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起孙武这个名讳,相信大家应该有些陌生。但若提及他的著作《孙子兵法》,我想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时至今日,《孙子兵法》被翻译成20多个国家的文字,在全世界都有着极高声望。
此外,《孙子兵法》更是被众多军校作为教材使用,连外国人都如此推崇的《孙子兵法》,应该是有其不凡之处。
据说东汉末年,魏国创始人曹操,平日里将《孙子兵法》置于身边,闲暇之时,便以《孙子兵法》为带兵纲要,与文武大臣反复商议。
甚至曹操对《孙子兵法》加以注释,更在这本书中增添了自己带兵时一些细节的体会。
同时,《孙子兵法》还教大家如何为人处事,一些商界精英平日里也会深读《孙子兵法》,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可是,能写出《孙子兵法》的孙武,再怎么样也是一位无往不利的大将军,不然的话,他的著作为何能被无数人奉为经典?
如若孙武只是像赵括那样,只会纸上谈兵,那后人也不可能将孙武尊称为"兵圣"。
翻开史书不难发现,其实孙武一生之中,似乎只打赢了一场战役。那一生只赢一场仗的孙武,他到底是凭何写出《孙子兵法》这部经典大作呢?
据史*载,孙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45年,先祖乃陈国国君田子满。
春秋中期,陈国被灭,孙武的先祖逃往齐国。
公元前521年,孙武的祖父田凭立下功劳,被齐景公赐姓为"孙"氏。
直至公元前545年,孙武诞生后,自幼受到了良好教育。
加上齐国稷下学院文风蔚然,让孙武青年时期便饱读诗书,兼济诸子百家学识之所长。
大约是公元前515年,刚过而立的孙武,经好友伍子胥的介绍前往吴国,投奔阖闾。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於是许之,出宫中美一女,得百八十人。
伍子胥曾"七荐孙子",面见吴王阖闾时,孙武所著十三篇兵书献上,阖闾看完后非常满意。
不过,孙武毕竟乃外人,阖闾对他还是很是不放心。
于是阖闾为了试探孙武到底是否有领兵之才,便让孙武留在吴国,训练后宫180位妃子。
阖闾定下标准,在规定时间内,这180位妃子要熟悉最基本的战争知识,还要组成兵阵,供阖闾检查。
孙武不负所托,将这些妃子训练成了正规军,因此孙武顺利完成考核,也让吴王阖闾对其大加赞赏。
公元前509年,吴王阖闾命孙武,攻伐楚国舒城。此战,孙武几乎是兵不血刃地率军攻下舒城,*掉两位楚国将领。
自此之后,孙武同伍子胥一样,成为吴王阖闾心腹。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於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公元前508年至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孙武与吴王阖闾一起率军攻打楚国。
经过数次大战,吴国军队直接攻入楚国都城郢都,最终还是秦楚两国联合才击退吴国。
公元前494年,孙武与伍子胥再次联手,击退吴国老对手越国的进攻。
从此之后,史书里几乎没有任何孙武下落记载。
按照不少历史专家推测,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自*之后,孙武隐居乡野,不问世事。
公元前480年前后,孙武因病去世,享年65岁。
从孙武生平履历来看,其实这位"兵圣"或许没有太多的战争经验。
有史可考的,便是他打赢了舒城之战,*掉两位楚国守将,此外,皆是他与伍子胥合力*敌的记载,并不算作个人战绩。
那么,为何战争经验如此匮乏的孙武,会写出《孙子兵法》这部兵书经略?
首先大家要清楚,《孙子兵法》有十三篇,共7000余字。
这十三篇中又分为,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能写出《孙子兵法》的孙武,必定掌握大量军事理论。可是孙武其战绩并不突出,他又是如何懂得这么多的兵法奥义?
按照笔者揣测,孙武应该和中国近现代军事家蒋百里一样,他们都是那种没有太多直接领军作战的将领,却因为自身聪颖,饱读诗书,融合各家之所长,成为了非常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比如蒋百里先生所著的《国防论》,就准确预测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结局。
反过头来看看孙武的《孙子兵法》,与《国防论》似乎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朝,《孙子兵法》被赵家皇帝定为"五经首位"。与其说《孙子兵法》是兵书,倒不如说这是一本教材。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战国初年,一手创建"魏武卒"的吴起经历多场大战,他也留下了一部兵法,名为《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是一本如何指挥士卒训练,以及面对不同战阵的破解之法的兵书,《孙子兵法》则是更加注重理论的军事著作。
比如《孙子兵法》首先提出,战争不是耍小花招,而是需要指战员用大智慧统筹全局,才能运筹帷幄。
总而言之,《孙子兵法》这本经典著作,已得到无数名人大家力捧,细细研读一番,必定会给大家今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无穷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