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003/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315天
01
厦门弘爱医院的一个95后护士小伙,这两天在网络上火了,因为他练就了一手“飞针”采血的绝活。
什么是飞针采血?发张动图感受一下。
只见小伙捏着针头的一端,拇指与食指轻轻一弹,针头瞬间刺入病人手臂的血管内,随即血液顺利流入采血管,整个过程只有短短几秒,快到让人感觉不到疼痛。
如果不把“飞针”抽血的瞬间放慢十几倍,肉眼根本看不出针是怎么进去的。
小伙告诉记着,一开始之所以下定决心苦练这种方法,是因为他日常护理的患者比较特殊。
原来,小伙来自医院的癫痫中心,而这里的住院患者大都是10岁以下的孩子。因为疾病的特殊性,他们常常需要扎针抽血或输液。
由于孩子大多对针头恐惧,且疼痛感更为敏感。
每次看着孩子喊疼,妈妈们在一旁抹眼泪时,小伙就想,有没有一种能减少病人痛苦的扎针方法?
于是,喜欢钻研的他,与医院的老师们探讨学习起一种之前听说过的“无痛飞针”方式。
刚开始,小伙先是在白色泡沫上画线条以模拟血管,再用针一次次往上扎,一次次往上飞。
先是画的粗线,能飞上后再画细线,经过反复练习,小伙命中率越来越高,位置也越发精准。
平时下班后,小伙走在路上也会反复琢磨、练习手法,以形成惯性的肌肉记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上万次的历练。半年过后,小伙终于娴熟地掌握了快速进针的方法。
最后,在和同事一遍遍相互采血测试多次,确定没问题之后,他才给病人使用飞针方法。
飞针采血,让患者极大地减轻了痛苦,也让小伙成就感十足。
“像有一些胆小的患者,我说你就先把眼睛闭上,我好了跟你讲,等我扎进去也抽完血了拔出来的时候,我跟他说好了,他说我一点感觉都没有,感觉扎跟没扎一样。我就觉得自己做的事情特别有意义,自己的坚持是对的。”
小伙如是说道。
02
从以上故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①任何人通过刻意练习,都能成为领域专家。
刻意练习,是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的概念,指从新手到大师,不是靠练习,而是靠刻意练习。
这无关天赋。极具天赋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人是通过练习成为专家。
就像那位掌握“飞针采血”的男护士,并非天赋异禀,也是在练习了大半年的时间,才熟练掌握了这项技术。
《异类》一书中提出过一个经验法则:任何人只要经过1万小时锤炼,都可以由平凡走向超凡。
1万小时是什么概念呢?每天如果练习8小时,大约是1250天,4年左右;如果是业余时间练习,每天3小时,那就是3334天,10年左右。
当然,这个经验法则并不严谨,有些领域要超过1万小时,有些领域不需要1万小时。
总之,只要通过一定时长的刻意练习,任何人都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②刻意练习,必须确保在学习区中练习。
根据练习内容掌握程度,可以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如果在舒适区练习,学习的边际效用递减,最后接近于无。
很多人的业余爱好,都持续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但仍然到不了专家级别,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是在恐慌区学习,因为太难,容易打击自信,也很难取得学习成果。
因此,要持续精进,必须确保在学习区中练习。
否则,普通地重复练习,即使练10年,也不会成为专家。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
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
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而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这就是练习和刻意练习的区别。
③刻意练习,注重反馈。
量化反馈,是刻意练习的指导原则之一。
如果没有及时反馈,就难以纠错,错误的动作重复练习后,就会固化成错误的习惯,再调整就很困难了。
这也是为什么专业运动员,比业余自学者中的“高手”强很多的原因。
业余自学的人,靠自我纠正,往往难以全部纠错;而专业运动员有教练的指导和反馈,很容易在反馈中进步,最后达到专家的水准。
高手和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普通人的练习,只是低水平的重复,而高手是刻意练习。
这其中包括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专注、注重反馈与改进,以及走出舒适区。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靠勤奋远远不够,还需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最后,分享一句罗曼·罗兰的话:
大多数人在二三十岁就死了,他们变成了自己的影子,往后的生命只是不断的一天天重复自己。
想要成长,就不要重复自己,要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