还从书店购得傅钟文傅声远著的《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进行研究学习。后来就逐渐变懒,有时想起来了比划一下,再后来就开始荒废了。在石家庄工作的10多年,虽然曾先后通过光盘“珠海首届国际太极拳大会杨式太极拳名家表演”“杨振国杨氏85式传统架”“李德印杨式太极拳88式”等继续学习杨式太极拳拳架。但也只是停留在浮皮的拳架比划和模仿上,太极拳拳理和技艺一点也没有长进。这一下就荒废了20多年,时光逝去,永远找不回来了。把工作学习忙当作借口,显然不是理由。

我总结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拳没有学到家。当时没有趁着热情,深入地去学习探索太极拳的奥妙,一旦学拳的热情褪去,荒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我有时胡思乱想,假如当时能利用在邯郸工作便利,继续追随杨振基老师深入学习,真正入门太极拳,逐渐地一层一层去领略太极拳的奥妙和乐趣,那肯定会坚持下来的。但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荒废过去的时光就不要想了,最关键的还是今后怎么做,不要再过20年后再后悔。

到了2011年时,有几个同事在石家庄水上公园跟杨振基老师的再传弟子姜老师练习“杨澄甫式太极拳”。因此聊天时会聊起杨振基老师。这又激起我的兴趣,因此开始想着再把太极拳拾起来。于是从网上下载了杨振基老师演示的《杨澄甫式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的视频,通过视频又把跟杨振基老师学的拳架捡了回来,并且开始坚持练习。

到北京工作后的2012年的春天,在北京月坛公园遇到陈田良老师教授“汪永泉传杨式太极拳”。当时陈老师每周两次在月坛授拳,跟随陈田良老师在月坛公园学习的人很多。在了解了汪脉太极拳后,我随即开始跟随陈田良老师学拳,并于2012年11月11日拜师,正式成为汪传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入室弟子。

汪传杨式太极拳是汪永泉传授的杨式太极拳,现在社会上习惯称作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汪永泉曾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会长。7岁开始,随其在溥伦贝子府做总管家的父亲汪崇禄一起,在溥伦贝子府向杨健侯学习太极拳。14岁时即1917年,被杨健侯指定拜其三子杨澄甫为师。一直到1928年杨澄甫南下,汪永泉才中断了在杨家直接受教。汪永泉在杨家学拳的过程中,同时接受了杨健侯和杨少侯太极拳艺的直接传授,得到了杨家两代三位大师的真传,真正地继承了杨家太极真功的精华。汪永泉在杨家所学,与杨家在外面所传有所不同,在一些方面有别于其他传承的练法。汪永泉1926年开始授拳,在练拳、教拳的同时,对杨式太极拳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关于“劲法”的研究,逐渐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发挥。对杨式太极拳有了创新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杨式太极拳汪传一脉的特点。

陈田良老师的师父高占魁,是汪永泉早期五大弟子中的第四弟子。大概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后期,阎月川夫妇搬入高占魁所在的胡同居住,因高占魁人品秉性被阎月川看中,遂动员其跟他学拳。后高占魁拜阎月川为师,再后来被阎月川收为义子。阎月川将其所学尽心传授给了高占魁。阎月川是杨澄甫的著名弟子, 在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中的弟子名单中排在第6位。杨澄甫1928年南下后,北京的拳场交给了阎月川打理。

建国初年,阎月川因病去世之前写信,将高占魁介绍到同门师弟汪永泉门下继续学拳。高占魁于1957年正式拜汪永泉为师。高占魁得阎月川、汪永泉两位太极名师传授,技艺精绝。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陈洪进先生曾撰文评价:“高师好从具体实践中,不断分析问题,探讨原则,总结规律,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神秘主义根本无缘。其所说必有所据,所据必来自实践,实践必经受当场考验,神意动作,轻灵过人;蝉翼难喻其轻,蝈须难喻其灵。和平共处则春风杨柳,敌我对峙则铜墙铁壁。全身肌肉,上下左右,处处皆能发人;行立坐卧,无势不能发人;扬眉吐气,眼光四射,神意所向,立即发人;发少壮,倾到丈外,发老弱,挫败于分厘之间,遥控身外之敌,引之即来,挥之便去。常于不知不觉中控制对方,对方一旦被控制,虽身体魁梧,也不能发力,可谓绝技有成”。

