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沟通南北、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也具有防洪排涝的重要功能,在守护一方平安的同时,历史上也曾“不堪重负”,发生洪水泛滥的情形。随着京杭大运河常州段沿线水利工程设施的不断完善,大运河的防汛抗洪能力大幅提升。
位于中吴大道南侧龙游河畔的张墅桥,居住着200多户人家,由于地势低洼,之前一直被列为市、区两级防汛重点区域,每逢六、七月份主汛期大雨倾盆时,部分沿河居民家中就会受淹。
2017年1月,为彻底解决张墅桥以及周边区域的易涝问题,市水利局在大运河的支流大通河与龙游河的交界处,开工建设龙游河南枢纽节制闸,并对龙游河两侧的驳岸进行加高加固,当年汛期就发挥了作用。
“后来泵站做好了,现在水就好了,驳岸加固加高加了一米多,所以现在老百姓,一点都不要担心了。”天宁区茶山街道富强村委张墅桥居民薛巧珍告诉记者。
龙游河南枢纽的建设,将中吴大道两侧的多个居民小区和城中村纳入市区防洪大包围内部,周边受益人口还包括清凉新村、丽华新村、华润小区、新乐花园等数十万人。节制闸建好之后,不但可以在汛期调节龙游河的水位,枯水期还可以起到引水、活水的作用,龙游河的水质也大幅提升。
2015年6月,常州遭受百年未遇强降雨,地处大运河与武宜运河交界处的丫河村,河水漫过河堤,造成部分低洼地区受淹。2016年开始,武进区在丫河片区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
武进区水利局庄代远说:“沿河新建了防洪挡墙,保证河水不会漫过河堤,然后我们根据省水利厅的西控制线防洪工程规划,然后在武宜运河和南运河的交界处,兴建了南运河的节制闸工程。”
为解决节制闸河和防洪墙建成以后的内涝问题,武进区还在大运河沿线建设了多座小型排涝泵站。2017年建设的孟津河东闸站虽然规模不大,但有效保障了周边企业和百姓的汛期安全。
2015年6月,当时刚成立的常州经开区就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考验,丁堰街道和戚墅堰街道等多地受淹。之后,常州经开区在丁堰街道芳渚村等薄弱区域大刀阔斧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新建的机厂河水利枢纽位于机厂河、大运河和新沟河等几条水系交汇的核心区域,投资过亿元。
常州经开区丁堰街道农业水利服务中心周维民表示:“造好了之后我们就发挥作用了,再碰到像2015年的大水,芳渚村这里包括常丰村就都不会受淹了。”
同时,为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常州经开区还对地下排水管网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等进行提升完善,将水利惠民工程打造成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质量的利民工程。
常州经开区丁堰街道园区办综合部徐倩告诉记者:“防汛标高由原来的3.8米,提高到4.6米,我们对梅港河、宛沿河、潢河三条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彻底解决了外围防汛和内部防涝问题。”
截止今年6月,常州经开区基本完成了七大防洪片区建设,建成外围堤防共112千米,建成各类节点排水闸站40座,计划再建3座。
常州经开区农村工作局副局长皮志奇表示:“经开区的防洪包围圈已经初步形成,已经具备了挡得住、排得出的基本功能,截止到2018年我们总共投入了20多亿的资金。”
常州经开区防汛能力的提升,对常州整体防汛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意义重大。
“把整个流域的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不到提高到50年一遇;第二把城市的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不到提高到100年到200年一遇;第三个提高就是我们免于洪涝灾害影响的人口原来从50多万,现在提升到300多万。”常州市水利局总工程师计玉根说道。
近年来,常州水利部门在京杭运河常州段西部还相继建设提升了钟楼闸、新闸等重要水利工程设施;在东部天宁区雕庄区域内建设了大运河东枢纽工程,可以开展大规模排水、运水、活水、调水,真正做到了“我的运河我做主”。
常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朱红亮回忆说:“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参加工作的时候,我记得每逢洪水,我们只能够被动地抗洪;最近30年来我们水利上的工程,包括我们交通上的高等级航道建设,确确实实在防洪上面有了质的提高,就是从被动的抗洪,转到主动地防洪。”
从“被动”到“主动”,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施工工艺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如今,一座座水闸在保证基础功能的同时,在外型设计上紧密结合水文化元素,摒弃了原先冷冰冰的感觉,展现出大运河特有的文化韵味和灵性气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大运河东枢纽工程,就是河道设计上的一个示范性工程,他把泵站和古代用来运水的风车结合起来,中间通过廊道就是一个时光隧道,也是通过这样的景色,传承了运河的文化。”计玉根说道。
CBS新闻中心记者:仇松强 袁 岭
CBS融媒中心编辑:蒋庆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