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说
人树相依、天人合一。
贵州人,在与山相处的长久日子里,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有品行,树有道义。
只有不负青山,保住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迎来发展的机遇。
贵州人用实践和真诚,以及对大自然深厚的感情,印证了这一切――
不负青山,青山不负。
这种古老质朴的智慧,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熠熠生光。
六盘水盘州市石桥镇妥乐村的银杏古树群落,已经过了最佳观赏期,但游客还是络绎不绝。
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叫妥乐?
过去,村民会这样告诉你――
在彝族语言里,“妥乐”意为豺狼虎豹出没的地方,因为山高林密、树木众多。
因为山高林密,过去,妥乐人的生存条件极其艰苦。
然而,在彝族人的史诗里,天地万物都来自于一棵梭罗树――
“这棵梭罗树白天开花成为太阳,夜晚开花成为月亮,树种撒播有了星星,星星里藏着玉米、荞麦、洋芋……”
就算山高林密、生活艰苦,他们也不会去砍伐周围的树木。
而这些被保护下来的树木,也成就了今天人们争相寻觅的美景。
千百年来,银杏树叶黄了又青,青了又黄,见证着季节轮回与时代的变迁,见证着人与树和谐相处、相互依存,也见证着今天的共同繁衍。
凭借着丰富的古银杏树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妥乐村积极发展旅游,带来了乡村振兴、林丰粮茂。
所以,现在,村民更愿意把“妥乐”解释为美丽、舒适,能给人快乐的地方。
在从江县丙妹镇岜沙苗寨,人与树,生死契阔。
树,对于岜沙人来说是神圣的。每一个孩子降生,父母都会为其种下一片杉树,待到孩子两岁左右,便要将其中的一棵选作他的生命树,其余的树就是未来的房屋建材、结婚陪嫁。
苗寨里仅有300余户人家,2000余人,除了1000余亩的耕地之外,都是林地。
岜沙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原生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全村570多人直接从事旅游服务。2016年,岜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50万元。
在册亨县陂鼐古寨,古井边上的野板栗树和硬壳朗树“同根”“同干”,形同“连体”,又叫“鸳鸯树”,虽历经近千年的风雨和沧桑,至今依然枝繁叶茂。
野板栗古树和它根下的那口古井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数百年来为寨中儿女带来祝福和吉祥。
在石阡县楼上古寨,百年古柏有百余棵,古寨有7株枫树呈“北斗七星”形状分布,枫树上栖息着数百只苍鹭,不离不弃,与侗民相依相伴、繁衍生息至今。
大树有道,厚泽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