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朋友说:“我在网上和基友说了‘Hi’或者‘你好’以后,常常聊不下去,或者只能尬聊。”
这样的状况背后有一个明显的现实是:诸多互联网社交功能的设计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即使帮你匹配到了超合适的人,不会聊天的人还是能把天聊死。
我们发现,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确实有一部分人存在“社交障碍”,但更多的,只是由于聊天技巧的匮乏,而不能够引发持续的双向互动。而对于LGBT群体而言,如果有找对象的动机,网络社交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初识方式,因此聊天技巧的学习和提升就尤为重要了。
无论是羞涩还是话痨,都很有可能并不能产生良好的社交效果。
而几乎所有人都会喜欢“会说话”的人,这也许与情商有关,而情商,是可以提高的。
本文将以Gay群体为例,叙述一下笔者对于网络聊天社交技巧的认识。
点击可以放大本社交思维导图
一、选择合适的聊天对象
人和人之间真的是有很多不同的。我们有必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成为自己的朋友,而在选择恋爱对象或者说“撩汉对象”的时候更是要“选对人”,这对于社交效率和结果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1.明确彼此的社交期望
基于现实,我们大致可以将一般G群体的社交期望分为如下三大类,其实和直人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
1.1 仅生理需要
我们看到太多Gay小软件上一上来是这样打招呼的人,如:“180/25/68/16/1”、“约吗?”、“有地方吗?”。这样的用户很有可能是因为长期性压抑或者性取向自我认同不足的原因,而只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寻求生理需要的满足。其中有很多甚至会向你明确表明,“我是有女朋友的”、“已婚直男”、“男朋友出差想偷情”等等,但至少这属于一种对于自我社交期望的明确。
这样的状况与性取向可能并无太大关联,但若自我性取向身份认同不佳,不知道自己是同性恋还是双性恋,或者依然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周遭人的传统观念不符”,认为自己的身份并不能“被社会主流或身边人接受”,则更有可能产生压抑感,从而将自己的身体工具化,寻求这样的社交期望。
人和人是不同的,仅仅寻求生理需要的满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俗称的约炮,甚至是“开放式性关系”。在新时代的价值观之下,我们至少应该要求这样的社交期望满足三个原则:1.彼此双方知情同意。2.不影响他人正常生活,不伤害感情,不传播疾病。3.不违法乱纪。然而,就G群体内部的“约炮”而言,能满足以上原则的“约炮”并不多,而在年轻Gay中(20岁以下)对满足生理需求的社交有清晰认知的,则更为少见。
但无论如何,明确到彼此的社交需求就是非常重要了,但其中还有一种西方式的“先性后爱”的社交期望,则更加需要明确分辨。
1.2 更为注重恋爱体验
很多年轻的基友并不了解恋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是仅凭脑部多巴胺的分泌而产生的“好的感觉”在一股脑行事。
一些年轻的基友并没有做好长久情感关系的准备,即使他们口头上说“希望找到一个一辈子能在一起的人”,在实践双方关系的过程中,依然是“走一步算一步”。
因此,如果社交双方中其中一个人更注重的是“恋爱的体验”,而不是长久关系,那么发生分手的结果可能是非常轻易的。
因为人脑的内啡肽和多巴胺的分泌是具有规律性的,当神经递质的分泌减少时,很可能持有这类社交期望的人就会感觉“我对对方已经没有感觉了”,从而在双方发生一些矛盾的时候,并不会用心去解决,也不会有任何合适的商讨或者妥协,因为“没有感觉了”,因为“怕麻烦”,因为一直认为“还会有更合适的人”。