陈田良老师1964年开始和邻居高占魁学拳,14年后的1978年正式递帖子拜师,成为高占魁师爷的大弟子。陈田良老师太极拳著作有:与汪永泉之子汪仲明合著的《汪传杨式太极拳修证实录》以及和大弟子张海松合著的《汪永泉传杨式太极拳心法探秘》。2015年由青岛电视台拍摄了陈田良老师25集汪传杨式太极拳教学片在青岛电视台《太极与养生》栏目播出,并出版了DVD光盘。另外还有视频《汪传杨式太极拳》《陈田良老六路教学示范》《陈田良揉手教学》《陈田良宝鸡拆架子》《陈田良青岛拆架子》《陈田良劲法演示》《陈田良:我与太极拳》等光盘视频在弟子和学员中流传。

由于和高占魁师爷家是邻居,因此陈田良老师开始学拳后,几乎每天都跟着高占魁学拳,深得高占魁师爷的真传。在1980年高占魁师爷逝世之前,曾有好几个月卧床不起,其儿子高来福、陈田良老师和王富荣师叔全程陪伴和伺候老人家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陈田良老师每天晚上赶到高占魁师爷家清理床上和床下卫生,做晚饭,煎药,陪高师爷聊天。这期间,高师爷对陈田良老师每天讲拳理、说拳法,甚至不顾陈田良老师的阻拦,强撑着微弱的身躯,把着手教,倾囊相授还嫌不够。由此可见高占魁师爷对陈田良老师拳艺的认可和更高的期望。

于鉴容师叔在其所著的《我跟高占魁学习太极拳》书中对陈田良老师这样评价:“他从1964年就跟着高老师学拳,一直没有间断,尽得老师真传,最后又在病榻前尽忠尽孝,送老师西行,真不愧为名副其实的大师兄。陈田良大师兄直到2016年7月去世前,尽管年逾八旬,还在孜孜以求地钻研拳理拳法,一丝不苟地授业课徒,无论从道德操守,还是从功夫境界看,都称得上是高占魁老师的好学生”。

我跟随陈田良老师学拳的5年时间,为陈田良老师的品德和拳艺深深折服。他对徒弟和学生从武德武技多方面进行要求,从学拳到工作生活各方面进行关心帮助。做他的弟子,让你感到有依靠,有安全感。他知识丰富,善于用每个学生的工作领域、国际国内形势解释太极拳原理。他虽然太极拳功夫境界已经很高,但从没间断过对拳艺、对新知识、特别是对汪传太极拳技艺的钻研学习。即使在年近八旬时,还在一字一句地研读《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还在学习南怀瑾的国学书籍。他教拳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在他老人家逝世前一刻,还在通过互联网群聊方式给大家讲解拳理、解答问题。对他的品行,于鉴容师叔的评价一点也不过分。对他的拳艺,我觉着把陈洪进先生对高占魁师爷的评价,拿来评价陈田良老师的拳艺,也非常切合。

五、坚持练习汪传杨式太极拳和太极拳养生推手,身体健康精神充实。

陈田良老师当时家住平安里,2012年时,除在地坛公园教拳外,每周两次来月坛公园授拳,大概持续了2-3年。月坛公园聚集了来自不同行业的二三十个学员跟随陈老师学拳,队伍很是庞大。有时陈老师有事不来的时候,已经功夫很高的陈竹梅师姐和冯振宇师兄就担当起了老师的角色,给我们讲拳理、教拳架,纠姿势。我当时工作和居住都在月坛公园附近,便利的条件使我能够几乎一次不落地跟随学习。后来考虑到师父跑月坛公园太远,大家就建议师父不要跑了,改为大家去地坛公园找师父学习。那时,我基本能保证每周末到地坛公园北门内小树林,跟师父学习一个上午。月坛公园拳场和地坛公园拳场是陈田良老师的两个主要拳场,陈老师的大多数弟子从这两个地方走出,可称为陈田良支脉汪传杨式太极拳的圣地。

