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弦,◆舊時北方的一些曲種如京韻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單弦、天津時調等演出時,常有一名三弦樂師在後臺等候,稱“坐弦”。遇演員無弦師或固定弦師未到場時,便由坐弦頂替。
子弦,◆較細的絲弦,做三弦、琵琶、南胡的外弦用。
朱弦(\朱絃),◆亦作“朱絃”。◆1.用熟絲製的琴弦。○《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唱而三歎也。縣一鐘,尚拊之膈,朱絃而通越也。”○《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鄭玄]注:“朱弦,練朱絃。練則聲濁。”○[孔穎達]疏:“案《虞書》傳云:古者帝王升歌《清廟》之樂,大瑟練弦。此云朱弦者,明練之可知也。云練則聲濁者,不練則體勁而聲清,練則絲熟而弦濁。”◆2.泛指琴瑟類弦樂器。○[唐太宗]《春日玄武門宴群臣》詩:“清尊浮綠醑,雅曲韻朱弦。”○[宋][陸游]《千峰榭宴坐》詩:“朱弦靜按新傳譜,黃卷閑披累譯書。”○[清][孫枝蔚]《贈和州楊仲延》詩:“刺史來[歷陽],終日彈朱絃。”
朱絲弦(朱丝弦),◆亦作“朱絲絃”。◆1.用熟絲製的琴弦。○[唐][賈島]《聽樂山人彈易水》詩:“朱絲弦底[燕]泉急,[燕]將雲孫白日彈。”○[明][何景明]《贈王文熙》詩之一:“泠泠朱絲弦,聽我《別鶴操》。”◆2.借指琴瑟。○[宋][黃庭堅]《放言》詩之九:“安得朱絲絃,為我寫此聲。”
直弦,◆其直如弦。比喻為人耿直。○《南史‧循吏傳‧郭祖深》:“直弦者淪溺溝壑,曲鉤者升進重沓。”參見“直如弦”。
直如弦,◆像弓弦一樣直。比喻為人正直。○《後漢書‧五行志一》:“[順帝]之末,京都童謠曰:‘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南朝][梁][吳均]《從軍行》:“微誠言不愛,終自直如弦。”
張弦(张弦),◆安上琴弦;繃緊琴弦。○[漢][王充]《論衡‧譴告》:“鼓瑟者誤於張弦設柱,宮商易聲。其師知之,易其弦而復移其柱。”○[漢][蔡琰]《胡笳十八拍》:“兩拍張弦兮弦欲絕,志摧心折兮自悲嗟。”◆补义条目■亦作“張絃”。指弹奏弦乐器。○明于慎行《穀山笔麈·杂说》:“寡人布席而飲,懸樂而奏,美人羅於玉箱金堂,搦琯張絃,曼聲而歌,氣芳椒蘭,音繞梁欐。”
月弦,◆指弦月,半邊月。○[南朝][宋][謝靈運]《七夕詠牛女》:“月弦光照戶,秋首風入隙。”○[宋][梅堯臣]《次韻和劉原甫游樂郊贈同游》:“月弦不常滿,星畢屢已離。”○[元][黃鎮成]《鉛山早行》詩:“月弦當戶直,斗柄插山高。”
餘弦(\余弦),◆直角三角形任意一銳角的鄰邊和斜邊的比,叫做該銳角的餘弦,用cos(角)表示。參見“三角函數”。
應弦而倒(应弦而倒),◆隨着弓弦的聲音而倒下。形容射箭技藝高超。○《史記‧李將軍列傳》:“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三國志‧魏志‧任城威王彰傳》:“[彰]追之,身自搏戰,射胡騎,應弦而倒者前後相屬。”○《晉書‧楊濟傳》:“猛獸突出,帝命[王濟]射之,應弦而倒。”亦省作“應弦”。○[唐][杜甫]《久雨期王將軍不至》詩:“異獸如飛星宿落,應弦不礙蒼山高。”
應弦(\应弦),◆1.見“應弦而倒”。◆2.見“應絃”。
一弦琴,◆古琴的一種。○[晉][王嘉]《拾遺記‧殷湯》:“拊一弦琴則地祇皆升,吹玉律則天神俱降。”○[唐][盧照鄰]《宿玄武》詩之一:“已乘千里興,還撫一弦琴。”○《宋史‧樂志四》:“絲部有五:曰一弦琴,曰三弦琴,曰五弦琴,曰七弦琴,曰九弦琴,曰瑟。”
牙弦(\牙絃),◆1.傳說[春秋]時[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二人遂為至交。見《列子‧湯問》。後因以“牙弦”稱精美之琴,寓有相知之意。弦,亦作“絃”。○[唐][許敬宗]《冬日宴於庶子宅各賦一字得歸》詩:“[周]醪忽同醉,[牙]弦乃共揮。”○[唐][司空圖]《擢英集述》:“[牙]絃入契,[郢]握稱珍。”◆2.借指琴聲。喻絕唱,傑作。○[唐][裴夷直]《題<斷金集>後》詩:“[牙]弦千古絕,珠淚萬行新。”
虛弦(虚弦),◆空弦。言弦上無箭。傳說[戰國]時[更羸]曾引弓虛發,驚下受傷的雁。見《戰國策‧楚策四》。○[宋][黃庭堅]《鼓笛慢》詞:“平坡駐馬,虛弦落雁,思臨虜帳。”○[宋][秦觀]《李陵論》:“所謂傷弓之禽可以虛弦下也,況於勁騎三千乎,與[陵]之事異矣。”參見“驚弓之鳥”。
心弦,◆即心。以受感動能起共鳴,故稱。○[劉半農]《無題》詩:“我的心弦和你的,風與水般協和着。”○[劉心武]《班主任》:“同[宋寶琦]本人及其家庭的初步接觸,竟將[張老師]心弦中的愛弦和恨弦撥動得如此之劇烈,顫動得他竟難以控制自己。”
小弦(\小絃),◆1.見“小絃”。◆2.弧形曲線。常用以稱舊曆每月上旬初出及下旬將晦時的眉狀月。○[宋][吳文英]《宴清都‧壽秋壑》詞:“對小弦、月挂南樓,涼浮桂酒。”
銜弦(衔弦),◆連接着弓弦。○《列子‧仲尼》:“善射者能令後鏃中前括,發發相及,矢矢相屬。前矢造準而無絕落,後矢之括猶銜弦,視之若一焉。”
弦子(\絃子),◆1.[春秋]時[弦國]國君為子爵,故稱“弦子”。○《左傳‧僖公五年》:“[楚][鬥穀於菟]滅[弦],[弦子]奔[黃]。”◆2.樂器名,即三弦。○《紅樓夢》第五四回:“[賈母]命他們坐了,將弦子琵琶遞過去。”○《老殘游記》第二回:“那彈弦子的便取子弦子,錚錚鏦鏦彈起。”○[聞一多]《死水‧大鼓師》詩:“這只破鼓也忒嫌鬧了,我要那弦子彈出我的歌兒來。”
弦柱,◆謂樂器綰絲之柱。○《魏書‧李彪傳》:“假有新進時賢制作於此者,恐閨門既異,出入生疑,弦柱既易,善者或謬。”
