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计算机应用在需要密集数学计算的领域,比如天气预报,石油,地质数据处理,飞行器空气动力学仿真,乃至核爆炸仿真,新药研发仿真等等。它不仅是国家经济和科技建设的加速器,拥有越多的计算能力,对经济和科技的推动越大,而且还体现着一国在全球信息技术竞争中的强国地位,是支撑综合国力提升的国之重器。中国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创新、应用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先的四十年“超常速”发展。
筚路蓝缕,中国超算从无到有1959年9月,中国国家科学院计算技术所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104计算机”,当时它的计算速度虽然只有每秒1万次,但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击和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70年代,自超级计算机问世以来,国际上对超级计算机的需求激增,中长期天气预报、航空航天、核爆模拟、石油地震勘探等重大创新和产业领域利用超级计算机不断取得突破。而当时,国际上对我国也开始技术封锁。那是个屈辱的年代。中国不但不能制造核心芯片,甚至连超级计算机的架构,操作系统等都没有入门。中国的第一台超级计算机是从美国IBM公司引进的,用于地质勘探数据处理,以及寻找石油和矿产。但是有的石油矿藏数据和资料不得不用飞机送到国外去处理,费用昂贵而且受制于人。
为了打破中国无法自己研制超级计算机的局面,1978年中国启动首台巨型机“银河-I”研制,由于当时技术基础、生产工艺等都与先进国家存在巨大差距,要把计算速度提升到每秒一一次,困难重重。时任国防科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的慈云桂当时已满60岁,他立下军令状:“就是豁出我这条老命,也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巨型机搞出来!”1982年,研发团队突破关键技术、完成整体设计,把整机系统的250万个焊点一个个焊起来,“银河-Ⅰ”巨型计算机最终研制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研制一次巨型机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