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说起她妈妈的事。
她妈妈眼神不太好,看不太清路,走哪都跟着她爸爸。
有一次两个人出去,她爸爸临时有事要去办,就让她妈妈等着哪里也不要去。
结果她妈妈突然想上厕所,而厕所就在旁边不到五十米的地方。
可是她妈妈想起她爸爸说的不能离开,愣是一直憋着不去上厕所,直到她爸爸回来。
网友知道这件事后很生气,问妈妈为什么连上个厕所都不敢去,妈妈说因为爸爸不让她乱走,她如果不听会挨骂。
这位网友越听越气,而这种气愤主要来自对妈妈的恨铁不成钢:爸爸只是让她不要走远,她怎么连上厕所都不敢?
这位网友回忆起妈妈的婚姻,一直都不敢忤逆她爸爸,总是战战兢兢,什么事都是爸爸说一不二。
而有次她无意中听小姨谈论起她的妈妈,发现妈妈婚前其实是比较大方泼辣的人,根本不是这么个懦弱小媳妇的形象。
这位网友不明白,妈妈的力量是怎么随着岁月悄悄流失了,更不明白如何能帮助妈妈,找回在亲密关系里失去的力量感。
女性在亲密关系里失去力量,似乎是很常见的一种情况。
只是也许不都像这位网友的妈妈这样夸张,但其实有相当多的女性,在婚前也许还占据主动,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结婚后尤其是生了孩子后,渐渐越来越丧失力量感。
她们有的被伴侣拿捏,有的则被妻子或母亲的角色裹挟,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有一些甚至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做不来,仿佛被一个无形的大网牢牢框住,没有力气挣脱,只能清醒着沉沦。
这其中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来自伴侣的强势或情感操控,让女人失去了自主选择的*和能力。
而还有相当多受限于整个社会集体意识的规训,总在用好妻子、好母亲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自己又做不到,那种无力感往往会油然而生。
那么,女人要如何找回失去的力量感呢?
01
多问问自己内心要的是什么力量的缺失,在于我们被太多声音吞没,这也想要,那也想要,这也觉得应该做到,那也觉得缺了不行。
而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什么都想要的结果一定是什么都要不到,将时间都放在了内耗上,对于当下发生的事无法投入,渐渐就会感到有心无力,好像一无所得。
前一阵十分流行一个词汇:“好嫁风”,说的是一个女人从外形到内在都十分温柔、顺从、以丈夫为中心,很在乎如何做一个传统妻子。
这样的女人会很容易嫁出去,因而被称为“好嫁风”。
“好嫁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意力都在男人身上,关注男人喜欢什么,男人会娶什么样的女人。
而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女人自己身上,去问问女人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一个能驾驭“好嫁风”的女人未必能得到幸福,也许能得到男人的喜爱、追求和求娶,但那大概率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热播古装轻喜剧《卿卿日常》里,女配郝葭就是“好嫁风”的代言人。
从外形,到性格,她都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温婉、听话的形象,能迷惑男人,也能斗赢大房。
可嫁给了一个有权势但并不爱她的男人后,她才明白,取悦男人并不能让自己快乐,做一个笼中的金丝雀也并不幸福。
她受制于这种境遇又无法解脱,连自己的孩子都无法保护和照顾好,痛苦不堪甚至难过到跳河。
直到她在姐妹的帮助下,与夫君和离,不再耽溺于这种虚名,离开了束缚她的夫家,她才获得了新生,开始追求自我。
她也越来越感受到力量的回归,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笑容也终于回到了她脸上。
02
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女人的力量是别人削弱的吗?其实并不是。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是将力量感拱手让给了别人,而这种情况的形成,首先是我们不敢承担责任。
一个很简单的场景:出去吃饭时吃什么,有的女人习惯性说随便,然后便由男人做主,男人说吃啥就吃啥。
看起来她很弱势,什么事都是男人说了算,其实她是在推卸做决定的责任。
哪怕是小小的吃饭,吃不同的餐厅,也可能带来不同的后果,尤其是没吃过的餐厅,可能有一些又贵又难吃,或者不合口味。
而不去做决定,万一遇到了让大家不满意的后果,错就不在自己身上了。
还有很多女性,在关系中遇到了矛盾,只会一味地抱怨和指责,将过错都推到对方身上。
这对于发泄自己的情绪是很有帮助的,但这也是在将自己的力量推开。
见过许多女士痛诉老公婚内啥家务也不干,一天到晚当甩手掌柜,自己只能“丧偶式育儿”。
但如果去观察这些女士,你会发现她们几乎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她们会把大部分活自己做了。
也许有人说,男人不做,家务总得有人做,这些女人不就只能自己去做了?
可是当她们的老公偶尔做一些家务时,她们往往又经常看不上,嫌男人这里做得不够,那里做得不好,而这些嫌弃,必然会加剧男人对家务的抗拒感。
也就是说,一个家庭模式的形成、固化,是每个成员共同促成的。
只将这种境况归咎于对方,而不去反思自己,就会将力量也让给了对方,你会更加觉得自己无可奈何。
因为改变自己,永远比改变对方更容易。
03
在每件小事上多给予自己肯定自我攻击,是非常能削弱力量的行为。
每一次自责——怎么这个做不好,怎么那个没做到,都在剥夺自己的力量,久而久之,力量感会愈发缺失。
许多女人很喜欢学习,不是学习如何经营家庭、经营好亲密关系,就是学习怎么样做一个好父母。
什么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规律、儿童营养学,要么就是学习如何维持好身材,怎么减脂增肌……结果越学却越焦虑。
学习更多的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上的难题,这当然没有错,但如果以这些为标准,来批评否定自己,则本末倒置了。
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在不完美的情况下去生活,去工作,去照顾孩子。
每做到一个小小的目标,就及时看见和肯定自己,从心里一点点积累力量。
像情感老师教的那样,沟通有技巧、情绪又能控制好,对于很多人来讲其实是很有难度的。
有些女人学过这样的课程,自己忍不住发脾气时总会嫌弃自己为什么就是控制不好情绪。
而如果在这时能看到自己情绪的背后,其实是希望得到休息、理解,并肯定自己能够正视自己的情绪,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那种力量感比指责自己要多得多。
谁又规定必须控制好情绪才是值得称道的呢?
攻击自己并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而想变得更好,首先要获得内心的力量感。
这种力量,是通过对自己的理解、支持和接纳生长出来的,同时这种力量,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给予自己。
一个女人从力量感的缺失再到拾起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可怕的并不是你越来越无力,而是沉溺在这种无力感中,认为自己无可奈何,什么也改变不了。
自助者天助,给自己增加力量感,人生才总有向上的可能。
作者 | 止水 疗愈师,拥有中科院心理咨询师资格证,IHNMA 国际催眠师资格证,致力于探索人性的深邃与伟大。
本文的插画,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及个人,未经授权,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