弦直,◆1.語本《後漢書‧五行志一》:“[順帝]之末,京都童謠曰:‘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因以“弦直”指正直。○《後漢書‧李固傳贊》:“[燮]同[趙]孤,世載弦直。”◆2.指挺直。○[宋][蘇轍]《任氏閱世堂前大檜》詩:“君家大檜長百尺,根如車輪身弦直。”
弦樂器(弦乐器),◆指由於弦的振動而發音的一類樂器,如小提琴、琵琶、揚琴等。◆补证条目■指由于弦的振动而发音的一类乐器,如小提琴、琵琶、扬琴等。○赵丽宏《无言的回旋》:“这便是我第一次听到莫扎特的《施塔德勒五重奏》,单簧管吹得无瑕可剔,而那一架钢琴,很自然地替代了四种弦乐器。”○许博渊《澳洲札记》:“所用的乐器也完全取之于自然,没有弦乐器,没有喇叭唢呐和鼓钹。”
弦樂(弦乐),◆絲弦樂器。○[葉聖陶]《登雁塔》:“兩碑雕的都是一個舞蹈的在中間,奏樂的分在兩邊(一塊上是奏管樂,一塊上是奏弦樂),兩兩對稱,顯出圖案的意味。”
弦月,◆呈半圓形的月亮。指農曆初七、八或廿二、三之月。○[南朝][宋][謝靈運]《七夕詠牛女》:“火逝首秋節,新明弦月夕。”○[宋][范成大]《舫齋晚憩》詩:“雨餘弦月上,塵界本清涼。”○[明][陳山毓]《七夕賦》:“怨輕絲之多亂,傷弦月之易零。”○[清][劉大櫆]《游浮山記》:“有大石穹起當道,兩棖中虛,如植玉環而埋其半於地,自遠望之,天光見其下,如弦月焉。”參見“弦”。
弦影,◆弦月之影。○[唐][李嶠]《雁》詩:“春暉滿朔方,歸雁發[衡陽];望月驚弦影,排雲結陣行。”
弦音,◆1.拉弓弦的聲音。○《戰國策‧楚策四》:“鴈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至此乎?’……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其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去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隕也。’”◆2.琴聲。○[艾青]《杜塔拉》詩:“他想起被凌侮的那些歲月,他的弦音在緩慢裏流出了凄切。”
弦無虛發(弦无虚发),◆謂射箭百發百中。○《陳書‧蕭摩訶傳》:“又有西域胡,妙於弓矢,弦無虛發,眾軍尤憚之。”
弦望,◆1.指農曆每月初七、八,廿二、三和十五(有時是十六、七)。○《鶡冠子‧天則》:“弦望晦朔,終始相巡。”○[陸佃]解:“月盈虧而成弦望。”○[漢][王充]《論衡‧四諱》:“八日月中分謂之弦,十五日日月相望謂之望,三十日日月合宿謂之晦,晦與弦望一實也。”○[唐][楊炯]《送并州旻上人詩序》:“三元日月,不能改弦望之期;四序炎涼,不能移變通之運。”○[明][何景明]《泊雲陽江頭玩月》詩:“弦望幾更易,客行尚殊境。”○[清][顧炎武]《薊門送子德歸關中》詩:“彈箏叩缶長太息,豈可日月無弦望?”◆2.借指時日、歲月。○[南朝][梁元帝]《策勛令》:“自[白波]作寇,亟淹旬朔;[黑山]搆逆,多歷弦望。”○《南史‧陳紀上‧廢帝》:“敕[歐陽紇]等攻逼[衡州],嶺表紛紜,殊淹弦望。”○[唐][庾抱]《臥痾喜霽開扉望月簡宮內知友》詩:“秋雨移弦望,疲痾倦苦辛。”
弦外之音(\絃外之音),◆喻言外之意。○[葉聖陶]《李太太的頭髮》:“女兒的弦外之音,不是說剪髮的事應該讓十七八、廿二三的女青年們專利,再長大點兒的也來剪,就是惡劣和醜態麼?”[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二卷第十一章:“[譚延闓]的這弦外之音,微露出對[胡漢民]有些不滿之意。”○[孫犁]《秀露集‧文學和生活的路》:“[安徒生]很多作品用旁敵側擊的寫法,有很多弦外之音,這是很高的藝術。”◆补证条目■喻言外之意。○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八:“如作近體短章,不是半吞半吐,超超元箸,斷不能得弦外之音,甘餘之味。”
弦外之意,◆同“弦外之音”。○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弦外之意,虚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刘复《奉答王敬轩先生》:“自以为这一句是一唱三叹,那一句是弦外之意。”○金庸《笑傲江湖》第三五章:“他这几句话的弦外之意,恒山门人如何听不出来,仪和却不领他的情,说道:‘你们两个,要打便爽爽快快的动手,半夜三更在这里叽哩咕噜,扰人清梦,未免太不识相。’”
弦外之響,◆同“弦外之音”。○王国维《人间词话》四二:“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
弦外有音,◆喻有言外之意。○[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其中一個禿頭頂的人,過去是行政科長,弦外有音地說:‘老廠長,別看你把我們忘了,我們可沒忘了你。’”[顧笑言]《你在想什麼》:“[馬長青]說:‘怎麼樣,在家裏過的挺好吧?’黨委書記說的,本來是一句普通的問候的話。但是超假歸來的[劉國慶],卻覺得弦外有音。”◆补证条目■喻有言外之意。○宋陆游《雨后殊有秋意》诗:“祇歎鼻端無妙斲,豈知弦外有遺音。”○清张谦宜《斋诗谈》卷五:“《司空主簿琴席》,弦外有音。”
弦索(\絃索),◆1.弦樂器上的弦。指弦樂器。○[唐][元稹]《連昌宮詞》:“夜半月高弦索鳴,[賀老]琵琶定場屋。”○[唐][顧云]《池陽醉歌贈匡廬處士姚岩杰》詩:“弦索緊快管聲脆,急曲碎拍聲相連。”○[陳毅]《頤和園五一春游紀盛》詩:“簫笛弦索齊奏,氣球直於蒼穹。”◆2.[金][元]以來,北方戲曲或曲藝多以絲弦樂器伴奏,後人因以“弦索”為北曲的代稱。如[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也稱《弦索西廂》。○[明][沈寵綏]有《弦索辨訛》三卷。