2015年时,师父家搬到了通州,地坛公园的拳场因没人打理而荒废了。据说,师父去世后,山东的刘洪涛师兄来京时,曾来到地坛公园,望着拳场中小松树上依然还在的,那个师父挂衣服的小铁勾睹物思人,并在拳场小树林中打了一遍拳以示怀念。

月坛公园的拳场后来由冯振宇、张海松两位师兄撑了起来,每周六上午两位师兄都来月坛公园授拳。在师父2016年去世后,正是由于月坛公园拳场由陈田良老师最得意弟子冯振宇和陈田良老师亲自指定的传人、掌门大弟子张海松两位师兄支撑,月坛公园拳场,一方面是两位师兄吸收学员教拳授业的地方,一方面更成为了陈田良支脉同门聚集交流的场所。每周六都有师兄弟和两位师兄的学生聚集于此进行交流学习,外地出差来京的同门也多来月坛公园寻根、交流。

师父搬家通州后,我除坚持每天早晨和黄敬涛师弟一起晨练外,每周六在月坛公园跟两位师兄学习。由于路途遥远,两三个月才去通州师父家一趟,把积累的问题当面向师父请教。有时侯,时间长了,师父也会打来电话询问我练拳和工作生活情况,这时候,我就会利用周末时间去一趟师父家,聆听他老人家的教诲和感受他老人家的手授。

师父陈田良老师授拳,一般是先带领大家打一遍拳,打完拳后给大家讲拳理、摸手、拆手、讲劲,个人问题解答和单独辅导。这种学习方式,谁主动提问得多,谁就得到的单独辅导的机会多,谁就得到的东西多。陈田良老师教的拳架,和杨振基老师的拳架相比较,除增加了“小七星”等少量拳式外,基本拳式名称和顺序是一致的。但在细节上把杨式太极拳隐藏的东西都表现了出来,把内功的训练加进了太极拳拳架,特别注重拳式转换过程中的细节及运用。

师父带领大家打拳时,在每一个架式的停顿处都会说一声“鼓荡”。我的拳架是由杨振基老师教的拳架改造成陈田良老师拳架的,在拳架中增加了“小七星”等没有的拳式,改成了主要打“四隅”,加入了陈老师的“鼓荡”、身形手势和意念的“收放”、“摇辘轳”、“研磨肘”等等等内容。并按陈老师的拳架身形手势对拳式进行了改造。在学习拳架过程中,除跟师父学习外,师兄师姐们的帮助起了很大的作用,如陈竹梅师姐手把手的教身形,汪冰冰师姐给我纠正教会了“云手”、阮冰师兄纠正教会了“打虎式”、每天晨练和师弟黄敬涛互动交流、李雪峰师兄更是全面给予了指导。就这样我很快学会了汪传杨式太极拳拳架。

陈田良老师教拳每天花的时间较多的是讲拳理、讲摸手、讲拆手、讲劲。尽管开始由于我功力不够,没什么感觉,也很难学会。但师父不厌其烦,“你们是一摞厚厚的纸,每天我给你们滴上一滴墨水,总会把你们染黑的”。师父每天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松”“不够松”“还不松”“太极拳发人是松出去的”。这使我明白了松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一层松一层功,两人对垒,谁松谁赢。师父教我如何放松,如何通过均匀的呼气进行气沉丹田训练。虽然我到现在还松的不好,但我记住了师父的说的一句话“最重要的是要心气放松”。

师父每天不停地给我们灌输“用想象力打人”“你再快还有我的意识快”“不要用力”“又用力了”“手一指就到了那个楼尖”“一接手就想你的脚跟”,“用意不要过重,一想就够”,使我知道了神意气的作用,太极拳真的是用意不用力,在练拳摸手中,用意不用力是何等的重要,但实践中又是多么难的做到。