事实上,这也只是可能和年龄、阅历等有一定关系,但我们会发现依旧有很多的年纪较大的人也非常注重“恋爱体验”而并非“共同生活”。但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恋爱”这件事在他们的生活中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而在“精神生活”或者说“精神世界”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这并没有对错,只是一种个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目前的”情感态度。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的年轻基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的丰富,职业生涯的规划,家庭生活压力等原因,从这种社交期望转换为期望长久的共同生活。
但无论如何,我们有必要明确这样的社交期望,以免发生“为什么我总是被分手?”,“为什么我所拥有的关系都不长久?”这样的悲剧。
1.3 偏好长期的共同生活
一段长久稳定可靠的情感关系,用一个非常通俗的说法,就是“亲密-激情-承诺”的黄金心理三角。
我们并不认为,就国内的状况而言,同志之间没有婚姻的一纸文书就不达到“承诺”。
然而"亲密"、“激情”、“承诺”其中每一个点,对于每个同志个体的需求程度也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人特别在意性生活,有人特别粘人,有人表现得特别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但无论如何,对于偏好长期共同生活的双方而言,协商和妥协都是非常重要的点。
当两个人真正以彼此为单位成立并视为“小家庭”的“共同体”,那么在情感生活中的很多沟通都会有所不同。
持有此类社交期望者,在社交过程中建议将“出柜的计划”、“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共同生活的规划”纳入社交讨论范围。
而持有“期望长期生活在一起”这种目的的基友,却常常容易分辨不清之前两种社交期望者的表面说辞,以至于产生糟糕的撩汉情况或后果,这值得警醒。
2.选择合适的交友途径
2.1 基于地理位置的同志App
在BF99、Mollis、飞赞网、QQ群都已经逐渐没落衰退的今天。Blued、Aloha成为了不少国内同志社交的首选,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端APP确实方便了不少同志对于性少数群体的接触,但却也因此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在于产品本身并没有提供任何较好的破冰功能,完全依靠双方的聊天技术。(事实上,提供破冰功能的社交APP如“抱抱”等,效果也非常不理想),而当下,我们必须认识到,确实大多数人并没有“足够的聊天技巧来引发持续的互动”。
而事实上这个“大多数”也取决于该APP所吸收的用户范围内的大多数。互联网软件产品的设计本身用于满足“有条件满足该产品的用户需求”的目标用户。
事实上无论是Blued还是Aloha,他们的目标用户都并不明确是“会说话”、“会社交”的人,而是所有同志用户。
而同志群体的网民人口结构和全国总网民的人口结构是相同的。
根据第40次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调查,我国的网民人口学历结构为:小学及以下16%、初中37.9%、高中/中专/技校为25.5%、大专9.1%,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用户仅有11.6%。
人各有不同,受教育程度并不能直接说明“情商”的高低,但确实一定的情况下确实会影响到彼此双方的社交期望和效率,并且很可能会影响到社交者的心理舒适度,或者说“合适”程度。这也使得这两款基于地理位置的软件出现了地域性使用差异,例如在大学城和二线以下城市以及农村的用户群体就可能不尽相同,但事实上却需要花一定时间去分辨。
而事实上更多人认为小蓝成为了约炮软件,则是由于其所吸收的目标用户群体并没有更为细分。而所谓Aloha上的过度美颜P图名媛脸,也由于网络的面具性原因造成了互动的缺失。而见光死更让人大失所望,造成了极低的性价比。
而如果细心研究Blued和Aloha的直播区域,研究其中的主播,我们会发现,直播的内容品质和类型更趋近与“快手”这样的产品。
Blued/Aloha这类同志社交软件最为致命的缺陷,就是并没有真正为有意向进行约炮之外的社交用户提供有效的“筛选方式”,这使得这类用户本身花费了较多时间精力,换来的却很可能只有失望。
诚然,我们要肯定Blued和Aloha对于同志群体之间互相“接触”的帮助,但其对于同志社交品质的优化,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帮助。