弦矢(\絃矢),◆弓箭。○[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弦矢分,藝殪仆,然后揚節而上浮。”○[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縱火飛煙,揚沙激石,備矛楯之具,極弦矢之用。”
弦詩(弦诗),◆1.謂配樂唱詩。○《墨子‧公孟》:“或以不喪之間,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孫詒讓]間詁:“《禮記‧樂記》云:‘弦謂鼓琴瑟也。’”◆2.猶賦詩。○[清]林則徐《杭嘉湖三郡觀風告示》:“由制義以及弦詩對策,仿闈試而略有變通,加經解而迨論史勒銘,備眾體而學兼今古。”
弦上箭,◆1.喻迅捷。○[唐][李益]《游子吟》:“君看白日馳,何異弦上箭。”○[宋][陸游]《北窗試筆》詩:“老來日月速,去若弦上箭。”◆2.謂一去不回。○[唐][李賀]《休洗紅》詩:“封侯早歸來,莫作弦上箭。”○[王琦]彙解:“弦上箭,謂其一去而不還也。”
弦琴,◆謂彈琴。○《後漢書‧鍾皓傳》:“[林慮]懿德,非禮不處。悅此詩書,弦琴樂古。”
弦木,◆指弓。○[北周][庾信]《周上柱國宿國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銘》:“況以弦木六鈞,函犀七屬,門多懸胄,箭必中鞍。”○[唐][楊宏真]《貫七札賦》:“是知弦木之用,貫革為先。”
弦鳴樂器,◆通过弦的振动而发声的一类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竖琴、吉他等。○《人民日报》2004.3.26:“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种类繁多,有人把它们分成弦鸣乐器、皮鸣乐器和气鸣乐器。”
弦節(弦节),◆琴瑟的節拍。○[晉][張華]《王公上壽酒食舉樂歌詩表》:“蓋以依詠弦節,本有因循,而識樂知音,足以制聲,度曲法用,率非凡近所能改。”
弦箭,◆弦上之箭。○《太平御覽》卷五九七引《魏書》:“[陳琳]作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讀[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病。’[太祖]平[鄴],謂[陳琳]曰:‘君昔為[本初]作檄書,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琳]謝曰:‘矢在弦上,不得不發。’”後因以“弦箭”為典,謂迫不得已,勢在必行。○[南朝][宋][鮑照]《尺蠖賦》:“苟見義而守勇,豈專取於弦箭。”
弦急,◆喻性情急躁。○《元史‧黃溍傳》:“然剛中少容,觸物或弦急霆震,若未易涯涘,一旋踵間,煦如陽春。”
弦管(\絃管),◆1.弦樂器和管樂器。泛指樂器。○[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此必為至樂,不可託之於瞽史,必須聖人理其弦管,爾乃雅音得全也。”○[唐][崔亙]《春怨》詩:“妾有今朝恨,君無舊日情。愁來理弦管,皆是斷腸聲。”○[朱自清]《中國歌謠‧歌謠的起源與發展》:“依樂府題以製辭,而其聲不被弦管者,若[子建]、[士衡]所作是也。”◆2.泛指歌吹彈唱。○[唐][李商隱]《思賢頓》詩:“內殿張弦管,中原絕鼓鼙。”○[宁調元]《燕京雜詩》之一:“弦管[燕京]三月天,風沙撲面若為憐。”
弦歌宰,◆《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朱熹集注:“時[子游]為[武城]宰,以禮樂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後以“弦歌宰”稱以禮樂施教化的縣令。○[唐][張說]《送王晙自羽林赴永昌令》詩:“多謝弦歌宰,稀聞桴鼓聲。”參見“弦歌”。
弦歌(\絃歌),◆1.依琴瑟而詠歌。○《周禮‧春官‧小師》:“小師掌教鼓鞀、柷、敔、塤、簫、管、弦、歌。”○[鄭玄]注:“弦,謂琴瑟也。歌,依詠詩也。”○《史記‧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宋][蘇軾]《和王勝雲》之二:“齋釀如澠漲綠波,公詩句句可弦歌。”○[元][李治]《敬齋古今黈》卷一:“古《詩》三百五篇,皆可聲之琴瑟。詠其辭,而以琴瑟和之,所謂弦歌也。古人讀詩皆然。”○[郭沫若]《洪波曲》第四章三:“差不多整天都有弦歌之聲在浩蕩地激揚着。我們的門禁并不森嚴,外來群眾是可以隨意出入的。”◆2.指禮樂教化。○《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史記‧儒林列傳》:“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唐][劉禹錫]《國學新修五經壁記》:“俾我學徒,弦歌以時。”○[明][李東陽]《九橋書屋為京學陳教授作》詩:“猶有弦歌遺業在,誤疑家塾是黌宮。”○[清][劉大櫆]《問政書院記》:“弦歌以和其心,誦讀以探其義。”◆3.《論語‧陽貨》記[孔子]學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為教民之具。後因以“弦歌”為出任邑令之典。○《晉書‧隱逸傳‧陶潛》:“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唐][秦韜玉]《送友人罷舉除南陵令》詩:“共言愁是酌離杯,況值弦歌枉大才。”
弦詞(弦词),◆[揚州]彈詞的舊稱。用[揚州]方言演唱,以三弦伴奏。○[清][乾隆]時已經流行。○[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季麻子》:“國朝[李斗]《揚州畫舫錄》云,評話盛于[江]南。如[柳敬亭]、[孔雲霄]、[韓圭湖]諸人,屢為[陳其年]、[余澹心]、[杜茶村]、[朱竹垞]所賞鑒,次之[季麻子]平詞,為[李宮保][衛]所賞。又云,[紫瘌痢]弦詞,[蔣心餘]為之作古樂府。”
