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期
家风,是一个家族欣欣向荣的命脉。
因为有好家风,许多世家大族,摆脱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百年长盛不衰。
而好的家风,不会从天而降,需要几代人的用心营造。
有好家风,一个家庭才有未来。
最好的家风,看看这四大家族吧!
善良-范仲淹家族
《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善良是人们内心的高贵与坚守,善良的人内心必定坦荡光明。
善良仁德也是一个家族人丁兴旺的重要因素。
北宋范仲淹家族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范仲淹是北宋朝廷重臣,他在任的时候,救济学子,减少徭役,善行惠泽天下。
晚年的范仲淹在苏州布置私宅,准备在此颐养天年。
有人说他的苏州私宅是风水宝地,子孙后代能“踵生公卿”。
范仲淹听闻二话不说将它改建成学堂。
他说:“一家贵,孰若吴士咸贵乎? ”
范公的善举远不仅如此。
当时的北宋土地兼并严重,许多豪门大族家里土地千顷,平民百姓却流离失所。
范仲淹毅然建立义田,把几千亩的田地作为公益田,让百姓们免受饥寒之苦。
而这只是一个发端,范氏一族的后人将这个伟大的慈善事业继承下来,直到清朝雍正年间。
当然,这期间并非一帆风顺,先后遭遇了两次大难。
南宋时期,因为战乱,无数田地、房屋被占用,范氏家族的“义田”所剩无几。
范仲淹的五世孙范良器、范之柔兄弟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私产全部捐献出来,使义田恢复如初。
到了明朝,义田再次遭到破坏,此时的范氏子孙尽最大努力修复。
他们的善举也得到了苏州知府钟况的资助。
使得这项传承了数百年的慈善事业再一次恢复如初。
范仲淹在家族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后代不断施肥灌溉,直至长成苍天大树。
这棵大树庇护着他的后代子孙,从宋朝一直到清末,整整八百年的时间里,兴旺不衰。
《了凡四训》有言:“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
善良,就是最好的家风。
勤劳-曾国藩家族
有句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一个家族发展如何,从成员的日常习惯便可看出。
家庭骄奢懒惰,则衰弱必至。
而克勤克俭,即便穷,也能福气绵绵。
正所谓,百种弊端,皆由惰生。
晚清名臣曾国藩之所以被人称为“半圣”,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勤”。
曾国藩念书读书时,由于天赋不高,先生安排的功课,他总要很晚才能完成。
一日晚间,有一篇文章曾国藩诵读多遍还是没有将其背下。
此时,家中来了一位偷东西的贼,这贼人想等这位小少爷睡觉之后偷摸进去,捞点钱财。
可是这位贼人等了许久,曾国藩还是在反复诵读同一篇文章,就是不去睡觉。
磨去耐心的贼人顿时气冲冲地跳出来,对着曾国藩怒吼:“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
随后,贼人在曾国藩面前将这篇文章全篇背诵,继而扬长而去。
正所谓:“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天资不高的曾国藩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晚清第一名臣。
对于“勤劳”家风培养方面,曾国藩更是十分注重,他时常以“勤”教育子孙后代。
《曾国藩家书》有云:“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曾国藩要求儿子曾纪泽:每日晨起,衣着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将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静坐读书,且需每日练字一千。
日常家务事中,曾国藩要求儿子扫地、种菜,女儿做饭、织布,不能随意使唤仆人。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这十六个字,是曾国藩要求子孙后代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的。
他的子孙后代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将这种勤勉朴质的品质铭记于心,融入到了血液当中。
据记载,自曾国藩起,曾氏八代人中有名望者多达240余人,无一人废。
古语有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勤奋,会让人生的基石扎得更牢固;勤奋,能让家族的历史更加辉煌。
诗书-河洛康家
古人云:“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看书。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读书,是最好的家风。
书里,能认识山川大海,世故人情,能开拓眼界,聆听智者的人生感悟。
河南省巩义市有一个名扬天下的康氏家族,人称“康百万”。
河洛康家最鼎盛之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全是康家田。”
康氏家族,历史悠久,整个家族12代子孙竟然都是富商官吏。
在康百万庄园里,有这么一副楹联:“志欲光前惟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
告诫子孙,即便良田万顷,金银满屋,也不能忘记教育后代读书。
每一代的康家族长,都把读书看作重中之重。
勉励子孙不坐享其成,读万卷书。
今天在康家的文职室仍然陈列着各类书籍。
康家尤其重视启蒙教育,单设儿童居,不惜重金请名师执教,为孩子日后成为栋梁打下了良好基础。
俗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常读书,气质自然变了。
读书能开阔人的眼界,给人以精神的动力与养料,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成为一个丰富的人。
就像清代姚文田所说,“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读书,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习惯,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
节俭-颜氏家族
诸葛亮有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在当代社会,“精致”似乎成了人人向往的品质生活。
而精致背后,往往隐藏着虚荣和*。
其实,物质的富足与否,并不是检验生活水平的标准。
美好充实的生活,往往是简与素的。
