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日常交谈中,你经常看着对方的眼睛吗?还是眼睛望向别处,躲躲闪闪,不敢与对方的眼神有所交汇与碰撞?
性格开朗外向者,通常会直视对方眼神,并与对方形成良好互动交流;性格安静内向者,往往会出现前文所说的第二种情况——与谈话对象少有眼神交流,偶有交汇,也立刻避开,不敢与对方目光有所衔接。
人们往往会根据交谈者的这些行为特点,推断出他的性格特征。
显然,那些敢于与谈话对象进行眼神交流的人,一般都是自信的人;不敢与谈话对象进行眼神交流的人,则不那么自信,甚至是害羞的、缺乏社交经验的。
这样的性格推论准确吗?准确,但却还不够全面。
行为心理学:眼神与肢体语言泄露人的内心在行为心理学家看来,通常情况下,一个人 80%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都能从眼神和肢体语言中被识别出来,例如:
1.撒谎者往往不会回避对方眼神,反而频繁加强眼神交流,以此判断你是否相信他的话;
2.陈述时眼球看向左下方,代表大脑正在回忆,说的是真话,而说谎往往不需要回忆。所以有“回忆向左,撒谎眼神向右”的犯罪心理学识别方法;
3.真正吃惊的表情会转瞬即逝,一旦超过一秒,就一定是装的;
4.明知故问时,他的眉毛会微微上扬;
5.一个人在假笑的时候,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6.虚情假意的人,绝不会对你有眨眼动作;
7.谈话中把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自己有所羞愧;
8.“你拿过我的钱包吗?不,我从没拿过你的钱包”,对问题的生硬重复,往往就是撒谎;
9.摩挲自己的手,是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一个人不确信自己的话,就会这样做使自己安心;
10.人害怕的时候,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迅速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而此时,人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
11.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时,说谎者的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说谎与否的最好检验方法;
12.当面部表情不对称时,90%的可能性,他们脸上这种表情是装出来的;
13.男性的鼻子下方是海绵体,摸鼻子往往代表他正在掩饰些什么;
14.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这个人对自己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表现;
15.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和不耐烦,通常情况下你质问他的情况往往是真的;
16.双手抱在胸口并且退后一步——这是在用肢体抗议,同时也说明他的话不可信;
17.纵火案犯与强奸犯的犯罪动机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一时快感和毁灭对方。
18.谈话中抿嘴超过两次,表示对是否赞同对方的观点有所犹豫,是典型的模棱两可。
看了以上行为心理学对我们的眼神与肢体语言的解读后,你是不是感同身受?
套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虽然表情虚伪,但好在身体诚实”。
身体为什么比表情或情绪真实?这是因为,肌体反应是生物体的第一反应,天生伪装不了。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情感系统的启动,通常会比大脑理性分析系统的启动快7-10秒。
这就意味着,当人接触到外界信息和刺激时,至少7-10秒之内,他做出的反应都是自然而然,毫无掩饰的生理反应。并且眼睛的反应速度就更是快得惊人,所以,眼神所泄露出来的信息,会比身体其他部位来得更快更准确。
眼神的秘密对眼神的研究,心理学界通常采用的是比较心理学,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眼球的移动方向、眨眼频率以及瞳孔的变化。
德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森做了一个实验,他让患有自闭症的患者分别接触不同的陌生成年人。其中一组成年人蒙住双眼,而另一组不蒙眼。
结果显示,在没有任何眼神接触的情况下,自闭症患者与陌生人安然待在一起的时间,是正常情况下的三倍。所以,理查德得出一个结论:人与人之间的眼神接触,会极大地影响内向性格人的交际状态。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量的心理疾病患者都会有眼神飘忽不定的共同特征。
因为,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眼球的转动,眼皮的开合,以及视线的转移速度和方向,乃至眼睛与头部动作的配合,都是身体的行为组合,都能向外传递信息,在与外界进行交流。所以,只需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对方的真实状况。
为什么眼神飘忽躲闪 = 不自信 = 性格缺陷?眼神飘忽就是心理上不自信,这已成为共识。然而眼神飘忽为什么就是不自信的表现呢?
这就涉及到心理学上的另一个概念:自我效能感。
作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之一,自信是人对自我能力的一种肯定。
当个体能够成功应对特定情境时,他就会表现出自信的状态,这种自信状态会逐渐加固为一种专注力。而当人专注于解决某一问题时,他的眼神就会聚焦于问题本身,而不会逃跑躲闪回避。
所以,当一个人对自己有自信时,他会专注于谈话对象,认真听取对方的谈话内容、身体所释放出的讯息,并努力去解读这些信息以做出正确判断。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作为自我效能感之一的自信心,主要作用不在于真正去做什么,而在于,当事人明确地知道,自己拥有的技能可以帮助自己实现什么。
所以,当一个人在与他人的面对面交谈中,总是倾向于躲藏,眼神飘忽不定,或看向别处时,我们可非常肯定地了解到,交谈对象正在以躲避的方式阻断与自己的信息交流,从而达到遮掩自我的目的。
然而,事实上,眼神回避者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躲避不仅徒劳,而且是欲盖弥彰,反而将内心的惶恐悉数泄露出来,展露无疑。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Phillip L. rice. Trans. Shi Lin et al. Stress and health. Beijing: 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 2000
[2] Maslow, A. H., & Frager, R.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Delhi: Pearson Education.
*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