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大塘村,苗族青年吴金丢举办苗族传统婚礼,将同村宰博寨新娘滚努多迎娶回家,两人是通过自由恋爱拐婚走到一起的。婚礼当天,新郎家会把接到家里的新娘在芦笙头的带领下送回娘家,并把糯米饭、米酒、腌鱼、腌鸭子等礼物送给娘家人,吃好晌午饭后送亲队伍将娘家送的糯米饭、家具等嫁妆连同新娘一起返回男方家,如此一送一回,方算二人喜结连理。婚礼一般包括拐婚、找姑娘、说亲、接新娘、祭祖、送新娘、祭雷公、“称钱”、娘家祭祖、再接新娘、“开塘捉鱼”等环节。
拐婚,苗语叫“因英”。苗族青年男女在结婚之前的恋爱称“坐妹”,苗语叫“了达嫳”,男青年苗语叫“达汉”,姑娘则叫“达嫳”。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一般在农闲季节,最活跃的是逢年或过节。“坐妹”在夜间进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交流感情,唱得高兴时通宵达旦。父母亲对青年人的社交活动,从不干涉。男女青年坐至夜深,姑娘还准备油茶和宵夜请男青年吃。男女青年双方情投意合,便互送定情物,男青年送给妹仔银手镯,而姑娘则送给男青年“花带”。男青年在征得父母同意后,与姑娘约定时间进行“拐婚”,并与自己的姑姑家约定将拐来的媳妇先安顿在其家里。“拐婚”当晚,男青年约好几个要好的同伴来到姑娘家“坐妹”,在夜深人静姑娘家父母熟睡的时候,姑娘准备衣物借口下楼方便,与男青年先行一步,同伴继续在留在姑娘家里“坐妹”,待姑娘家里没人发现后大家才悄悄离开追赶“拐婚”的男女青年。大家走到一起后,将姑娘安顿在预先约定好的姑姑家里。第二天,男青年家里派人到姑娘家里通风报信,告知其家父母:你们家的姑娘与我们家的孩子相拐了,特来给你报信。
找姑娘,苗语叫“都达嫳”。得知消息后,姑娘家母亲相约房族的叔伯妈组成“找姑娘”队伍前往男青年家找姑娘,如果姑娘家母亲们同意这门亲事,她们也会故意刁难一些,然后会同意在男青年家吃饭喝酒,这也先征得姑娘舅爷和父母兄弟同意。饭饱酒足,男青年家里还为她们每人准备捆一只鸭子,苗语叫“克凹”。姑娘家“找姑娘”队伍带走鸭子,就说明这门亲事基本定下来了。男方家里就可以,将拐来的姑娘第一次接进家里,表示成了男方的媳妇。
说亲,苗语叫“节客”。亲事定下来后,男方家里派两名能说会道的房族兄弟前往姑娘家“说亲”。来到姑娘家,一般姑娘的父亲、兄弟都会借故大发雷霆一番,男方“说亲”的房族兄弟洗耳恭听。待姑娘的父亲、兄弟说完后,男方“说亲”的房族兄弟才发话,首先向亲家认错,再问亲事如何办。通过几番“较量”后,商定好婚礼时间,新老“舅爷钱”要多少、父母要多少米、肉、酒、鸭子、腌鱼、腌鸭子等事宜。然后,亲家才摆饭菜招待“说亲”之人。酒足饭饱后,返回男方家中复命,做好婚礼的相关准备工作。并在婚礼前一天,男方家派人将米、酒、猪等如数送到新娘娘家。