弦吹(\絃吹),◆指弦樂器和管樂器。○《文選‧顏延之<拜陵廟作>詩》:“萬紀載弦吹,千歲託旒旌。”○[呂延濟]注:“弦吹,弦管也。”○[唐][李康成]《自君之出矣》詩:“自君之出矣,弦吹絕無聲。思君如百草,撩亂逐春生。”
下弦,◆農曆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太陽跟地球的聯線和地球跟月亮的聯線成直角時,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反“D”字形,這種月相稱下弦。○[南朝][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下弦內外,望達所屆。”○[唐][陸龜蒙]《別墅懷歸》詩:“題詩朝憶復暮憶,見月上弦還下弦。”○[郁達夫]《薄奠》中:“醒來的時候,已經是下弦月上升的時刻了。”
武城弦,◆《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朱熹]集注:“弦,琴瑟也。時[子游]為[武城]宰,以禮樂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後借指禮樂教化。○[唐][盧照鄰]《寄贈柳九隴》詩:“遙聞[彭澤]宰,高弄[武城]弦。”○[唐][高適]《遇盧明府有贈》詩:“誰能奏明主,一試[武城]弦。”
五弦琴,◆古樂器名。○《禮記‧樂記》:“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孔穎達]疏:“謂無文武二弦,惟宮商等五弦也。”○《宋史‧樂志十七》:“《五弦琴圖說》:‘琴為古樂,所用者皆宮、商、角、徵、羽正音,古以五弦散聲配之。’”[宋][王安石]《孤桐》詩:“明時思解慍,願斲五弦琴。”
五弦(\五絃),◆見“五絃”。
五十弦,◆傳說中善弦歌的女神[素女]所鼓之瑟為五十弦。○《史記‧封禪書》:“[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後常用以稱瑟。○[宋][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元][陳普]《鼓瑟》詩:“滿樓明月調雲和,五十弦中急雨過。”
危弦(\危絃),◆見“危絃”。
素弦(\素絃),◆亦作“素絃”。◆1.指素琴的弦。○[唐][劉禹錫]《許給事見示哭工部劉尚書詩因命同作》:“素弦哀已絕,青簡歎猶新。”◆2.指無裝飾之琴。○[明][謝讜]《四喜記‧佳期重會》:“水晶幽閣裏,象床間,欲把幽懷寄素絃。”參見“素琴”。
四弦曲,◆樂府《相和歌》的一部。○《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五‧四弦曲》[郭茂倩]題解引《古今樂錄》:“[張永]《元嘉技錄》有《四弦》一曲,《蜀國四弦》是也,居相和之末,三調之首,古有四曲,其《張女四弦》、《李延年四弦》、《嚴卯四弦》三曲,闕《蜀國四弦》。節家舊有六解,[宋]歌有五解,今亦闕。”○[南朝][梁簡文帝]、[唐][李賀]等有《蜀國弦》擬作,詠[蜀]中故事。
四弦,◆指琵琶。因有四弦,故稱。○[南朝][梁簡文帝]《生別離》詩:“別離四弦聲,相思雙笛引。”○[宋][姜夔]《浣溪沙》詞:“恨入四弦人欲老,夢尋千驛意難通。”◆补义条目■四周;四边。弦,物之边沿。○《朱子语类》卷一:“譬如拭桌子,祇拭中心,亦不可;但拭四弦,亦不可。”
絲竹管弦(丝竹管弦),◆弦樂器和管樂器。亦泛指音樂。管,亦作“筦”。○《漢書‧張禹傳》:“[禹]性習知音聲,內奢淫,身居大第,後堂理絲竹筦弦。”○[顏師古]注:“筦亦管字。”○[晉][王羲之]《蘭亭集序》:“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絲弦(丝弦),◆亦作“絲絃”。◆弦樂器上用以發音的絲線。亦借指弦樂器。○《紅樓夢》第九三回:“閒時便學些絲絃,唱個曲兒。”○[峻青]《秋色賦‧翡翠谷》:“在同樣亮着日光燈的一間大屋子裏,絲弦悠揚,歌聲飄蕩,那兒是業餘文工團在排戲。”
試弦歌(试弦歌),◆謂任縣令。寓用禮樂治民、有政績之意。語本《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宋][洪邁]《容齋隨筆‧李太白》:“予按[李陽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陽冰]試弦歌於[當塗],公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為序。’”
矢在弦上,不得不發(矢在弦上,不得不发),◆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做或有話非說不可的時刻。○《太平御覽》卷五九七引[晉][王沈]《魏書》:“[陳琳]作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讀[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病。’[太祖]平[鄴],謂[陳琳]曰:‘君昔為[本初]作檄書,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琳]謝曰:‘矢在弦上,不得不發。’[太祖]愛其才,不咎。”
石弦,◆簫的別名。○[唐][馮贄]《南部煙花記‧樂器名》:“簫,一名石弦。”
十四弦(\十四絃),◆見“十四絃”。
十三弦,◆[唐][宋]時教坊用的箏均為十三根弦,因代指箏。○[宋][張先]《菩薩蠻‧詠箏》詞:“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江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宋][張孝祥]《菩薩蠻‧贈箏妓》詞:“琢成紅玉纖纖指,十三弦上調《新水》。”
