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瑶照片,王梦瑶写真图片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12 22:29:22

你的科研课题多久出成果?几个月?一年?两年?

有这样一类科研人,他们的科研课题要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才出成果;同时,他们的科研成果一旦发布,将会影响诸多领域。他们,就是基础科研人。

北大、基础科研、博士后,这三个词组成了王梦瑶在科研道路上的标签,她在北大从事细胞生物学方向的研究,整日与细胞和小鼠为伴。

基础科研可以说是既有趣又无聊,有趣在于可以从宇宙最本质的层面探索奥秘,无聊在于其往往意味着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自从踏上基础科研这条路,王梦瑶就从未想过放弃。哪怕会面对十年、二十年等候一个科研产出的耐心考验。

下面,让我们走近王梦瑶,看看她正过着怎样的科研生活。

王梦瑶照片,王梦瑶写真图片(1)

王梦瑶,北京大学理学博士,专业方向细胞生物学。王梦瑶现就职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她本科就读于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曾在华西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科研实习。从事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基础研究。目前,王梦瑶共参与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共同一作2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nals of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ular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等国际期刊上。

“长长科研路,坚定向前走”

Q. 博士后的工作是什么?博士后的科研和博士的科研有什么不一样?

A. 其实博士后的工作内容和博士没有太大区别,每天也都是看文献、设计实验、做实验。不同之处我觉得,首先心态上会更从容一些,没有博士毕业的压力,做实验会更从兴趣和科研重要性的角度出发,角度上会更放开一点,深度上也会更深挖一点。

另外,博士的时候几乎一半的时间都是在试错的,以我的专业为例,很长时间的阴性结果都是很正常的。因为经验不足,对领域理解不够,会花大量的时间走弯路。博士后阶段,经验积累得比较多,不需要花那么长时间去摸索。

Q. 从本科到博士后,每一个节点都有找工作进入社会的机会,为什么您一直没有选,而是在科研的路上一走到底?

A. 我的想法是如果这条路还能走下去,那我就不会换。如果到实在走不下去的那天再考虑去企业。

首先,我已经对这个工作未来所要面临的时间周期和挑战有心理预期,所以不会着急。从开始读这个专业的那一天我就非常清楚地知道生物科学这个领域是一个需要非常长时间投入的职业。按照前人的经验,需要到40岁左右的时候才开始回报。我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并且自己比较接受科研的生活状态,所以就一直在这一条路上走。

另外,我很喜欢做实验,也很喜欢科研生活自由的时间安排,这是其他工作所不具备的优势。

Q. 在北大这样顶级学府读硕士和博士是什么样的体验?您工作日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A. 我的实验偏向于细胞生物学,所以我每天到实验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细胞间看细胞,当天的安排也是根据细胞的状态决定的。从细胞间出来,我会做当天的实验计划,之后就会跟着计划走。因为我现在是博士后,所以要对博士生的一些课题负责。师弟师妹有什么问题,我需要帮他们trouble shooting一下。晚上的时间我一般看文献,看文献还是很重要的,要看到别人在做什么,不能闭门造车。

我觉得我可以非常骄傲地夸赞北大的平台的一点是,它的交叉学科的平台建设是很不错的,主要体现在一些高精尖实验设备的应用上。

一般而言,一个实验室的专项会比较小,资金不足以支撑一个非常大规模的实验平台的建设。

像北大、清华、中科院这种平台,会配齐一些基本的高精尖的设备,对所有的平台里面的实验室开放,预约操作非常方便。有时候下个楼就可以做实验,不需要跑到其他学校或者其他省市去。

对于生物实验而言,便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涉及到细胞的操作,你带着细胞跑来跑去 也很不现实,所以这方面还是有蛮大的助力的。目前我的实验中,有1/3是可以在平台完成的,剩下的大部分在自己实验室做,也有一些是需要去其他学校的,但是占很少一部分了。

“基础科研,十年又十年”