接新娘,苗语叫“正英”。婚礼前一天晚上新郎家选派两名男长辈担任接亲公(苗语叫“故正英”)前往新娘娘家,与当日凌晨把新娘先接回家,整个房族兄弟聚集在新郎家等新娘(苗语叫“党英”)。接亲公必须是已婚儿女双全,在出发前新郎家摆好糯米饭、腌鱼、米酒进行招待他们,并为他们准备火把或马灯,其中一名除了手拿马灯外,还负责挑新娘嫁妆袋。接亲公们酒足饭饱便点着火把或马灯走到新娘娘家接新娘,进门时新娘家安排人敬进门酒,每人喝一杯竹筒米酒吃一条腌鱼方能准予进家。到家后,新娘家也摆上腌鱼、糯米饭、米酒款待接亲公,酒过三巡后,新娘打扮一新,手持手帕捆住的黑雨伞,并用黑布袋装好新娘嫁妆,准备把新娘接回新郎家。出门时,新娘家同样要敬出门酒,新娘与接亲公喝罢竹筒酒、腌鱼,挑新娘嫁妆袋的接亲公走在前面开路,新娘走在中间,另一名接亲公跟后,大家一路步行回到新郎家。途中,不允许跌倒和灯火熄灭,否则不吉利。新娘第一次进新郎家时,家里所有人都出屋外回避。新娘先踏进家门后,其余人才可跟随其后进屋。新娘进家后端坐在火塘旁面朝东方,两名小姑姑陪坐两旁,此时会有人给一只腌鱼让新娘拿在手上。新郎长辈举行简短的祭祖仪式后,先由新娘品食米酒、腌鱼,然后其他人才能分享。
祭祖,苗语叫“咩呆英”。天亮后,新郎家请来德高望重的长辈主持祭祖仪式,新娘和两名小姑姑端坐在火塘旁面朝东方,每人手拿一条腌鱼、一个鸭蛋、一个鸡腿和糯米饭。整个祭祀仪式长约2个小时,仪式结束新娘和小姑姑开始吃饭菜,接着其他人才摆桌子吃早饭。
送亲,苗语叫“送英”。吃好早饭,新郎家请家族芦笙头吹送亲曲调带领送亲队伍前往新娘娘家送亲。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挑着猪、糯米饭、彩色糯米饭、腌鱼、腌鸭、腌鹅、腌鹌鹑、红蛋、米酒等,肩上还挂着鸭子。几名炮手走在队伍最前面,鸣放鞭炮。送亲队伍来到新娘娘家,先鸣放鞭炮,然后进门时每人都要喝上新娘娘家准备的进门酒,大家肩上挑的东西方能有人接到家里,新娘和小姑姑也不例外,小姑姑虽不能喝酒也要抿一小口才让进家门。
新郎进屋,苗语叫“答虾不在”。在一般情况下,新郎由一名长辈陪同下挑着糯米饭、腌鱼、米酒跟随送亲队伍后面,随同新娘一起进到丈母娘家里进行祭祖,今后新郎才能进到丈母娘家的火塘正屋,否则只能进到走廊里。
祭雷公,苗语叫“囧豪”,即接新娘进屋时遇上打雷,便用一条够来举行祭雷公仪式。送亲前,新郎家长辈准备好一条煮熟的狗、一壶米酒、一个饭囿糯米饭、一个簸箕、一把斧头、一根五倍子树、三个竹筒杯、一些香纸,来到新娘娘家后,长辈们选择在新娘娘家附近偏僻一点的地方举行祭雷公仪式,要求新郎新娘双方已婚男士参加仪式。主持祭祀长辈将五倍子树砍成三节打桩成三脚架,然后将簸箕摆放在三脚架上,再将狗、米饭、竹筒放到簸箕进行祭祀。仪式结束后,新郎家长辈们将狗肉、糯米饭、米酒全部分给大家吃完喝完,祈福上苍保佑新郎新娘夫妻一生平安、恩爱、幸福。
“称钱”,苗语叫“略响”。祭雷公后,新郎新娘双方家里长辈们邀请新娘家舅爷一起到宽敞的地方在众目睽睽之下举行“称钱”仪式,让大家共同见证。结婚前,新郎家派人到新娘家谈婚事办理事宜,必须先问新娘舅爷要的彩礼是多少,然后才到新娘自己的兄弟讨要多少及米、肉、酒等。送亲前,新郎家要准备好两份彩礼,一份给新娘的舅爷,用红纸包好,俗称“老舅爷钱”,一份给新娘的兄弟,俗称“新舅爷钱”。