神弦曲,◆即神弦歌。
神弦歌,◆樂府《清商曲》的一部。○[南朝]時祭祀民間雜神所用的樂曲。○《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四‧神弦歌》:“《古今樂錄》曰:‘《神弦歌》十一曲:一曰《宿阿》,二曰《道君》,三曰《聖郎》,四曰《嬌女》,五曰《白石郎》,六曰《青溪小姑》,七曰《湖就姑》,八曰《姑恩》,九曰《採菱童》,十曰《明下童》,十一曰《同生》。’”
神弦,◆猶心弦。指精神。○[魯迅]《墳‧摩羅詩力說》:“夫如是,故凡一字一辭無不即其人呼吸精神之形現,中於人心,神弦立應,其力之曼衍於[歐]土,例不能別求之[英]詩人中。”
上弦,◆I農曆每月初七或初八,太陽跟地球的聯線和地球跟月亮的聯線成直角時,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呈“D”字形,稱“上弦”。○[北周][王褒]《詠月贈人》詩:“上弦如半璧,初魄似蛾眉。”○《詩‧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唐][孔穎達]疏:“八日九日,大率月體正半,昏而中,似弓之張而弦直,謂上弦也。”○[茹志鵑]《高高的白楊樹》:“天沒黑凈,上弦月便已挂在東山頂上。”◆2.指上眼皮。《本草綱目‧草七‧覆盆子》﹝附方﹞引[宋][洪邁]《夷堅志》云:“﹝[老嫗]﹞以皂紗蒙眼,滴汁漬下弦。轉盼間蟲從紗上出,數日下弦干。復如法滴上弦,又得蟲數十而愈。”按,上弦,今本《夷堅志‧賣藥媼治眼蟲》作“上緣”。◆II謂箭扣弓弦。○[明][梁辰魚]《浣紗記‧別施》:“群臣奮未敢前,待先行便上弦,你風花隊裏去收飛箭。”◆2.給鐘表等上發條,舊稱上弦。[清][沈初]《西清筆記‧職志》:“西間鐘一座,高大如之,躡梯而上,啟鑰上弦,一月後再啟之,積數十年無少差。聲遠[乾清門]外。○[文襄]每聞午正鐘,必呼同直曰:表可上弦矣。”○[清][俞樾]《茶香室三鈔》卷二七:“又開鐘開表,謂之上弦。”
商弦(\商絃),◆亦作“商絃”。◆彈奏商調的絲弦。即七弦琴的第二弦。○《初學記》卷十六引《三禮圖》曰:“琴第一絃為宮,次絃為商,次為角,次為羽,次為徵,次為少宮,次為少商。”○《淮南子‧覽冥訓》:“故東風至而酒湛溢,蠶咡絲而商弦絕,或感之也。”○[高誘]注:“新絲出,故絲脆,商於五音最細而急,故絕也。”○[唐][元稹]《桐花》詩:“商絃廉以臣,臣作旱天霖。”○[明][楊珽]《龍膏記‧邂逅》:“蕩金飆秋色可憐,促商絃秋聲堪怨,看寒影墮高簷。”
三弦(\三絃),◆弦樂器。木筒兩端蒙蛇皮,上置長柄,有弦三根,故名。○[清][陳維崧]《菩薩蠻‧燕市贈相者》詞:“酒盡撥三弦,狂歌《菩薩蠻》。”○[巴金]《新生‧五月廿四日》:“在一條僻靜的街上,我看見一個盲目的中年婦人,左手搭在拉三弦的樂師底肩頭,右手敲着檀板,在那裏一步一唱地閑走。”
如箭在弦,◆比喻勢在必行。○[梁啟超]《匈加利愛國者噶蘇士傳》六:“革命之機,如箭在弦矣。”○[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五章:“既然[補之]與[漢舉]二將軍已率兩萬人馬進駐[葉縣]與[裕州]之間,大軍繼續東進,如箭在弦。”參見“箭在弦上”。
琴弦(\琴絃),◆亦作“琴絃”。◆琴上賴以發聲的弦線。○[北周][庾信]《詠畫屏風》:“歌聲上扇月,舞影入琴弦。”○[唐][孟郊]《靜女吟》:“此志誰與諒,琴絃幽韻重。”○[巴金]《秋》六:“那溫柔的,比任何琴弦所能發出的還更溫柔的聲音至今還在他的耳邊飄蕩。”◆补证条目■亦作“琴絃”。琴上赖以发声的弦线。○汉王充《论衡·变动》:“天且雨,螻蟻徙,丘蚓出,琴絃緩,固疾發。”
橋箭累弦(桥箭累弦),◆矯正箭矢,繫上弓弦。指作戰的准備工作。橋,通“矯”。○《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今天下鍛甲砥劍,橋箭累弦,轉輸運糧,未見休時,此天下之所共憂也。”○《漢書‧徐樂傳》作“矯箭控弦”。
七弦琴(\七絃琴),◆亦作“七絃琴”。◆古琴的一種。有七根弦。○《宋史‧樂志四》:“絲部有五:曰一弦琴,曰三弦琴,曰五弦琴,曰七弦琴,曰九弦琴。”○《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先是宮、商、角、徵、羽五絃,後加二絃,稱為文武七絃琴。”○[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近[養心齋]的墻角處,懸一張素錦套着的七弦琴。”
七弦(\七絃),◆亦作“七絃”。◆古琴的七根弦。亦借指七弦琴。○[漢][應劭]《風俗通‧聲音‧琴》:“今琴長四尺五寸,法四時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三國][魏][嵇康]《酒會》詩之一:“但當體七絃,寄心在知己。”○[晉][陶潛]《自祭文》:“欣以素牘,和以七弦。”○[清][金農]《游晉祠》詩:“更領涼堂趣,風中揮七絃。”
七條弦(七条弦),◆即七弦。○[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初移軫,啼烏怨鶴,飛七條弦。”
品弦法,◆指弦樂曲調的彈奏技法。○[宋][姜夔]《<醉吟商小品>詞序》:“﹝余﹞遇琵琶工,解作《醉吟商湖渭州》,因求得品弦法,譯成此譜,實雙聲耳。”
佩弦,◆佩帶弓弦。弓弦常緊繃,故性緩者佩以自警。○《韓非子‧觀行》:“[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唐][白居易]《何士乂可河南縣令制》:“然能佩弦以自尊,帶星以自勤。”
暮管朝弦,◆整天都在演奏音乐。形容逸乐无度。○明沈璟《博笑记》第十六出:“此生幸在繁華地,吾家又喜郡城西。暮管朝弦鎮追隨,珠歌翠舞偏妍麗。”
