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知识分子走出国门,一部分知识分子坐下“寻根”。
前者是为了重拾尊严实现弯道超车;后者则是为了国家文学层面实现弯道超车——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20世纪中后期不断冒出的海外名作,尤其是1982年诺奖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大家被这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著作迷得不要不要的,从中发现了第三世界国家迅速走向世界中心的捷径——以文学的名义。既能对传统与民族文化进行新一轮的挖掘,还能找回作家原来的个性和自我。
一个叫莫言的年轻作家试着向《中国作家》杂志上投稿了一篇小作文《透明的红萝卜》,讲述了一个有着硕大脑门的黑孩儿的奇幻经历。他被饥饿蹂躏,被后母虐待,被周围人冷漠,孤独又倔强。偏偏他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心,五感也远非常人能比,很多美好的东西被他无限放大,甚至变得有违常规:黄麻地成为了如同湖泊和大海的水域,微小的麻雀变成斑斓的翠鸟;雾气碰撞黄麻叶子和茎秆能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蚂蚱扇动翅羽就像“火车过铁桥”;菊子轻轻弹落一根头发,着地声音“很响”……
也在第一时间,《透明的红萝卜》让主编冯牧大吃一惊,将小作文迅速发表后立马开了一个研讨会,找了一群作家和评论家热烈表扬了莫言和他的作品,30岁的莫言一战成名,并在一年内再接再厉,继续发表《爆炸》、《白狗秋千架》等中篇小说,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寻根文学及国内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命根地位。
通过文学实现弯道超车——中国知识分子与文化青年的新冲动喷薄欲出,他们深信“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不只是一句空话标语,而是一个新时代下可以通过交流、学习、努力、奋斗而达成的新目标。
1985年,在汽车走私案中捅出大窟窿的雷宇离开了海南;
西南交通大学电教室摄影员尧茂书用自己的生命揭开了长江漂流的第一页,更掀起了全国上下漂流长江的热潮,也唤起了中国民间环境意识的初代觉醒;
中国迎来了第一个教师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通过了13年前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第一批共143项发明创造,获得国家级的“专利证书”,也是中国第一批“专利证书”。
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身边越来越多的东西开始与国际接轨,比如知识和文化,比如娱乐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