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子上了小学后,总体来说压力不大,不过也不是一点作业没有,老师还是建议每天阅读半小时、练字10分钟,还有一项,是要书面记录的——体育作业!
内容主要就是跳绳、武术操(后期改成了抬腿、拉伸)…… 看着挺简单 ,一般每天跳绳1分钟、跳4-6组,武术操2分多钟、跳两遍,看起来也占不了多长时间。 但实际操作下来,就觉得,挺难的!
跳绳不能总在家啊,容易扰民,得专门下楼。
好不容易换好衣服拿好绳子下了楼,发现打卡,也很难,孩子并不会规规矩矩一组一组做完,她会累!会觉得没意思!
第一天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我一边拿着计时器、一边给小叶子数跳了多少个。
一开始还挺快,她当玩似的,但跳着跳着,开始累了,尤其是每一组到了最后20秒,都能拌好几次绳,然后明显吃力、又变成双腿哐哐费劲儿落地那种了……
我感觉力量分配有点问题,和她说慢点、连续跳、减少绊绳,可这场外“技术指导”没啥用,前几天孩子都没跳够组数,还挺累……
转折点,出现在老公拿着绳子,开始和孩子一起跳。
小叶子明显比自己跳,要多了些兴致。 只是爸爸跳的太“标准”了,落地轻、摇绳还快,他俩一起跳了几组后,孩子又有点觉得没意思了。 真正鼓舞到孩子的,竟然是我这个“菜鸟”!直接给了孩子信心!
我确实平时不咋跳绳,也好久没跳了,不是有意露怯的,自己都被自己实力吓一跳:无奈主观上怎么想跳好,蹦跶地就是不给力——
更要命的是,我居然在后20秒,出现了和小叶子一模一样的情况:没有劲儿了,本能地会用蛮力,跳老高、落地疼、还总绊绳……
头一回觉得,1分钟那么漫长……
而当我“跳不好”、“特别累”的时候,小叶子好开心,她反而跳得更起劲儿了,还鼓励我再来。
老公故意问她,要和爸爸、还是妈妈一起跳,她都会说,“妈妈”~
其实不是孩子非要挑软柿子捏,而是因为我亲自体验后,能真正理解她了:
关于跳绳的累、想跳更多但是做不到的无奈、双腿不自觉地发沉、绊绳、越到后面越想放弃的想法——
根本就不是嘴上谈兵、说简单就简单的事儿!尤其是,也没多好玩: 固定位置干跳,为了打卡直直跳上6个1分钟……
我能想象,如果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还有家长在旁边“指挥、监工”,很枯燥也很没意思啊。
这个体验虽然真切地虐了我一把,但反倒让我更想“躬身入局”了:在不勉强自己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参与到她的这个作业中来,陪她一起跳。
一方面自己也感受下出汗带来的爽,一方面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去和孩子的情绪感受,保持一个“同频”,而不是轻易地在孩子“畏难”、“喊累”的时候居高临下。
所以后来有段时间,每天晚上我都跟着孩子一起跳,菜鸟在逐渐进步,孩子也是。
打卡、作业、任务只是其次,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不是pk谁比谁多,是这个过程里一个家庭可以有的温馨连接时刻,是一个菜鸟妈妈的态度与尝尝试。
我们对规则,也有一些“改良”:偶尔会允许不计时、跳够数量;或者只享受跳本身、不计数;周末去爬山、体力消耗已经足够啥的,也可以替代跳绳……
目的还是希望给到孩子更多的自主感、胜任感,不要让跳绳打卡的过程,消磨掉她对运动的热情。
还是肉眼可见孩子的进步的:
从最开始的几十个,到后来能稳定在120多个,现在偶尔会跳到140、150,仍然不是啥跳绳牛娃,但和她自己相比,已经进步太多、也完全达标啦!
想起《游戏力》的科恩博士所说,要走进孩子的心,要有游戏力的心态和方法,比如,装得傻乎乎、由孩子主导、向孩子学习。
当我们放下权威、理所当然,不管是装的傻乎乎、还是真的傻乎乎,这份“弱”和“由弱变强”的过程,都是在为孩子赋能,让他们发自内心的体验到“我或许也可以”,而不是被说教。
我除了偶尔陪她跳,更多的,还是去创造觉察、鼓励她,慢慢的,她自己也发现,可以蹦得再低些、可以注意分配体力、可以增加连贯性……
如果跳得不错呢,我会特别激动给她赋能,“你创记录了呀!!厉害!!”
上周末孩子和我们一起徒步,在山中连续上坡下坡走了5小时,我又说了,“哇,你进步真是太大了,每天跳绳的娃果然体力杠杠滴……”
—END—
作者:吉吉。微信公众号「慢成长」联合创始人,二宝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
*manchengzhang123
个人*花时间:babyhours003
吉吉:mancz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