母弦,◆弦樂器上的粗弦。與“子弦”對稱。○[宋][姜夔]《徵招》詞小序:“琴家無媒調,商調之類皆徵也,亦皆具母弦而不用。”
鳴弦(鸣弦),◆亦作“鳴絃”。◆1.《論語‧陽貨》:“子在[武城],聞弦歌之聲。”原謂[子游]以禮樂為教,故邑人皆弦歌。後以“鳴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樂。○《後漢書‧循吏傳贊》:“一夫得情,千室鳴弦。”○[李賢]注:“一夫謂守長也。千室謂黎庶。言上得化下之情,則其下鳴弦而安樂也。”○[宋][曾鞏]《送韓玉汝使兩浙》詩:“使傳東馳下九天,此邦曾屈試鳴弦。”◆2.撥動琴弦,使之作響。○[三國][魏][曹丕]《燕歌行》之一:“援琴鳴弦發清音,短歌微吟不能長。”◆3.指琴瑟琵琶等弦樂器。○[晉][陶潛]《閑情賦》:“仰睇天路,俯促鳴絃。”○[南朝][梁簡文帝]《戲贈麗人》詩:“但歌聊一曲,鳴弦未息張。”○[唐][楊炯]《和鄭校仇內省眺矚思鄉懷友》:“穨風暌酌羽,流水曠鳴絃。”○[清][褚人穫]《堅瓠秘集‧李近樓琵琶》:“《耳譚》載京師瞽者[李近樓],籍錦衣千戶,善琵琶,能左右手。彈新聲古曲,無不絕妙,平生羈愁哀怨,及人己胸中事,皆於鳴弦鐵撥發之,令人髮上指,淚交下。”◆4.指弓弦。○[唐][李白]《秋獵孟諸夜歸》詩:“駿發跨名駒,雕弓控鳴弦。”
蠻弦(蛮弦),◆亦作“蠻絃”。◆指南方少數民族的弦樂器。○[唐][溫庭筠]《春江花月夜》詩:“蠻弦代雁曲如雨,一醉昏昏天下迷。”○[清][陳維崧]《瀟湘神‧盱眙舟中作》詞:“[淮水]流,[淮水]流,蠻絃銅鼓不勝愁。”
綠弦(绿弦),◆1.指弓弦。○[唐][李白]《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詩之二:“彎弓綠弦開,滿月不憚堅。”◆2.指綠沈弓。○[唐][戎昱]《觀衛尚書九日對中使射破的》詩:“腕迴金鏃滿,的破綠弦低。”
鸞弦(鸾弦),◆琴弦的美稱。因琴聲如鸞鳴,故稱。○[南朝][陳][陸瑜]《獨酌謠》:“忽逢鳳樓下,非待鸞弦招。”○[唐][周繇]《夢舞鍾馗賦》:“不待乎調鳳管,揆鸞弦,曳藍衫而颯纚,揮竹簡以蹁躚。”
六弦琴,◆樂器名。有六根弦,用指撥彈。十九世紀初流行於[歐洲],後傳入我國。曾譯作“六弦琵琶”。亦稱“吉他-吉他”(guitar)。
裏弦(里弦),◆胡琴上靠裡的比較粗的那根弦。
離弦(离弦),◆1.離別時所奏樂曲。○[唐][錢起]《送宋徵君讓官還山》詩:“紫霞開別酒,黃鶴舞離弦。”○[唐][盧綸]《送趙真長歸夏縣舊山依陽徵君讀書》詩:“臨杯忽泫然,非是惡離弦。”◆2.箭離弓弦。比喻迅速。如:發令槍一響,健兒們如離弦之箭,疾馳而去。
老弦,◆京胡、二胡等弦樂器上用的粗弦。
口弦,◆我國少數民族的一種簡易樂器。○《阿詩瑪》詩之一:“破竹成四塊,劃竹成八片,多好的竹子呀,拿來做口弦。”注:“口弦是一種長兩寸寬五分,中間雕出一小齒的竹片,兩端拴有棉線,利用中間小齒的彈動及口形變化,可以彈出不同的聲音。由於它所發出的聲音與撒尼語言比較接近,[撒尼]姑娘便把它作為談情說愛的工具,用它代替語言傳達感情。”○[雲南]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娥並與桑洛》:“手指像竹筍,聲音像口弦,她會說會講,她的名字叫[娥並]。”
空弦,◆1.未上箭的弓弦。傳說[戰國]時候,[更羸]曾虛拉弓弦,使原已受傷的大雁聞聲驚飛,創疤掙裂,墜落下來。見《戰國策‧楚策四》。後因以“空弦”稱贊箭法高明。○[宋][蘇軾]《次韻王雄州送侍其涇州》:“聞道名城得真將,故應驚羽落空弦。”○[宋][陸游]《雜興》詩之三:“空弦可落雁,此事蓋自昔。”◆2.喻被禍害嚇壞了的人。○[宋][陸游]《書齋壁》詩:“自笑為農行沒世,尚如驚雁落空弦。”
君弦,◆大弦。○《红楼梦》第八七回:“君弦太高了,與無射律只怕不配呢?”
絕弦(绝弦),◆1.斷絕琴弦。○《呂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此事種子書均有記載,文字略有不同。後遂以“絕弦”喻失去知音。○[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昔[伯牙]絕絃於[鍾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唐][沈佺期]《傷王學士》詩:“感遊值商日,絕弦留此詞。”○[宋][司馬光]《送王待制知陝府》詩:“絕絃悲宿草,撫首念諸孤。”◆2.指離弦之箭。比喻速度極快。○《後漢書‧西羌傳‧東號子麻奴》:“今虜皆馬騎,日行數百,來如風雨,去如絕弦,以步追之,埶不相及。”
驚弦之鳥(惊弦之鸟),◆見“驚弓之鳥”。
驚弦雁(惊弦雁),◆猶言驚弓之鳥。○[唐][白居易]《送客南遷》詩:“客似驚弦雁,舟如委浪萍。”
驚弦(惊弦),◆曾受箭傷,遂聞弓弦聲而驚惶。○[北周][庾信]《周大將軍襄城公鄭偉墓志銘》:“麋興鹿箭,雁落驚弦。”○[清][黃遵憲]《雁》詩:“汝亦驚弦者,來歸過我廬。”參見“驚弓之鳥”。
箭在弦上,◆語出《太平御覽》卷五九七引[北齊][魏收]《魏書》:“[陳琳]作檄,草成。呈[太祖]([曹操])。○[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讀[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病。’[太祖]平[鄴],謂[陳琳]曰:‘君昔為[本初]([袁紹])作檄書,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琳]謝曰:‘矢在弦上,不得不發。’[太祖]愛其才,不咎。”○《三國演義》第三二回作“箭在弦上”。後用來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做或話不得不說的時刻。○[柔石]《二月》二四:“﹝[陶慕侃]:﹞‘……老兄,求你不要去。’[蕭澗秋]冷冷地說一句:‘箭在弦上。’”