在颜之推生活的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也纷纷以奢侈为风尚。
在当时的南方地区,即使是贫寒人家,都很注重出门时外表的装饰。
人们出门时所用的马车和衣服一定要华丽无比,但回到家中却要忍受饥寒交迫之苦。
颜之推着实看不惯此等拙劣之风,告诫子孙节俭的重要性。
《颜氏家训》云:“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奢,俭而不吝,可矣。”
他教导子孙,节俭是合乎礼仪的节省,若能做到施而不奢,俭而不啬,那便是极好的了。
颜氏节俭的家风源自其祖先,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
孔子曾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
颜之推承祖先节俭之风,教育后代节俭,切勿骄奢,其后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自小受到家训熏陶,习惯节俭。
颜真卿小的时候就极其喜爱书法,自然学习得相当勤快。
但练习书法非常耗费纸张,于是颜真卿就用黄土水在墙上写字,之后再用清水洗去。
这就是被后人乐道的“黄泥习字”。
曾国藩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奢侈,历来是家族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
南北朝时期的人们平时习惯了奢侈攀比,将大部分钱花在了这上面,当他们遇到天灾之时,便只能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了。
世间的事便是如此奇妙,有的人没有奢侈的资本,却偏偏要去奢侈;有的人拥有奢侈的实力,却偏偏选择了节俭。
家俭则兴,人奢则败。
须知,能收获成功、丰富精神的绝不是外在的华贵与享受,而是内在的节俭朴素。
《人生第一课》里有这么一句话:
“家风,不是教科书,不是课堂,不是父母的耳提面命,不是挥舞的棍棒。但它却像空气一样,具有持久的渗透力,影响力往往胜过其他有形的教育手段。”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不正,污秽尽来。
修身、齐家、治国,每个人的追求不同,但无论身处何方,家风都是一代人的精神支柱。
好的家教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资产。
综上可以看出,良好的家风,家人和睦相处,是最大的幸福。
一位大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只要家庭和睦,他便是最幸福的人。”
事实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家庭散乱,不管地位再高挣钱再多,也很难感到幸福。
一个家庭最好的样子,不在锦衣玉食,而在于一家人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
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最起码有这些特点,不怨父母,不怪伴侣,不责子女,大事商量,小事原谅,不争对错,不翻旧账。
不怨父母
总有一些人把生活的不顺,归咎于父母,埋怨他们没有给自己创造更好的条件。如果一个人眼中只有利益,对父母百般挑剔,他就丧失了为人子女的资格。
也许有的父母没能给子女优渥的家境、不俗的人脉,但他们已经竭尽全力给了自己所能给的一切。
有人说道:“亲情,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纯净的感情了,除了爱与呵护,还应该有感恩。”
生养之恩大于天。
放下对父母苛刻的衡量标准,学会感恩,凡事体谅,是为人子女最基本的教养。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不是与父母的平凡为敌,而是与他们的不完美和解。
不怪伴侣
网上有个问题:“哪一刻觉得自己委屈得不行?”
有个高赞回答:“不是小时候被外人欺负,也不是长大后被上司训斥,而是我犯了一个错,自责难过,亲密的人不仅没有宽慰,还不停地指责。”
很多时候摧毁一段婚姻的,不是某件事情,而是伴侣面对这件事情的态度。
将过错都推到对方头上,只会激发夫妻矛盾,将对方越推越远。
最幸福的婚姻,是牵起一双温暖的手,踏实往前走。平淡中互相依偎,风雨中互相搀扶。
遇到问题时一万句“都怪你”,不如一句“我陪你”。
所谓夫妻同心,不过是一个懂得,一个大度,一个不抱怨,一个不指责。
不责子女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不退休的老师,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潜移默化。
孩子是影子,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有人说:“小孩子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冷嘲热讽。”无休止的指责和批评会化作利刃,刺伤孩子的心。
父母的言行能给孩子关上一道门,也能给他开一扇窗。父母以身作则,胜过千万句训斥、呵责。
看过一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疾言厉色的父母,很难在孩子心中撒下阳光的种子;春风般和煦的家庭,也很难养出自卑怯懦的孩子。
友爱、和善的家庭氛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要想孩子改变,家长先要改变。
如果你还在暴力沟通,是需要认真反思的。
大事商量
民间有句老话:一人主张,不如二人商量。真正好的家庭关系,从来不是一方独断,而是遇事有商有量。
一个非常成功的创业者,曾受邀参加一个分享会。
会上,很多人以为他会分享商业常识。
没想到,他语出惊人,说出一段谁也没想到的话。
他反复强调:“男人在外面闯荡,必须学会一句话:我要跟我老婆商量。”
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很多人做事,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事情还没开张,钱已经快花完了。
今天这里考察,明天那里聚餐,看到什么东西,都想投资一下看看,一圈圈跑下来,路费、餐费花了不少,一件事也没能办成。
而如果凡事能多跟老婆商量,就相当于多了一双慧眼,多了一个聪明的大脑,多了一道防火墙,多了一个保护伞,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家庭存在的意义就是互相温暖。
聪明的人,遇事,尤其是遇大事,一定会多跟家里人商量。
这不仅让自己考虑问题更全面。
更重要的,凡事商量的背后,代表的是信任和尊重。
当一个家庭,家人之间有商有量,互相尊重,家庭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才会更强。
一个家才会越过越好。
小事原谅
网上有人问:一个家幸福的秘诀是什么?
