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4239,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我们内心的冲突》。
作者卡伦·霍妮,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学派代表人物,社会心理学先驱,主张以文化决定论取代生物决定论。著有《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和《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等。
社会心理学先驱卡伦·霍妮始终相信“只要我们活着,所有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甚至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尤其是那些想要了解自己的人,没有放弃成长和奋斗的人。这部大师级的著作, 用简明的语言,清晰的逻辑,深刻剖析了冲突的根源,还提供了自我疗愈、化解焦虑、解决冲突的切实办法。
01、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什么内心的冲突来源于人的选择,当我们面临矛盾的情况时往往会左右为难。作者认为我们体验到的冲突强度和范围,和我们自身所处的文明相关。认识到冲突的存在,是一种宝贵的才能。你越是正视冲突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法,就越能获得内心的自由和自我能力的提升。
那为什么又说内心冲突是神经症产生的根源呢?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的内心冲突是一回事吗?作者说: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谓神经症患者,只是心理已经达到病态程度,无法再维持正常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人而已。如果非要在两者之间画一条模糊的界限,那就是正常人冲突对立面之间的悬殊,远不如神经症患者那么大。
比如,如果把正常人的冲突比作两个不同方向的力,它们之间的角度不会超过90度。而神经症患者两个力的角度可能要接近180度,这就生生地要把他的人格撕裂。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神经症患者内心中这种不可调和的冲突?要解决问题,就先去源头,回到童年去看看。霍妮认为,孩子在和外界相处的过程中,因为外界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比如父母的冷漠,温情的缺乏,被大人忽视,或者过度溺爱等等,都会让孩子感觉不安全、不被喜爱、不受重视。简单地说,就是感受到外界的敌意,还有自己的孤立无助,这让他陷入了焦虑和不安。这就是作者说的基本焦虑。
为了克服这些感觉,应对这个充满威胁的世界,孩子就会发展出各种针对外界的策略,这种策略时间长了也就成为了他的性格倾向,作者称之为最初的神经症趋势或倾向。分别有三种,就是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当然在正常人身上,这三种策略都有体现,三者其实是互补统一的关系。但对神经症患者来说,他的应对策略只能是自相矛盾。为什么?
因为他的基本焦虑中的一些情绪在这些策略中被放大了,亲近人夸大了自己的无助感;对抗人夸大了敌对情绪,而回避人夸大了孤立感。结果就是,神经症患者对外界无所适从,要么全面对抗,要么全面服软,而不是像正常人那样视情况而定。
如果这三种态度都在一个人身上强烈地表现出来,那他势必要陷于严重的冲突中不能自拔。他可能珍视友情,暗地里却偷朋友的钱;他可能想要结婚,却老是逃避对他有感觉的异性。这些来自互相矛盾态度的冲突,才是神经症的核心,作者把它们称为基本冲突。
所以,到这里我们可以说,内心的冲突本身只是面对选择时的取舍,但程度会有不同。神经症患者面临的冲突往往自相矛盾又无法调合。这样的冲突来源于他童年时因外界的敌意所产生的基本焦虑。这种焦虑放大了他的无助感、敌对感和孤立感,让他不能自如地应对外界,应对他人。所以,神经症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紊乱的一种表现。
这三种策略对应了三种神经症人格,分别是分别是顺从型人格、攻击型人格和孤僻型人格。某种人格倾向,是它所对应的基本策略发展到极端,成为一个人性格中的主导面后产生的。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这些人格倾向中,只有一种基本策略,而是只有一种特别突显而其他属于被压制的状态。
1、顺从型人格
它表现出所有与“亲近人”相关的特质。渴望亲近,渴望归属,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他们压抑自己的野心,对外界的敌意,或者任何攻击性的倾向,而总是让自己从属和依附别人。因为他始终觉得别人比自己更优秀,更高明,而自己是软弱无能,缺少主见的。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也就消灭了冲突。我对所有人都友好,怎么可能会有冲突呢?
2、攻击型人格
他们和顺从型正好相反,突出的是对抗策略,理所当然的认为所有人都有敌意,成王败寇。他的首要需求是操控他人。因为他觉得自己才是最优秀,最强大的,所以,对别人操纵利用。他鄙视软弱无力和人性的温柔一面,认为这纯属伪善。摒弃了软弱的一面,他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内心的统一。
3、孤僻型人格
孤立型你会和别人接触,遇到困难时,孤僻型人格既不妥协,也不抗争;既不合作,也不主导;既不热情,也不冷酷。他就像一只困兽一样,只有一种应对危险的方法,逃避和躲藏。这可以说是一种最极端的心理防御手段了。
除了上面三种基本策略,作者还列举了其他一些解决内心冲突的策略。一种是理想化形象。也就是说,患者通过想象在内心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然后认为这就是真实的自我。用这种方式来消弭冲突。
另一种方式是外化作用。就是患者把自己内心活动感知为发生在自身之外,并且认为是这些外在因素导致了自己的困难。外化作用则意味着完全放弃自我。
简而言之,一个人可以在他的理想化形象中逃避他的基本冲突,但是,当现实自我和理想化形象之间的差距太大,其中的紧张让他无法承受时,他就再也无法自行找到缓解办法了。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彻底逃离自我,把一切都看作好像发生在自身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