师傅还经常说“太极拳其实很简单,就是你来我欢迎,你走我欢送”,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了太极拳“顺遂”“不丢不顶”“沾粘连随”的高深道理。师父还经常指着他那宣传旗子上的八卦图,告诉我“一动就划太极图”,还有类似的“一接触就划对勾”“一接触就划逗号”,告诉了我们避实就虚、阴阳变化的道理和推手实践。师父讲解“刀斧锯”,告诉我们对待的过程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形势变换而变化。

师父还经常让我们摸他发劲时的腰或背,他发劲时腰部命门处是圆的向外弓,或他的背像一个锅似的向后弓,让我们明白发劲的原理。陈老师结合老拳谱的解释给我们讲解示范太极八法,如结合老拳谱对挤劲的解释“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力,迎合一劲中,间接反应力,如球碰壁还,又如钱投鼓,跃跃声铿然”,反复讲解含义,给我们讲挤劲。

陈老师从不空讲理论,讲到就要给我们试手实践,让我们找感觉、找体会。陈老师还拿着汪永泉语录给我们讲解“松散通空”,用家里的电灯泡的亮灭给我们讲解什么是“散”。多次给我试手讲解“拿劲”和“渗劲”,但直到后来,我也没找到“拿劲”和“渗劲”的感觉。从现在看的材料而言,我发现凡是汪传太极拳所有的东西,陈老师都曾给我们讲过,试过。只是我那时刚入门,许多东西还无法弄明白、搞清楚、有感觉。学习太极拳几年后,有些东西懵懂开始有感觉,正当需要师父点拨开悟的时候,师父他老人家却于2016年7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后悔当时努力不够、刻苦不够。后悔没有更多次地去通州找师父学习。后悔没能尽快提高自己,达到能够理解老人家的东西的水平,学会掌握老人家的东西。

还好,师兄冯振宇和张海松深得师父真传,功夫已达到很高层次。因此到现在我仍然坚持每周末到月坛公园向他们请教,提高自己,弥补遗憾。两个有真本事的师兄,承秉陈田良老师的高尚品德,德艺双馨。教授拳术毫不吝惜,倾囊相授。同时我也接触了天坛的几位老师傅、形意拳许繁增吴真子的传人张发智老师、吴式太极拳王培生的再传弟子。系统研究了汪传宋培阁、武式翟维传、杨式谢守德、吴式高壮飞、陈式庞恒国的几乎全部视频。

在冯振宇、张海松两位师兄的指导下,在不断的学习中,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明白的拳理。并在不断的和师兄弟和拳友的摸手中,渐渐对太极拳有了些许的感悟和提高。特别是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开始能够理解和吸收观摩到的视频和别人推手实践的原理,并有的能用于实践中。

近几年,有许多老师的东西对我在某些方面的顿悟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如冯振宇师兄教的双“推山”功夫,举一反三使我对太极拳的收放似乎明白了一些;张海松师兄和我摸手讲解“拿人”,使我对多年没明白的“一接手你就被控制了”的拿劲,似乎有了些理解;黄敬涛师弟在推手中“鼓荡”运用的威力,使我理解了些许蕴含在拳架中的发劲道理;张发智老师的形意拳拧裹钻翻、天坛高师傅的阴阳解说、翟维传大师视频的上下矛盾桩、58打、庞恒国老师视频的坠肘和螺旋劲等等,对我太极拳技艺不断增进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尽管我的进步并不显著。

六、结语

学习太极拳有利于身体健康,不能坚持是学习太极拳的最大障碍。学太极拳需要老师口传身授,层次不达到一定层次,很难通过自学,无师自通或提高。我随着退休时间的到来,准备继续坚持汪传杨式太极拳的练习。如果可能的话,把“太极拳养生推手”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研究在容易引起紧张、对抗和激发输赢斗志的对抗性双人推手时,加强放松、没有对抗心态和弱化输赢目标的训练,并按照太极拳原理进行推手。研究这样是否能更高效地达到太极拳练习要达到的“性命双修”的目标,更高效地达到“心态放松”“身体放松”“处变不惊”的高深功夫,保持身体健康。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十八日于北京丽泽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