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历史背景为什么过不了审查,八佰真实原型最后活下来多少人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17 14:11:41

八佰历史背景为什么过不了审查,八佰真实原型最后活下来多少人(5)

还是那句话,在史实的整体框架下,电影出于表达需要,合理增加虚构情节,是很正常的。

舍命送电话线的情节,体现的是中国民众受到守军鼓舞,积极参与抗日活动;楼顶护旗的情节,体现的是守军“誓以我命固我土”的决心。

这两个情节不存在,不代表它们体现的这两种情况不存在。

理由三:污蔑中国人民“冷漠旁观”

电影中,生活在租界的民众一开始觉得日军打不过来,心态上是事不关己的,在看到八佰壮士的坚守奋战后受到鼓舞,开始参与到抗日爱国运动中。

马前卒认为,在1937年,上海民众的民族和国家主义的思想基础已经非常强大了,不需要八佰壮士再动员一次。

八佰历史背景为什么过不了审查,八佰真实原型最后活下来多少人(6)

这个说法和前面是同样的问题,电影戏剧化改编是常规做法,不必上纲上线成“污蔑中国人民”。

电影强调了八百壮士对民众的鼓舞,其实和这一事件在当时的影响有关。

和历史上大多数战斗不同,这场仗并没有特别重大的战略意义,因为不管八百壮士能否成功坚守4天,上海沦陷都已成定局。

电影中也已经说明,这场仗是蒋介石“做给西方诸国的一场表演”,希望借此让西方看到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的努力,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从而调停战争。

八佰历史背景为什么过不了审查,八佰真实原型最后活下来多少人(7)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蒋介石的计划失败了,抗日救国最终还得靠中国人自己。

那么,这场仗就真的毫无价值吗?

并不是。

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到更大的历史环境中去,就会明白八百壮士的事迹是现代中国国民身份认同和爱国意识形成的重要一环。(马前卒另一期视频中对此的分析,恰恰可以解释电影中这样处理的原因。)

抗战前的中国是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绝大多数人并不关心自己属于什么国家,日本侵略者来了,很多人只是认为又换了个统治者,并不认为和之前的军阀统治者有什么区别。

从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开始,上海的知识分子和电影宣传机器开始行动,从文化上构造现代国家意识。

1933年3到5月之间,中国军民在长城沿线抗击日本侵略者,史称“长城抗战”。虽然这场战役以失败告终,如今的人们对它也知之甚少,但它的影响却延续至今。

1935年以长城抗战为背景的电影《风云儿女》热映,这部电影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更是引发中国大众的强烈反响,成为学生、军队、各界爱国人士中流传甚广的抗战歌曲,后来也成为新中国国歌。

长城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成为我们的国家象征。

八百壮士的事迹也是如此。

1937年,在上海亲眼目睹了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知识分子、媒体,将这一鼓舞人心的事迹传向全国其他城市。

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同样需要借助电影的力量。当时上海是国内少有的能拍电影的城市,上海沦陷后电影拍摄转移到武汉,1938年电影《八百壮士》在大后方地区上映,引发轰动。之后还在缅甸、菲律宾等国上映,鼓舞着当地人民的抗战。

八佰历史背景为什么过不了审查,八佰真实原型最后活下来多少人(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