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影响选择,选择决定命运。
“人心里追求什么,眼睛才能更多更广地看到什么。”
这句台词,出自于前段时间爆火的电视剧《人世间》。
该剧改编自作家梁晓声的同名小说,记录了一代普通人奋斗、成长和蜕变的故事。
贫民区“光字片”里,人人都挣扎在世间的底层,忍受着艰苦的环境。
然而,有的人摆脱了命运的桎梏,于事业巅峰上阅尽风光。
有的人却陷入了生活的沼泽,在社会泥潭中自甘沉沦。
从他们跌宕起伏的经历中,会恍然惊觉:
原来拉开人与人最大差距的,不是出身,不是家境,而是一个人的认知与格局。
01
- 世上最大的监狱,是一个人的固有认知。
周家的小儿子周秉昆,大半辈子都没走出光字片。
他初中没毕业就进厂当了工人,工作辛苦,收入低微。
多年来,他拖家带口地跟父母挤在老房子里。
有一次跟别人起争执时,他还因一时冲动重伤对方,坐了八年牢。
出狱后,他找工作处处碰壁,想创业也拿不出钱来。
而跟他一起长大的哥哥周秉义,却品学兼优,考上了北大。
毕业后,周秉义还娶了省长女儿,事业扶摇直上,成为市长。
如此巨大的生命落差,看似是命运安排的结局,实则是个人认知不同的结果。
年轻时周秉昆目光狭隘,只顾眼前;周秉义却眼界长远,凡事考虑周全。
周秉昆抱怨过哥哥无情无义,从未利用职权为家里办过一件事。
嫂子主动提出要解决秉昆的编制问题时,周秉义果断阻止了她。
为此,秉昆一度认为哥哥瞧不起自己,对哥哥冷言冷语。
实际上,周秉义只是不想因小利而失大义。
以公谋私只能争得一时好处,清正廉洁才能换来一世安稳。
他坚持铁面无私,行事坦荡,哪怕被人污蔑贪污,也能顺利全身而退。
周秉昆思维固化,不愿改变现状;周秉义思路开阔,洞察世事本质。
周秉义退休前,决定改造光字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但光字片的地理位置闭塞,居住环境恶劣,已不适合发展经济。
于是,他打算在王家屯建新城区,让住户们一一搬迁过去。
对于他的改造方案,街坊邻居们不支持,周秉昆也不理解。
秉昆认为,光字片再破再烂,也是几代人扎根的地方,没必要大费周章。
然而,事实证明,周秉义的决策是对的。
大家都搬到新城区后,生活环境大幅改善,经济水平迅速提升,整个地区也都富了起来。
兄弟俩在同样的环境中长大,但真正决定彼此命运的是思维和眼界。
如果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太局限,就很难有逆天改命的机会。
作家良大师曾说:“认知能力决定了做正确的事,这比正确地做事要重要100倍。”
很多时候,不是生活对你的态度太残酷,而是你看世界的眼光太肤浅。
被思维禁锢,受认知束缚,无论走了多远的路,都只不过是在原地徘徊。
02
-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在于见识和格局。
周秉昆在一家酱油厂上班时,和几位工友结为了至交。
他们都出身于工人家庭,没什么文化,家境也不富裕。
厂里的效益也不好,事情越来越多,收入却越来越少。
这群年轻人深感前途渺茫,常靠吃饭、聊天排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