对于追求有品质的社交的基友,Blued、Aloha之类的小软件恐怕并不是首选。
2.2 共同兴趣社交
知乎、豆瓣、Bilibili等
无论是学术领域话题、书影音、动漫游戏,拥有共同兴趣的基友总是能够更好地打开社交的话匣子。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网站上一些拥有钓鱼性质的“征友贴”并不能很好地开始一段对话,常常总是会让对方以超尴尬的尬聊开始社交,然后,常常就没有然后了。
能够找到合适聊天对象最好的方式,就是选择能够直接产生共同话题的途径。
然而,在这些有社交性质的互联网产品中,最有效的玩法可能是:你通过一些方式(如自我介绍,出现话题板块,发言等)发现了一个用户是和你一样性取向的个体,而你和他的主要社交却并不是在“同性”标签的板块下,而是在共同的兴趣领域话题下。
随着知乎、豆瓣、Bilibili等网站的开放注册,我们发现了一些账号,或者是小号,他们仅仅在“同性”板块下进行发言,并且发布钓鱼类征友贴,却没有包含自己思想的其他产出或痕迹,这样的“透明用户”、“僵尸用户”、把网站纯粹视作“同性交友网站”的用户,则是非常需要我们去注意其社交期望和推测和这类人社交的品质的。
微信群
微信最早的定位是一款熟人社交产品。至今,它也更适合线下互相认识的人进行社交沟通。
事实上我们把微信更多作为一种联络工具。对于陌生社交,其并没有很好的附加功能(尤其是其细化了朋友圈开放权限后)。
而微信群组则由于其管理功能较弱的问题常常出现冷群、言辞发表水平良莠不齐、表达被误解、表情包刷屏等功能。
一个微信群的人越多,其社交效能就越差。
此外,网络社交的面具性造就了见光死,同时也让很多人在网络上不用对其言论负责,真真假假,虚拟与真实之间造成了可能的伤害,这对社交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2.3 线下活动
相对来说,线下活动、真实事件社交是最为有效的社交途径,无论是去“真的看到”一个人的颜值,还是感受一个人给你的总体素质感觉,都是最有效率的。
而线下公众活动比起单独面基更是增加了公众监督的“安全性”,除了能够减少“网友见面”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外,也能够在有其他人和娱乐活动的情况下,完美改善“万一见面了两个人毫无感觉超尴尬”的情况。
无论是同志公益类活动还是风潮WindTide这类线下俱乐部式活动,活动本身的形式就决定了社交的公众格局——这本身就完成了一次筛选——即:活动的参与者本身是一位勇敢、大方、积极、乐于参与线下活动、有社交意愿的人、而这样的基于本身,又常常在综合素质方面较高,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其颜值如何,至少他“见得了人、说得了话、交得起真实的线下朋友”。
而在公众活动之后,若两个人有进一步交往的意愿,则可以慢慢缩小活动的人数范围,直至单独约会。一般来说,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总是有较好的预后。
3 预先了解你的社交对象
基友常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于以找对象(尤其是偏好长久共同生活的社交期望者)为动机想要进一步交往的目标,单单只因为被颜值吸引,而不先从侧面了解到对方的基本情况,性格,兴趣爱好,以及大致的生活方式。
当然,这可以是开始聊天的话题,但若是对于有深入交往意愿的基友来说,做好从侧面大致了解对方一些情况的功课,有助于确定你内心期望与对方的关系发展到怎么样的程度,而提高双方社交效率。
至少,你有必要知道对方的情感状态。而不要产生一些乌龙:“为什么他这么冷淡,不是他说了单身可撩吗?”或许人家只是没有更新信息。
或者是其中一方只是在网络上表示只是交普通朋友,没有恋爱的需求。
或者是其中一方期望从朋友做起,慢慢成为恋人,而另一方又可能一直的生活方式和经历告诉他期望从性开始,慢慢才有爱……
在网络上侧面去了解你的社交对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侧面了解到他的一些更为实际的信息,诸如工作、生活经历、兴趣爱好,那么你就会有更好的“聊天素材”,从而避免大量尴尬的冷停顿。
而至于基本信息如年龄、身高、体重、学历、自称属性等,则是每一个个体因社交期望不同而有不同的标准,如果能够预先了解到,则是可以提升社交的效率,甚至终止社交的错误方向,而摆正关系关系和路线。
预先了解你的社交对象,是非常有助于你“开口聊天”、“进行进一步社交”的可靠策略。
那么,在选择了合适的社交对象之后,正确的聊天打开方式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