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能组词语大全,益怎么组词语呢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3-10-20 05:44:06

与民休息

——《诗经·召南·驺虞》解析

北郭先生

益能组词语大全,益怎么组词语呢(1)

驺虞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一、翻译

用那刚刚露出地面的芦苇做箭杆,发射十二支就能射中五头小猪。啊!王家园囿的物产真是丰饶,我们的山林守护官真是尽职能干!

用那刚刚露出地面的蓬蒿做箭杆,发射十二支就能射中五头小猪。啊!王家园囿的物产真是丰饶,我们的山林守护官真是尽职能干!

二、字词

茁,草初生出地。

葭,苇之未秀者。芦苇成熟后近根部分可做箭杆。据传,古埃及军队使用过芦苇箭杆。马王堆三号墓也曾经出土过12支芦苇箭杆。

蓬,《说文》:蓬,蒿也。民谚“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秋天蒿之茎秆可做箭杆。史载安史之乱期间,张巡守卫睢阳时曾令士兵用蒿杆作箭杆射敌,使敌军做出城中已物资耗尽的误判。

豝,读bā ,前人解释为母猪。但从“豕 巴(像人跪地)”的构字方式看,应是刚出生,还在哺乳期的小猪。

益能组词语大全,益怎么组词语呢(2)

豵,读zōng,前人解释为小猪或小兽。从“豕 从”的构字方式看,应是成群跟在母猪后面的小猪。

壹发,十二支箭为一发。《前汉·匈奴传》:矢四发。注:射礼三而止,每射四矢,故以十二矢为一发。

驺虞。解释一:《山海经》认为,驺虞乃是传说中的仁兽,虎躯猊首,尾长于身,不履生草,不食生物,食自死之肉。亦称“驺吴”、“驺牙”。解释二:驺,古代给贵族掌管车马的人;虞,掌管山泽的官。驺虞,掌管山泽的官。

三、押韵

第一章,葭、豝、虞上古音系均在鱼韵部。

第二章,蓬、豵上古音系均在东韵部。

四、主旨

《驺虞》讲的是以十二支初生芦苇或蒿草做杆的箭就能射中五头小猪的夸张笔法,赞美以仁爱之心保育下的山林动物繁茂的喜人景象。主题是以仁爱治民,则人丁兴旺。

关于本诗的主旨,我总体同意《毛诗序》的说法:“人伦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蕃殖,蒐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至于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言“此为诗人美驺虞之官克称其职也”,系仅就字面意思而言,并未解析其象征意义。

理解本诗,有几个关键:

第一,如何理解“驺虞”一词?

《墨子》记载了墨子讲的一段话:“昔者尧舜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汤放桀于大水,环天下自立以为王,事成功立,无大后患,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护》,又修《九招》。武王胜殷*纣,环天下自立以为王,事成功立,无大后患,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象》。周成王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驺虞》。周成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武王。武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成汤。成汤之治天下也,不若尧舜。故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这段话中提到《驺虞》是周成王执掌王权后新制作的宫廷乐舞。从“因先王之乐”看,其主旨应与《护》、《九招》、《象》等一样属于对先王文治武功的歌颂。尽管《诗经·驺虞》未必就是周成王所制作的《驺虞》,但判定其大致属于歌功颂德的范畴应当没有太大问题。

关于田猎,《礼记·王制》作出规定:“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不麑,不卵,不*胎,不殀夭,不覆巢。”意思是,天子打猎不应四面合围,诸侯打猎不应把成群的野兽全部*光。……不捕捉小兽,不取鸟卵,不*怀胎的母兽,不*刚出生的小兽,不捣毁鸟巢。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体现仁德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给予大自然以修复生态的机会,以持续供应人类之所需。

为了将这些思想落到实处,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设置了掌管山泽的官员。《尚书·舜典》:“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舜帝说:你们谁能为我保育草木鸟兽?众人都说,益能行。舜帝于是说,好啊!益,你就做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吧!益行拜稽首大礼,接受了任命。)《通典》:“虞舜有天下,以……伯益作虞,育草木鸟兽。”可见,虞人的首要职责是“育草木鸟兽”。

与此同时,虞人还兼行猎人之职。《礼记·王制》:“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獭祭鱼”指代孟春之月(《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史记·货殖列传序》:“《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虞不出则财匮少”也是就虞人的狩猎职责而言。

总之,虞人的职责是“掌天下虞衡山泽之事,辨其时禁,凡采捕畋猎,必以其时。”(《通典》)《诗经·驺虞》中的“驺虞”应当就是“虞人”。

第二,如何理解“彼茁者葭”、“彼茁者蓬”?

秋天成熟了的芦苇、蒿草,其秸秆可做箭杆,用于射*不带甲的敌人或野兽。但《驺虞》特别强调使用春天刚露出地面的芦苇和蒿草做箭杆,可见其目的不是为了射*,除了仁爱之人的游戏之外,很难做其他更合理的解释。

“茁”的本义是草出生,刚出地面。从时令看,应为春天。按照《礼记·王制》的规定,“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到秋冬时节,是不可以狩猎的。因此,将“彼茁者葭,壹发五豝”解释为“春意盎然,出去打猎,在繁茂的芦苇丛,赶出一群母野猪”,是不对的,虞人不会让你这么干,经过孔子审阅认为“思无邪”的《诗经》更不会教唆你这么干。

第三,如何理解“壹发”?

对于“壹发五豝”、“壹发五豵”,前人的解释是,一次赶出五头猪,或一支箭射中五头猪。“彼茁者葭,壹发五豝”,芦苇长在水里,芦苇丛里怎么会有成群的野猪躲在其中?这显然解释不通。一支箭射中五头猪,这个解释也不尽合理。其一,使用春天刚露出地面的芦苇和蒿草做箭杆,不会有这么大的*伤力。其二,“壹发五豝”是夸耀虞人射箭的功力吗?好像也不是。夸耀射击精准,不如“百发百中”“百步穿杨”。夸耀膂力过人,不如“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如果将“壹发”解释为十二支箭,就比较合理了。

综上,《诗经·驺虞》的字面意思是赞美掌管山泽的官员恪尽职守,保育山泽有功,使得山泽生物繁茂。联系《墨子》记载的周成王制作《驺虞》乐舞,《诗经·驺虞》很可能是借夸赞虞人保育山泽使得动物繁茂,寄语最高统治者加以借鉴,与民休息,使得天下人丁兴旺。

在这个意义上,则可以将“驺虞”的仁兽形象、掌管山泽之官与其所象征的仁爱之君三者统一起来:驺虞,作为虎躯猊首的仁兽,本为百兽之王,却生性仁慈,不履生草,不食生物,使得自然界繁衍生息,呈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驺虞所为,正是虞人所当为;掌管山泽如此,治理天下亦如此——三者背后的“道”是同一的。这个“道”不是别的,而是取之以时、取之有度、保民以仁、与民休息。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