送亲当日,新娘舅爷们准备好一箩糯米饭、九条腌鱼、一壶米酒、一只鸭子到新娘娘家来吃“老舅爷钱”,新娘娘家也准备好一箩糯米饭、三条腌鱼、一壶米酒、一只鸭子吃“新舅爷钱”,新郎家除了准备两份礼品作为“称钱”交换外,还要准备若干糯米饭、米酒、四十一条腌鱼、腌鸭、腌鹅、腌鹌鹑等作为“称钱”现场食用。仪式开始,先由新娘娘家安排人准备好树叶或芭蕉叶或胶布铺好地面,三个竹筒,并点好檀香。新郎家派人将腌鱼、腌鸭、腌鹅、腌鹌鹑等剪成小块,以便食用,同时负责拿“老舅爷钱”的长辈在现场按照结婚之前约定的“老舅爷钱”进行清点,确认无误后交予新娘舅爷代表在进行清点,双方还将所带来的红纸、麻绳一分为二,进行互换,舅爷清点无误后现场退一小部分“老舅爷钱”给新郎家,以表示双方都大富大贵。接着,双方交换鸭子、糯米饭、腌鱼、米酒。再接着是进行清点“新舅爷钱”,这是由新娘娘家派一名家族代表参与,程序与清点“老舅爷钱”一样。“新老舅爷钱”搞清楚后,举行“称钱”简单祭祀仪式,然后三方轮流进行交杯酒。新郎家安排人员将剪好的腌鱼、腌鸭、腌鹅、腌鹌鹑和糯米饭、米酒一一分给所有在场的亲友。
新娘娘家祭祖,苗语叫“塌牙”。“称钱”仪式后,新娘娘家邀请新郎家长辈们到家里举行简单祭祖仪式。新娘和两位小姑姑端坐在火塘旁面朝东方,每人手拿一条新娘娘家的腌鱼,新郎及双方长辈一并围着火塘,由双方各明确一名长辈主持仪式,将男方带来的糯米饭、红蛋、腌鱼、米酒进行祭祖。仪式结束后,酒席方能开始。
再次接新娘回家,苗语叫“正英母在”。酒席即将结束,芦笙头便在屋边吹起悠扬的“送亲”曲调催亲,新娘娘家安排人员发放陪嫁,并安排人负责敬“讨要陪嫁酒”和“抹花脸”,新郎家也安排能喝酒的亲友前往讨要陪嫁。陪嫁发放完毕,迎亲队伍在芦笙头、接亲公的带领下返程。队伍回到新郎家后,亲朋好友都会前来庆贺新郎娶回新娘。新郎家此时早已备好丰盛的晚宴招待客人,大家欢快畅饮,不醉不归。
“开塘捉鱼”,苗语叫“依然博翁”,是最后一环节。迎亲队伍回到家后,晚上新郎家再安排房族里能唱苗歌的男歌手们带着腌鱼、腌鸭、“亲家母钱”等前往新娘娘家与亲家母们开展“开塘捉鱼”。大家再次来到新娘娘家,一起围坐在火塘旁,亲家母们就开始找男方亲家门唱讨要“亲家母钱”歌,经过一番对唱后,男方拿“亲家母钱”的歌手故意露出破绽,把“亲家母钱”交给亲家母们;接着对唱“开塘捉鱼”歌,女方唱开塘歌,男方唱栏塘歌,也经过一番竞唱,男方唱不下去了,便拿出带来的腌鱼、腌鸭交给亲家母们。男方将腌鸭子用麻绳捆好两只脚,在众人的保护下选一位亲家母将裹满腌糟的腌鸭子挂到她的脖子上,淘气的还手里拿着腌糟裹到亲家母的衣服上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男方趁机跑出屋外返程,而亲家母们拿着腌鱼、腌鸭、“亲家母钱”分给大伙在纷纷散去。
洗汤锅,也叫散兄弟,苗语叫“散堆记”。婚礼第二天,召集房族兄弟煮猪头、洗汤锅进行作伴。
从江县多数地区苗族有“不落夫家”(坐家)的习俗,即洗汤锅后新郎父亲陪同新娘回门后即长住娘家,仅在逢年过节或农忙时经召唤才回夫家小住,直到*后才长住夫家。坐家时间长达一两年至四五年不等。(吴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