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指出的是,「vivo 听说」的使用也比较接近自然对话习惯。
和用社交媒体聊天不同,人在自然对话时话语不会严格地按「你一句说完,我再说下一句」地进行,因此,「vivo 听说」的「听」和「说」可同时进行,互不影响。
打开「听」后,应用会持续聆听和转录,而手机使用者也可以同时打字「说话」。
在文字转语音发出后,语音气泡还会显示语音播放进度,让使用的人也能看到「话」说到哪了。
而且,「vivo 听说」也能小框化,用户可以一边使用其它应用一边「收听」其他人说的话。
之前,听障夫妻黄燕和成宇带孩子去做常规检查时,都要找爷爷姥姥去当翻译。
用上「vivo 听说」后,两人开始尝试自己带孩子去做检查:
这次我们试着自己带孩子,使用手机与医生沟通,比之前畅通了很多。
一开始医生对使用手机翻译这比较警惕,害怕我们是录音,另有目的,经过我们解释后,医生就理解这功能了,体检就做的很顺利了,孩子也开开心心的,这个是很大的收获。
如何开启「vivo 听说」
①「设置」-「快捷与辅助」-「无障碍」-「vivo 听说」✅
② 下拉调出搜索栏,直接输入「vivo 听说」✅
好的体验除了来自更贴近生活的交互设计,也需要技术的不断精进。
无论是收音时对环境音的降噪,还是语音和文字间的转录等环节,vivo 都在其中融入 AI 技术优势。
2021 年,vivo 优化了语音合成的效果,增加了多音字、 韵律的场景覆盖支持,并全量上线端到端 TTS 算法。同时,文字转化成语音也被赋予了更多情感化的表达。
到了今年,「vivo 听说」上架了 Android 通用版,让更多用户能够获得这种便利。
而「无障碍通话」也会在不久将来延伸支持微信通话,家人们最爱的微信语音和视频通话也能用上转录功能了!
vivo 说,接下来团队会继续去挖掘听障用户的实际需求,聆听用户反馈,以此为创新的动力。
此外,vivo 也将继续和听力健康领域组织交流合作,结合自身技术优势,构建 vivo 信息无障碍技术公益的创新模式和完整流程体系。
有「听」有「说」,好的无障碍技术要吸引人「双向奔赴」vivo 这两个功能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们的「对话完整性」——有「听」也有「说」,能获得信息,也能表达自我。
聊起无障碍功能我总会有点贪心。
用特定群体遇到的障碍来挖掘创新角度,设计造福所有人的产品,这点大家已经很熟悉了。vivo 的「无障碍通话」对于临时不方便听电话的健听群体来说,也很好用方便。
另外,我还会希望这些功能不只是让听障群体可便利地应对以日常生活中未被瓦解的沟通障碍,同样重要的是,它们也应该让听人有机会了解更多听障群体的世界。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也聊过,手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不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手语不同,甚至不同地区的手语还会有各自的口音和独有词汇。
《vivo 人文科技报告-听障关怀》也指出,部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听障群体虽然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打字聊天或用字幕来看视频都没问题,但对于这个群体来说,手语才是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