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便利店是近年来互联网和新零售领域非常时髦的一个概念,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要数年初正式面向公众开放的Amazon Go了。在农历新年前,我们也探访过国内首家微信支付的快闪店。
那家快闪店,是微信支付联合EasyGo合作的。当时我说过,除了结账环节直接通过RFID扫描确认会比较简单之外,这种快闪店在入店和离店时都必须掏出手机扫码,其实是很麻烦的一件事。
尤其如果下雨天,一手拎着东西一手打着伞,这时候还要掏出手机扫码——甚至可能屏幕或手指被沾湿,你都解锁不了手机。
进一步地,你有没有想过,你进店之后的所有活动,都在摄像头的监控之下——不仅如此,摄像头还在背后利用各种算法对你的各种可能的行为进行推演,同时你也不清楚这些推演的结果会被哪些智慧生物看到和利用。
你平时想尽办法东躲西藏起来的所谓个人隐私,说不定哪天就出现在了奇怪的交易平台——而且这些信息你还不一定能改,要不整个容试试?
互联网的确改变了很多行业,但与此同时也创造了很多伪需求,比如马化腾提到过地上门洗车,还有更早之前地智能眼镜,甚至——还记得那个共享电话(座机)的段子么?
为什么会产生伪需求?除了资本/热钱的盲目推动之外,很多人在努力创新的时候创着创着就忘了自己的初衷是要干嘛了。
以无人便利店为例。便利店本身就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小卖部而言更为现代的产物——无论是购物环境、营业时间、货源等等,都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多,也出现了经常需要排队等不那么便利的一些问题。
也就是说,无人便利店的初衷,是要让现有便利店本身变得更加便利。于是,为了解决排队问题,现有思路是把问题归咎于收银环节人工处理不够便捷,然后觉得用无人化代替收银员,就能解决问题。
乍一看确实没错。但别忘了,线下购物的体验,并不是只有付款这一个环节。从进店到离店,每一部分都在影响着用户的最终体验。
就像之前我在微信快闪店的那次经历一样,我离店的时候只剩10%不到的电了,这时候如果手机突然没电关机,整个购物必然只能中止——甚至,你可能都出不了店。那这种所谓无人购物体验,和在监狱生活,又有什么区别呢?
还有人说,很多线下超市各种促销员的推广和问询也很麻烦。比如全家每次收银之前都要问一句有没有会员卡,有时候还会顺带加入一些商品的换购促销。
难道改成无人化就能避免促销了?进门就能听到的「罗森点点“A批批”上线啦」可从来就不是人工喊出来的,还是说电视机什么时候也变成人工了?
你又知道哪天无人便利店不会”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针对性的推出丰富的社交购物内容?只不过,可能到时候跟你社交的,不再是人,而是人工智能罢了——这俩个哪个交流起来更舒服,你心里还不清楚么?
此外,现在的一些无人店里,其实还是可以见到各种员工的。比如补货的、比如定损的。但其实恰恰是这一部分成本,而不是收营员,才是更需要被机器所取代的。毕竟,无人便利店本身并不是一个难民营。
无人货架的泡沫,今年上半年已经被戳破了一批。下一个被戳破的泡沫,会是无人便利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