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郑 良 邰晓安 邓倩倩
福建德化是中国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却长期受困于小、散、低产业模式。“疫情让已经在进行的转型升级提速了。”这是记者近日在德化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话。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提升科技化、差异化、品牌化,德化走出一条“墙内墙外两头香”的转型升级之路。
“墙内开花墙外香”
“大而不强”之困
德化全县陶瓷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2019年出口金额230多亿元人民币,产品销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面对海外市场的疲态,不少德化陶瓷企业开始转向国内市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欧美市场需求迅速冷冻,从出口转向内销,面临诸多瓶颈。
“出口企业是按单生产,相对比较简单,但转向内销就面临销售渠道、人才团队、消费习惯、设计理念等问题。适销对路的产品和人才团队,在短期内建不起来。”正和陶瓷业务经理李清华说。
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外贸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后,既缺乏渠道,产品同质化也较为明显,只能在网上打价格战。一些外贸企业担心转内销效果不好反而拖累出口,因此犹豫不决。
记者调查发现,德化陶瓷企业长期受困于小、散、低的产业发展模式,在薄利多销的出口代工路径依赖下,企业创新力不足,无法实现“墙内开花两头香”。
在德化多家陶瓷企业,记者看到,产业品类以陶瓷玩具、茶器、餐具等为主,同质化明显。出口产品价格往往仅有一两美元,企业利润则以美分计算。
“德化有3000多家陶瓷企业,工人超过200人的不超过50家,很多企业还是家庭作坊式。”泉州龙鹏集团负责人苏建堆说,大而不强成为影响转型效果的一大瓶颈。
创新的订单增加了一倍
3年前,德化福杰陶瓷公司还是当地数以千计的传统陶瓷工艺品出口企业之一。如今,走进福杰公司车间,记者看到的则是应用于工业、生物医疗、电子等领域的陶瓷制品。负责人林福文展示了公司的“黑科技”:混合新材料制成的大型陶瓷门把手,硬度是钢铁的两倍,售价超过万元。
2018年以来,通过引进转化氧化锆、氧化铝、氧化硼等新原料工艺技术,这家企业生产具有高导热、高硬度、高耐磨等性能的陶瓷材料,应用于电子产品、高精密数控设备等器材的结构配件,以及生物医疗、室内消音等领域,产品供不应求。
“功能陶瓷利润率比传统陶瓷制品高20个百分点以上。”林福文说,今年3、4月份,公司的传统工艺品出口几乎为零,但特种陶瓷订单却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
“千百年来,德化瓷器享誉世界的特色既在其烧制工艺,耐温、光泽度高,更在其晶莹剔透、纯净温润的姿态,这些核心竞争力不能丢。”苏建堆说。
在龙鹏集团现代时尚的新展馆里,记者看到展出的内销产品:一个托盘五六十元、一套茶具300多元,一套餐具数百至上千元不等。
“疫情发生后,公司通过电商平台内销额达七八百万元。”苏建堆说,他们还建设一个新展馆准备打造为工业旅游项目。
“在稳住外贸基本盘优势的情况下,我们准备对国内市场长远谋划。”德化冠鸿陶瓷公司董事长李桂贤说,加大创新才能在国内市场立足,疫情下,企业大幅减少成本支出,但增加了研发投入的力度。
“创新是撒手锏,要让每件产品与众不同。”顺美集团是美国迪士尼、环球影城等知名文化品牌的产品供应商,公司总经理郑鹏飞说,他们每年至少有上千件外观设计专利,不断开发新技术,如通过太阳能、声控等功能将工艺品和生活用具相结合,受到海内外市场欢迎。
既解“近渴”
又解“远虑”
“通过创新驱动,走品牌化、差异化、高附加值化升级之路,是德化陶瓷突围的路径。”德化县县长黄文捷说,一方面德化出台稳岗、金融等措施帮助企业解“近渴”;另一方面,持续出台政策,鼓励引导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德化将围绕产品创新升级和人才引进两大短板进行攻坚,推动陶瓷产业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高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德化从抓平台打造、工业设计、技术改造、品牌营销、诚信建设等入手,推动陶瓷产业转型持续提速。”德化县委*梁玉华说,转型升级带动德化陶瓷产值增速连年提升,2019年实现产值328.5亿元,保持16%的高速增长,正在向2022年实现产值500亿元目标冲刺。
深耕细作国内市场,是今后一段时间陶瓷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
德化县陶瓷办主任曾宪升介绍,德化县把2020年作为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攻坚年,针对营销渠道单一、专业营销团队缺乏的难题,德化县整合营销力量,采取市场运作,引导企业抱团,在一线城市大型综合体、著名旅游景点等开设门店、举办展销活动;推动陶瓷与家居、酒店、酒类、茶叶、化妆品等跨界融合,开发陶瓷小工艺等旅游商品,做精做细陶瓷工艺旅游商品市场,形成开放的“陶瓷 ”生态圈,实现跨界融合发展。
(新华社福州7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