其中最高赞回答是:遇事不责备。
知乎上,网友@丁当分享过一个她的故事。
一天下午,天气阴沉得可怕,丁当收到丈夫打来的电话,提醒她关好门窗。
丁当兴致勃勃地说好。
可因为急着出门,转头便把这件事忘记了。
就在她出门后不久,天空中风雨大作,雨水穿过窗户,把沙发,以及丈夫放在沙发上的电脑,淋得湿透了。
两人回到家,看到客厅狼藉一片,傻眼了。
发生这样的情况,相信很多人都会责备对方。
可丁当的丈夫看了眼后悔不已的妻子,不仅没有责怪,反而低声安慰:
“没关系,刚好我的电脑也旧了,重新换一台好了。”
仅仅是简单的一句话,我就相信,这夫妻俩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坎坷,都能携手度过。
而那些不幸福的家庭,日常生活中多半经常互相责备与指责。
妻子责备丈夫,你每天工作这么久,为什么没见你挣几个钱?
丈夫责备妻子,为什么照顾个孩子都照顾不好,好好的怎么又感冒了?
父母责备孩子,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作业都不会做?
......
哪个家庭,不存在一些磕磕碰碰?
如果总是斤斤计较,互相责备,只会让战火愈演愈烈。
无关痛痒的小事,彼此包容;不伤大雅的细节,多多原谅。
生活里的大风大浪毕竟是少数,那些融在柴米油盐的暖才最令人动容。
不争对错
特别喜欢平如与美棠的故事。
两个人的爱情,没有什么山崩地裂海誓山盟,却是让每一个看过他们故事的人,都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温暖的感情。
生活永远是琐碎的,两个人也不是没有小矛盾。
有一次,平如美棠吵架,平如发火把一个热水壶摔在了地上。
美棠被吓到了,瞬间哭了出来。
美棠的眼泪,一下子将平如从愤怒的情绪里拔了出来。
他赶紧停下了争吵,拉着美棠的手,道歉,承认自己错了。
美棠看到他低了头,情绪也缓和了下来。
问他:“明明知道我错了,为什么还让着我。”
平如说:“因为我怕吵赢了,输了感情,丢了你,我就输了人生。”
一场吵架风波,就这么化解了。
我们日常过生活,多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牙膏到底要从中间挤还是尾巴挤?
日常开销,是节俭一些好,还是追求生活品质一些好?
吵架了,到底谁该先认错?”
生活中,可能无时无刻都有分歧,如果每一件事,都要争个对错,不仅伤害感情,还会让家里的每个人都身心俱疲。
有句话说的好:“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赢了道理输了感情。”
凡事懂得适时让步,别总想着争输赢,当家里的每一个人,学会了低头,日子会越过越和美。
不翻旧账
两个人吵架,最恐怖的一件事情,就是翻旧帐。
不管平时有多互相关心和爱护,一旦开始翻旧帐,过去所有的不开心和委屈,都会再次翻涌出来。
一层堆叠一层,让原本的小事,变成大事。
电影《团圆》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一家人回妻子的爸妈家。
孩子在喊人时,不小心把“姥姥姥爷”喊成了“爷爷奶奶”。
丈夫听到后,瞬间对着孩子大发雷霆,还朝着妻子放狠话:“爷爷是爷爷,姥爷是姥爷,我又不是倒插门!”
妻子也气得面红耳赤:“谁说你是倒插门?”
丈夫回嘴:“从结婚起,你们家就是这么想的!”
旧账一翻,地覆天翻。
丈夫开始埋怨妻子娘家为难他,他年轻时家里穷,却被要求婚前一定要凑够50万买房。
妻子也开始讨伐,说自己当初是如何屈身下嫁,丈夫如今是如何侮辱和轻视。
一时之间,孩子哭闹,家中鸡飞狗跳。
《稳场浪客》里说:
“其实两个人在一起长久的诀窍,就是别翻旧账。
翻了又能怎么样呢?不过是一个更难过一个更恼怒罢了。”
确实如此。
翻旧帐就像是把一块准备愈合的伤掀开,然后再往伤口上撒盐。
凡事过往,谁没有一些过错,总翻旧帐早晚要结仇。
有矛盾当场解决,然后一码归一码,干净利落,才是一个家长久安稳之道。
有句话说得好:
“家,不是战场,不需要摇旗呐喊,论谁胜败;家,不是棋盘,不需要小心翼翼,处处提防。”
一个家,应该是我们一切的起点,归来的方向,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
家里的每个人,大事多商量,小事请原谅。不争对错,不翻旧账。
如此,一个家才会更加温柔缱绻,越过越好。
家人和睦相处,生活平安喜乐,就是人这辈子最大的幸福。
点亮“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来源 | 综合自新华社、洞见、刘家2945、国学生活
校对 | 刘牛
排版 | 罗娇
责编 | 施绍根
审发 |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