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的小篆字形是在金文基础上的“进化”,而且更美观了,隶书“五”在小篆基础上略有变化,最后变成楷书“五”的形状。至于其小篆“古文”字形,应该是其第二种甲骨文写法的传承,不过这种传承后来就消失了。
从“五”的字形演变可以看出,古人本来是用五横画表示数字“五”,与一、二、三、四造字方法相同。是横画写太多不方便?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从“四”开始就变了,“五”当然也不例外,先是以交错之形代替,后再加两横画于上下。这种写法一直延续到小篆。隶书中开始有将上边一横与下面的点隔开的写法。楷书将这种写法固定下来,就成为“五”。
解释“五”字本源时,大都依据其第三种甲骨文写法来说道的。《说文解字》:“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林义光《文源》:“五,本义为交午,假借为数名。二象横平,X象相交,以二之平见X之交也。”
这是“五”字通行的解释:“本义为交错,假借为数词。”由数词“五”引申为五行,而且广为延伸,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符号。如五方旗帜: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插上青、黄、赤、白、黑五色旗);五虫:鳞虫、羽虫、倮虫、毛虫、介虫的合称;五细:指出身贱、年辈小、关系远、资历浅、地位低的五类人;五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最后再说一下“五”字字源的另外一种解释:“五”由“二”和“X”组成,“二”表示两个地方之间,引申为特定的范围。“X”表示相交的含义,“二”和“X”组合表示在特定的地方相交。是什么相交呢?是“刀”和“手”相交,由此产生“剁手”的含义。手有五指,由此产生“五”的引申义。
把“五”和“剁手”联系起来,以后再看到“五”字,是不是要“手发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