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七岁的小孙子开始做作业了。小学一年级的语文竟如此高妙,令我这七十岁的老奶奶也叹为观止。比如填空“ ”的(de)。
“安安静静的”我随口便来。
“不行!”小家伙瞪圆了眼睛:“多了一个字。老师说只能填三个字,而且必须是ABB型!”
“哦,那就‘安静静’吧。哎,好像又……这……”我倒一时语塞了。
“很难吗?”小家伙疑惑地盯着我。他转动着笔杆,忽然两眼一亮:“奶奶,‘笑嘻嘻’的”。
“哦,太好了!”我立马夸奖。小家伙便笑嘻嘻地填上了,我也笑嘻嘻地解脱了。
只是,倒觉得不大对劲:怎么会呢?小学一年级的作业啊,我这七旬老太怎会被难住了?呵呵,想来是一时短路吧。这不,立时冒出一大群:哗啦啦、绿油油、亮晶晶……呵呵,应有尽有。
且慢,小家伙还有话说:
“奶奶,后面接的必须是土字旁的‘地’(de),不能是‘的’(de)或者‘得’(de)哟。”他一边念着de、de、de,一边一笔一划地写出“的、地、得”三个字。
哦,看来是要求后面必须接动词了。那么“绿油油、亮晶晶”显然不行;不过“笑嘻嘻”倒正好:比如“笑嘻嘻地说”“笑嘻嘻地跑开了”。
说到“的地得”,不由想起当年在重庆上高中时,语文老师的一次讲座:汉语之所以魅力无穷,与“的地得”的正确运用息息相关。有的作文本来很精彩,但由于多处将这三个字用错,就像白米饭里搀杂了老鼠屎,很是遗憾。
作为结构助词,“的地得”在句子中既不容混淆,也不可互换。“的”后面跟的都是名词,如“我的橡皮、绿油油的麦苗”;“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如“仔细地看、雨哗啦啦地下”;“得”前面跟的多数是动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词,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扫得真干净,干得真漂亮”。这已成为我写文章的圭臬。可现在,这小毛孩,才小学一年级,居然,居然也煞有介事地“的、地、得”起来!
况且,“这三个字怎能都读‘de’呢 ?”我立即纠正他:
“‘的’读dǐ_——阴平,‘地’读dì ——仄声,‘得’读dé——阳平。”
可这小不点却根本不管什么阴阳平仄,居然果断地说:“奶奶,我给您查字典吧。”
哦,都会查字典了?!
“好啊,你查吧。”我玩笑地指着书桌上厚厚的《现代汉语词典》,有意难难他。不想小家伙立马跑过去,双手抱起大字典,放在沙发上;然后习惯地随意往地板上一跪,便俯身掀开书,小手指头灵活地翻动起来。
“呵呵,你会查吗?”我被他逗乐了。
“我是查拼音,有时候查偏旁。”他蛮自信地回答。
哦,可不是嘛,小家伙的拼音用得可溜了:那些带拼音的绘本都能逐字通读;作业中用汉字夹拼音造句更令我眼目一新。
“奶奶您看,第262页:
‘·de
地 ·de 助词……。
另见 272页dì。
的1 ·de ⑴助词……。
的2·de ……。
另见268页 dí;277页dì。
……
得 ·de 助词……。
另见260页dé,263页děi。’
您看,它们都读。de !而且都是多音字!”
小家伙兴致勃勃地继续查那些“另见”。我却,唉,怎么说呢?是相见恨晚?还是是恍然大悟?
不过,汉语拼音倒的确是我的软肋。记得还被小家伙将过军;“奶奶,池水的‘池’与磁铁的‘磁’读音不是一样的。一个是翘舌‘池’——chí,一个是平舌‘磁’——cí 。”呵呵,这小小七龄童,别看一直在成都长大,其普通话之标椎,之悦耳,委实令我汗颜。我,可是祖籍山东且在那儿下过乡、进过厂,虽说生在重庆,可也算半个山东人呀。
莫非是——“师高弟子强”?
我不由对那位素未谋面的一年级——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肃然起敬!
“查字典都是老师教的吗?你们语文老师可真不简单!”我竖起拇指连连称赞。
“是的。她还在那个最漂亮的大教室上过课。那是智慧教室。墙上有彩色的格子。全都是用投影的。”小家伙用手比划着,“后面还坐着全校的老师,还有一个校长。”
哦,这显然是上公开课了。
“老师也抽你发言吗?”我问。
“是的。我是像这样举手的。”
他左手托着右手胳膊肘,做了个标准的举手动作。
啊,好可爱的孩子!我被深深感动了!不由想起他一字不漏地、抑扬顿挫地背诵苏轼的《赤壁赋》时的乖巧模样。真个是名师出高徒了。
也分不清是我陪他还是他陪我了,反正接下来俺祖孙俩便头碰头地、津津有味地翻查起“的地得”的那些个多音字——“另见”来。
呵呵,刮目再识“的地得”,不辞长作老顽童——和聪明乖巧还缺着牙(两颗新长出来的门牙间还有一条缝隙)的七岁小孙孙排排坐,我,可真是老若顽童啦。
不过,在这旷古未有的电子时代,七岁的小不点倒常常反为我——七十岁的老奶奶,之师。比如热水器的调温啦,电子表的调时、调日期啦……就连手机“自拍”——我还在犹豫不决,他已自告奋勇:“奶奶,我来”。
然而,话又说回来了,时代造英才么:比如当年“全民大炼钢铁”——身为小学生的我们,也能把沉甸甸的白泡石(一块足有一二十斤吧)从高高的歌乐山上搬回十数里外的学校,供老师们建造“鸡窝炉”,土法炼钢;比如当年“知青下乡”——我等中学生,从初一到高三,全都弃学务农,斗地战天。就拿玩儿来说吧:虽然当年没有电脑、手机、机器人、电子琴……小伙伴们却脑洞大开、就地取材:自制的陀螺、铁环、布娃娃、鸡毛毽……精彩纷呈,举不胜举;玩得更是随心所欲,尽情尽兴。这,又远非今日的学童能比了。
呵呵,扯远了。写本文的初衷是想邀约老友们也来做填空游戏:“ ”地(de)。填三个字、ABB型。注意:后面只能接土字旁的“地”(de)!(别忘了“地”字后面跟的只能是表示动作的词:比如“笑嘻嘻”地说。而“亮堂堂、绿油油”等显然不行。)
敬请诸位大开脑洞,踊跃接龙:
笑嘻嘻
哗啦啦
……
呵呵,返老还童么,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