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付虹医生先带大家回顾一下正常的月经,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出血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我们把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
月经的周期一般为 21~35 天,平均 28 天。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称为经期,一般为 2~7天,平均 4~6 天。经量为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正常月经量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少于5ml为月经过少。
首先明确的是,月经不是排毒。肩负着神圣使命的月经的是指,伴随着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
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分为增殖期、分泌期、月经期。增殖期是雌激素“工作”的结果,正常情况下,随着卵泡逐渐长大,到了月经中期当雌激素大于200pg/ml并且持续50个小时以上,就会对LH(黄体生成素)及FSH(卵泡刺激素)产生正反馈作用,LH达到高峰,从而就会诱发排卵。
排卵后黄体形成,黄体分泌雌、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改变,如果精卵未相遇,到了黄体晚期,雌孕激素下降,最后形成月经。
每个育龄期的女子每个月都会有排卵,为什么会发生排卵期出血“我”身上?
排卵期出血,目前的专业术语是围排卵期出血,主要是指内分泌因素导致的发生于排卵期的出血。
围排卵期性激素的波动是排卵期出血的关键所在。在月经中期,也就是排卵期,激素波动非常明显。排卵前LH出现高峰、E2(雌二醇)水平相对偏高,内膜迅速生长,排卵后E2水平急剧下降,P开始升高但仍处于低水平, 内膜处于增生晚期至分泌早期的转化时期。
如果此时E2“撤离”的太快,对子宫内膜的支持相对不足,子宫内膜就会“闹脾气”出现部分脱落而引起的出血,这就是排卵期出血。
除了激素的波动,还有更多的因素参与排卵期出血的病理过程。比如某些因素使雌激素下降的水平超过正常程度;内膜止血功能失常、子宫内膜修复的分子机制异常、子宫内膜息肉会影响内膜的修复,子宫腺肌瘤、子宫肌瘤的患者也可表现为围排卵期出血。另外,精神因素,心理压力在排卵期出血中也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