[鄒韜奮]《患難餘生記》第二章:“中央和西南似乎箭在弦上的內戰危機得以消除了。國共內戰亦得以結束了,全國團結御侮的局面由是建立了起來。”◆补证条目■○语出《太平御览》卷五九七引北齐魏收《魏书》:“陳琳作檄,草成。呈太祖(曹操)。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卧讀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病。’太祖平鄴,謂陳琳曰:‘君昔爲本初(袁紹)作檄書,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琳謝曰:‘矢在弦上,不得不發。’太祖愛其才,不咎。”■后用来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做或话不得不说的时刻。○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一:“余之紀此,將使十鑚千拜之流,稍自顧其名節;而才士之筆端剽悍者,亦當稍留地步,勿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也。”
箭弦,◆箭出弦。比喻一別難再逢。○[唐][李白]《代美人愁鏡》詩之二:“槁砧一別若箭弦,去有日,來無年。狂風吹卻妾心斷,玉箸并墮菱花前。”
紅弦(红弦),◆樂器上的紅色絲弦。○[唐][李賀]《洛姝真珠》詩:“蘭風桂露灑幽翠,紅弦裊雲咽深思。”○[王琦]彙解:“[張祜]《箏詩》:‘夜風生碧柱,春水咽紅弦。’則紅弦乃箏之弦也,以紅為色,彼時風尚若此。”○[唐][杜牧]《羊欄浦夜陪宴會》詩:“紅弦高緊聲聲急,珠唱鋪圓裊裊長。”
豪管哀弦,◆指管弦樂。○[秦牧]《藝海拾貝‧變形》:“在紅氍毹上,在豪管哀弦之中,要演出的是許多熱耳酸心、悲歡離合的故事。”參見“豪竹哀絲”。
管弦樂(管弦乐),◆用管樂器、弦樂器和打擊樂器同時演奏的音樂。○[魏巍]《東方》第四部第二四章:“這場舞蹈沒有對話,整場都是由輕快的管弦樂伴奏着。”
管弦(\管絃),◆亦作“管絃”。亦作“筦弦”。亦作“筦絃”。◆1.管樂器與弦樂器。亦泛指樂器。○《淮南子‧原道訓》:“夫建鍾鼓,列管弦。”○《漢書‧禮樂志》:“為其俎豆筦弦之間小不備,因是絕而不為,是去小不備而就大不備,或莫甚焉。”○[晉][張華]《情詩》之一:“終晨撫管弦,日夕不成音。”○[明][王錂]《春蕪記‧感嘆》:“三千珠履盈階陛,十二金釵列管絃。”○[清][孫枝蔚]《村居雜感》詩之五:“長物吾家少,樽罍伴管絃。”◆2.指管弦樂。○《漢書‧禮樂志》:“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鐘石筦弦。”○[唐][崔湜]《奉和春日幸望春宮》:“庭際花飛錦繡合,枝間鳥囀管弦同。”○[元][陳孚]《真定懷古》詩:“千里桑麻綠蔭城,萬家燈火筦絃清。”○[宋][歐陽修]《采桑子》詞:“返照波間,水闊風高颺管絃。”○[郭小川]《廈門風姿》詩之四:“聽,[南海]的濤聲如號角,[鷺江]的潮音如管弦。”
鉤弦(钩弦),◆1.射箭挽弦時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的象骨套子。○《管子‧問》:“鉤弦之造,戈戟之緊,其厲何若?”[尹知章]注:“鉤弦,所以挽弦。”○《詩‧小雅‧車攻》“決拾既佽”[毛]傳:“決,鉤弦也。”○[朱熹]集傳:“決,以象骨為之,著於右手大指,所以鉤弦開體。”◆2.見“鈞弦”。
弓弦(\弓絃),◆亦作“弓絃”。◆弓上的弦。○《管子‧形勢》:“射者,弓弦發矢也。”○[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麻林山]一名[多山],[句踐]欲伐[吳],種麻以為弓絃。”○《梁書‧曹景宗傳》:“我昔在鄉里,騎快馬如龍,與年少輩數十騎,拓弓弦作霹靂聲,箭如餓鴟叫。”○[清][龔自珍]《水調歌頭‧寄徐二義尊大梁》詞:“結客五陵英少,脫手黃金一笑,霹靂應弓弦。”徐遲《狂歡之夜》:“當他看到周遭的恐怖時,他的心像弓弦一般的震蕩了。”
歌弦,◆歌唱演奏。○《史記‧佞幸列傳》:“[延年]善歌,為變新聲,而上方興天地祠,欲造樂詩歌弦之。”
改弦更張(改弦更张),◆調換樂器上的弦線,並重新調音。張,將弦繃緊。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方法。語出《漢書‧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魏書‧高崇傳》:“且琴瑟不韻,知音改弦更張;騑驂未調,善御執轡成組。”○[金][元好問]《楊奐碑》:“[正大]初,朝廷一新敝政,求所以改弦更張者。”○[老舍]《四世同堂》五一:“他們應當改弦更張,去掉幾個老漢奸,而起用幾個新漢奸。”亦省作“改張”。○[晉][葛洪]《抱樸子‧百里》:“夫百尋之室,焚於分寸之飆;千丈之陂,隤於一蟻之穴,何可不深防乎?何可不改張乎?”[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聲律》:“今操琴不調,必知改張,摘文乖張,而不識所調。”○《隋書‧律曆志中》:“[宋][大明]中,臣先人考古法,以為正曆,垂之于後,事皆符驗,不可改張。”徐特立《致張敬堯的公開信》:“使仍昧於宵小,不事改張,則[特立]惟有訴之中外輿論,以待法律有效時之判斷也。”
改弦(\改絃),◆亦作“改絃”。◆更換樂器的弦線。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方法。○[晉][葛洪]《抱樸子‧吳失》:“[吳]之杪季,殊代同疾,知前失之於彼,不能改弦於此,鑒亂亡之未遠,而躡傾車之前軌。”○[晉][葛洪]《抱樸子‧君道》:“或逢天之怒,則思桑林之引咎,不吝改絃於宜易之調,不恥反迷於朝過之塗。”○[宋][黃庭堅]《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韻謹同韻賦之》:“改弦張敝法,病十九已瘳。”○[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七:“若理解不明,貞淫未辨,妄竊古人成語,以為己有;膠柱者寶其唾餘,改弦者失其宗旨,古人亦安恃此知己也?”[魯迅]《書信集‧致黎烈文》:“放言已久,不易改弦,非不為也,不能也。”參見“改弦更張”。
