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原创稿
编者按: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他们潜心在技艺层面不懈雕琢和追求,不畏艰苦,精益求精。在他们身上,工匠精神熠熠生辉。他们的行为为青年群体注入更多沉静的力量。五一劳动节与五四青年节将至,人民网推出《青年工匠》系列报道。本期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中心试验室试验员关改玉。
旷野外、寒风里,骄阳下、风雨中,一位80后姑娘,用近12年时间与钢轨对话,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铁路建设。
大学毕业后的关改玉,先是进入了中铁十七局集团铺架分公司海东项目部办公室工作。由于公司刚刚成立,急缺探伤工,关改玉转而成为铺架分公司第一批且是唯一的一名女探伤工。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中心试验室试验员关改玉。本人供图
打破性别惯例 钢铁线上的坚守
“新手上路一般都是从简单的开始,而我则直接从困难模式起步。”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中心试验室试验员关改玉回忆道。
2009年7月,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关改玉进入铺架分公司海东项目部办公室工作,了解到公司急需探伤工,便主动请缨,参加了国家级探伤工培训。“我报考探伤工,就是不愿意坐在办公室。年轻人一定要有拼搏奋斗精神,突破自我。”关改玉如是说。
经过刻苦学习,关改玉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成为十七局首批获得国家资格认证的探伤工之一,打破男性垄断该行业的惯例。
“探伤”就是给钢轨做“B超”。关改玉回忆说,乘坐火车时经过的钢轨,都要由探伤工背着十几斤重的精密仪器,逐一对钢轨焊接接头处进行质量检测,“揪”出病害,根据损伤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每个焊点符合标准。这事关铁路行车安全和旅客生命。
这样一份男人都觉得辛苦的工作,很难想象她背着十来斤重的单肩包,跋涉在每一条在建铁路,每隔500米就要蹲下检测焊点的情景。
从业以来,关改玉先后参与了海南东环、京沪高铁、汉宜铁路、宁杭客专、津秦客专等10项国家、省重点铁路工程项目,累计步行1900余公里以上,平均每个工作日至少步行16公里。
京沪高铁施工时,她要在高架线路上探伤,每天攀爬20多米的高架梯至少3趟;津秦铁路夜间大会战期间,她每天下午五点多上班,次日早上七点多才能下班,高峰时每天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连续工作了30个晚上,认真履行“钢轨医生”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职责。
练就“火眼金睛” 大国工匠引领创新
“钢轨接头焊接质量直接关系列车行车安全,每一次检测,每一个数据,都关系无数人的生命安全!”关改玉说。
北方冬季,寒风凛冽,铁路施工中,即便穿上军大衣,戴上棉手套,也会冻得瑟瑟发抖。由于手套影响探头灵敏度的感知,关改玉索性摘掉手套,脱下棉大衣工作,用细嫩的大拇指和食指拿着探头,一遍遍地检测钢轨焊接处,而无名指和小拇指,则一遍遍地和着机油摩擦在钢轨侧面。就这样,任凭风像刀子一样穿透薄薄的工作服,双手被刮割出一道道血口子,忍受着钻心的疼痛。
随着中国高铁飞速发展,建设标准也越来越高。对此,关改玉积极向高铁探伤技术的最前沿挺进,对探伤工艺做了一些调整,对仪器进行了调试,进而提高精准度,这是探伤最重要也最关键的一步。另外,她针对不同的仪器和探头,探索新的探测方法,也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铁十七局集团铺架分公司成立了以关改玉为带头人的“铺架工匠孵化室”。在向着中国高铁技术最前沿挺进的征程中,关改玉以“铺架工匠孵化室”为平台,把各领域创新攻关能手和热衷创新的骨干凝聚起来。据统计,关改玉牵头的“铺架工匠孵化室”申报国家专利6项,形成工法4篇、优秀科技论文4篇。同时,他们形成的合理化建议创造经济价值数百万元。
不改初心与使命 “钢轨医生”不断前行
关改玉以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工匠精神,成为中国工匠精神杰出代表。曾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成为十七局、中国铁建女职工的杰出代表,成为全国女职工学习的楷模。
面对荣誉和勉励,关改玉感慨地说:“我只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却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被企业这么看重,被这么多人关注和认可,我是幸运的!同时,也深感责任的重大。”
蜕变与成长、付出与拼搏,初心不变、使命不改,关改玉始终在岗位上默默奉献。这时,萌发在她内心的信念一直在不断燃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一直在不断激励着她。
带着这个目标,关改玉在工作中,积极进取、追求进步,在思想、政治、行动上主动向党组织靠拢。2016年,通过党组织的考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
2021年“七一”前夕,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关改玉与数百名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在北京参加了系列庆祝活动,和观礼嘉宾共同交流曾经参建的国家重特大工程。这让她深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自豪,也更加坚定了她在岗位中矢志不渝的坚守。
这就是一位80后“钢轨医生”对待事业的执着,也是一名铁路建设者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奉献。
(梁波、杨远刚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