Q. 您最印象深刻的科研成果是什么?讲讲它的诞生历程。

A. 博士期间的第二个课题,我的感触还蛮深的,因为它是我第一个独立自主做的课题,在这个课题里收获的成长也是最大的。

那是一个探索性的实验,目的不是很确定,结果里面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指向,是领域里面从来没有被发现过的。当时来自导师的质疑还是蛮多的,因为我的结果挑战了之前的认知。我做的那个实验发现了一种蛋白,这种蛋白此前只被在细胞核中发现,但是我发现它和细胞质里面的很多蛋白有一个非常有机的联系。后面经过验证,发现在细胞质里面确实是有这个蛋白的定位。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解决导师的质疑,到最后我的导师也认为这个课题非常有意思,有创新性。

Q. 您做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与其他类型的研究有什么不同?

A. 确实是挺不一样的。基础研究的特性是它和应用联系得非常不紧密,在产业链里处于非常上游。比如我们做药物的研发,从研发到上临床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大多数情况是要超过五年的,有个十年二十年也是非常常见的。

我们实验的周期也很长,像工科或者其他一些纯理科,他们用的是计算的手段,计算机反应非常快,一个课题可能半年一年就能结题了。基础研究需要做的验证非常多,从细胞水平到动物水平到临床水平,需要非常久的验证周期。

Q. 基础研究要求研究人员有哪些特别的素质?

A. 我觉得有四点。

首先,要有非常持久的毅力。如果是那种三分热血的人,做这个行业肯定是非常难受的。这种性格的人一般中途就去企业做了。

第二,要有领域的敏感性。这个主要表现在要对这个领域有足够的了解,要能决定哪些问题是值得做的,哪些问题是不那么重要的。

第三,需要会提问题,有好奇心。

第四,回答别人质疑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从做研究到形成一篇文章发表,会经过很多人的疑问,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做科研的必经之路。

Q. 您认为写一篇SCI论文最重要的技巧是什么?

A. 这个问题我现在还没有什么资格聊。因为每一次我写的文章都会被我导师改得“面目全非”。我觉得这个问题你问一百个人,他们的答案都会是相悖的。因为不同的导师常常给一篇文章完全相反的修改意见。

技巧的话,我个人认为,是要把故事讲得清楚、清晰、真实,这个在实操上真的非常难办到,因为每个人都要加上自己的一些主观评判。像我们的一些机制研究的文章,它会非常的复杂,并不是A推导到B推导到C这么容易。你给十个人写这篇文章,能写出来十个样子。所以现在这个阶段我也给不出来一个答案,什么样的是最好的。

“科研,绝不向现实低头”

Q. 您的科研梦想是什么?未来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

A. 其实我最开始决定做科研,是受了一个师兄的影响。当时周围的同学有一些在考虑转行,有一些在考虑找工作,有一些在考虑继续做科研。这位师兄的阶段比我要往后一些,他在准备国外博士的申请,他蛮坚决的。我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坚决地选择科研这条路并且还直接选择国外。他当时也有女朋友,就想问他你是怎么考虑经济状况的问题的,怎么保住女朋友。因为选择这条路势必五年内的收入都会比较低,这是一个挺现实的问题。

他说:“我觉得如果我参与研究的药,在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真的能在临床上治病救人,能对病人的治疗起到好的效果,这是我一辈子都可以骄傲的事情。”当时这句话就非常非常地打动我。可能我们所有做基础研究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就是自己的研究真的能应用到实践中,对我们人类的发展能添上自己的一点力,这样我们会觉得非常非常地有意义。

职业规划的话,我暂时是过渡的博后的状态,未来的职业规划是想去国外再做一轮博后。想体验一下国外是怎么做的,想做深度的交流。

Q. 你对自己的20年规划是怎样的?

A. 我现在是30岁,20年之后就50岁了。我规划至少五年之内还是会在科研一线的位置。未来的理想是找一个比较好的平台,自己运营一个实验室,做我自己想做的课题。当然这是非常非常理想的情况下了,如果会遇到一些困难的话,我其实也蛮能接受在一个主任研究员手下做助理研究员。未来20年我会一步一步迈向更加独立的研究员,能走到哪也不太好说。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更新啦,如果您觉得有用,可以先收藏起来~大家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科研/论文写作干货和一些科研工具,可以关注意得辑,点赞本文,也可以给我们留言您想了解的问题,小e帮您解决硕博科研生活中的困扰~

-end-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