負弦(负弦),◆謂不正之弦。
撫弦(抚弦),◆見“撫絃”。
風弦(风弦),◆見“風絃”。
繁弦急管(\繁絃急管),◆見“繁絃急管”。
繁弦(\繁絃),◆見“繁絃”。
二十五弦(\二十五絃),◆見“二十五絃”。
斷弦(断弦),◆亦作“斷絃”。◆1.斷絕的弓弦;斷絕的琴弦。○[晉][王嘉]《拾遺記‧吳》:“神膠出[鬱夷國],接弓弩之斷弦,百斷百續也。”○[南朝][陳]徐陵《諫仁山深法師罷道書》:“乃知斷弦可續,情去難留。”◆2.指斷絕的弦音。猶言餘響。○[北周][庾信]《怨歌行》:“為君能歌此曲,不覺心隨斷絃。”◆3.絕弦。斷絕琴弦。典出《呂氏春秋‧本味》:[伯牙]善彈琴,[鍾子期]聽之,即能知其意,“[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絃,終身不復鼓琴”。○[宋][蘇軾]《書文與可墨竹》詩:“空遺運斤質,卻吊斷絃人。”◆4.古以琴瑟調和喻夫婦和諧,故謂喪妻為斷弦。○[唐]徐彥伯《閨怨》詩:“煖手縫輕素,嚬蛾續斷弦。”○[宋][鄭剛中]《答潼州宇文龍圖》:“自聞抱琴瑟斷絃之悲,日欲修慰。”○[明][葉憲祖]《鸞鎞記‧秉操》:“我有個兄弟新來斷絃,不如把來嫁與我兄弟。”○《官場現形記》第三八回:“他是上年八月斷弦,目下尚虛中饋。”◆5.謂失妻。○[唐][白居易]《得甲去妻後妻犯罪請用子蔭贖罪甲怒不許判》:“[王吉]去妻,斷絃未續;[孔氏]出母,疏綱將加。”
獨弦琴(独弦琴),◆一種彈撥的一弦琴。以劈成一半的竹筒或木質音箱為琴身,用金屬弦一根,一端繫於琴尾,一端扎在琴頭的竹柄上,用竹片撥奏。○《新唐書‧禮樂志十一》:“《清商伎》者,[隋]清樂也,有編鐘、編磬、獨弦琴。”○[宋][邵博]《聞見後錄》卷十八:“﹝[韓熙載]﹞貧乏無以給……負獨弦琴,隨房歌鼓以丐食。”
動人心弦(动人心弦),◆形容使人十分激動。徐遲《長江大橋的美是社會主義的美》:“許多動人心弦的建築物呢?還只在藍圖上。”○[魏巍]《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些動人心弦的贈禮,使得另一些戰士們難熬了。”
定弦(\定絃),◆見“定絃”。
調弦理萬民(调弦理万民),◆謂以禮樂治民。典出《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何晏]集解:“道謂禮樂也。”○[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三摺:“你可甚端冕臨三輔,調弦理萬民。”
彈弦(弹弦),◆彈奏弦樂器。○《漢書‧地理志下》:“女子彈弦跕蹝,游媚富貴,遍諸侯之後宮。”○[晉][左思]《蜀都賦》:“[巴]姬彈弦,[漢]女擊節。”
單弦牌子曲(单弦牌子曲),◆見“單弦”。
單弦(单弦),◆曲藝的一種。亦稱“單弦牌子曲-單弦牌子曲”、“牌子曲”。早期為一人自彈自唱,樂器主要是三弦:也有兩人以上分別彈三弦、打八角鼓的。現多為演唱者打八角鼓,另有三弦等樂器伴奏。流行於[北京]、[天津]和[東北]等地。○[老舍]《四世同堂》二四:“上自王侯,下至旗兵,他們都會唱二簧、單弦、大鼓與時調。”
大弦子戲(大弦子戏),◆亦稱“大弦戲”。◆戲曲劇種。流行於[山東]西南部和[河南][滑縣]一帶。淵源於[元][明]以來中原地區的俗曲小令,部分劇目、曲調同柳子戲近似,但風格較粗獷,當地民間有“粗弦子,細柳子”的說法。也保存了一些高腔、青陽、羅羅等古老腔調。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笙笛為輔。
大弦戲(大弦戏),◆見“大弦子戲”。
大弦(\大絃),◆見“大絃”。
楚弦(\楚絃),◆亦作“楚絃”。◆[楚]地所製的弦樂器。亦指其聲。○[唐][皎然]《送李季良北歸》詩:“風吹殘柳絲,孤客欲歸時,掩抑[楚]弦絕,離披[湘]葉衰。”○[清][吳巽]《聞雁》詩:“一字橫排箏柱來,聲聲似撥[楚]絃哀。”
承弦,◆弓弦的副弦。○《流沙墜簡‧器物》:“[大黃]承弦一。”
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於歌舞,逸樂無度。○[唐][杜牧]《阿房宮賦》:“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亦作“朝歌暮弦”。○[宋][周密]《武林舊事‧歌館》:“外此諸處茶肆,清樂茶坊、八仙茶坊……各有等差,莫不靚妝迎門,爭妍賣笑,朝歌暮弦,搖蕩心目。”
朝歌暮弦,◆見“朝歌夜弦”。
冰弦(\冰絃),◆見“冰絃”。
別弦(别弦),◆夫婦離別的歌曲。○[唐][元稹]《酬樂天江樓夜吟稹詩因成三十韻》:“[阮籍]驚長嘯,[商陵]怨別弦。”
哀弦(\哀絃),◆亦作“哀絃”。◆1.悲涼的弦樂聲。○[三國][魏][曹丕]《善哉行》:“哀弦微妙,清氣含芳。”○[唐][杜甫]《題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詩:“哀絃繞白雪,未與俗人操。”○[宋][張先]《惜雙雙‧溪橋寄意》詞:“斷夢歸雲經日去,無計使哀絃寄語。”○[鄭振鐸]《屈原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有良心的作家們﹞不由得不同情[屈原]……而發出同樣的哀弦促節的歌聲來。”◆2.喻指可憐的妻子。○[林紓]《祭高梧州文》:“君出逾年,我搆家難,大喪甫除,哀絃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