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明医?明医就是能从常见症状中分辨出特殊病因并能加以解决的医生。类比到语文教学,语文明师就是能从大家热议的语文争论中看出争论的根本并能给出合理解释的老师。比如,最近大家热议的一句语文习题,压缩句子:奶奶感动得哭了!多数家长压缩成了“奶奶哭了”,不少语文老师压缩成了“奶奶感动”,那个压缩句才是正确的呢?答:那句都不是正确的。
为什么用“明师”而不用“名师”呢?因为“名”,有名望的含义,不同的名望,对水平有不同的期许,而有些人,辜负了“名”字 。比如家长对语文老师的期许,是希望孩子有了语文疑问,能及时得到解答。而现实是,有不满意解答的家长把问题向网上征求答案,因为有些老师的答案是不专业的,比如,有学生问,“四”字的结构,以及它的第二笔是横折呢,还是横折钩,女字旁的第三笔是横呢,还是提,这些问题本不应该在网络引起热议,应该在网下就搞定的!
现在,又有了一个热议的语文问题,压缩“奶奶感动得哭了”这句话。为什么许多孩子不会?因为这本是一个不应该出现在孩子面前的题目。家长有疑问求助网络,而许多网上的老师,回答的专业度够吗?
先说造句的问题。我们都不喜欢把不太好的词往和自己相关的人身上用,而不是相反。比如,我们说老师像辛勤的园丁,如果说,老师像受罪的杂役,这句话,老师爱听吗?相类,凭什么给孩子展现一幅奶奶哭泣的画面?同样是出题,为什么不说,老师激动的哭了?!今天,在不影响问题的讨论的前提下,我们就以老师为例了!
同一项工作,交给不同的人,期许和要求是不同的,比如说干体力活,小学生也是要*,但是,你让他把一袋水泥从一楼扛到六楼,是不是要求有点过了?同样是写一幅春联,对普通人来说,红纸黑字就差不多了,但是,你要是让书法大师田英章写,是不是不但字要漂亮,词也得好啊?比如下面这幅春联,据说是田英章写的,未考证:兴高采烈辞旧岁,欢欣鼓舞迎新春。
春联
上联是“兴高采烈辞旧岁”,下联是不是对”眉飞色舞迎新春“更好一点呢?或者改成”热火朝天辞旧岁、汗流浃背迎新春“更好一点?感觉怪怪的,是不是同一工作对不同的人有不同要求呢?有人说田英章的字不好,有人是出于学术探讨的角度,有人则是瞎起哄,因为,讨论问题的人要处于同一水平才能进行,你拿毛笔手还抖呢,你说田英章的字是印刷体,合适吗?但你要说田英章滥用异体字,是不是也得认识几个异体字呀?这样才能知道他把”(萨都)剌“字草率处理成了“刺”字的异体字”刾“字?说远了,之所以用田英章老师的字举例子,纯属想用漂亮的田楷作文章的封面,多谢之余,如有得罪,还请田老师多包涵!继续说压缩句子的事情。
压缩句子,应该是三年级左右的孩子作业,这个阶段的学生,这个训练主要是帮助小学生改掉说话啰嗦、词语堆砌、为凑字数强加词的毛病,好比小学生初学对句,你他给留个课后作业,对句:烟沿艳檐烟燕眼(这个对联的下句见上一篇文章),你是难为孩子呢,还是难为家长?亦或是显示老师水平高?我们在不改变原题难度的前提下,对原题稍作改动,还原如下:
压缩下面句子:
我低着头,没有正视语文老师,小声地对语文老师说了一句话,这一句话把语文老师感动哭了。
压缩句子的原则大致是:去冗余、用代词、(合)并同意(词)、复(句)改单(句)、改结构,但这些改动都应遵循一个原则:不能改变句子原意。
逐次压缩如下:
我低着头,小声地对语文老师说了一句话,这一句话把语文老师感动哭了。
我低着头,小声地对语文老师说了一句话,这一句话把他感动哭了。
我低着头,小声地对语文老师说了一句话就把他感动哭了。
我对语文老师说了一句话就把他感动哭了。
我一句话就把语文老师感动哭了。
我一句话感动哭了语文老师。
我一句话感动哭了老师。
我一句话感动了老师。
至此,这个句子不可再压缩,因为再压缩,就会改变句子的原意。
分析一下这句话要强调什么:
1、表现“我”的能力,我是主角,“我”不可去。
2、”一句话“不可去,表现的用语之少,到了极致,强调的是 少,是用付出的小来衬托效果的大。
3、“了”字不可少,它表示句子时态,去了这个字,不同的语境,可表示不同的时间点。
4、老师是作用的对象,少了他句子不完整。
句子不是可以无限压缩的,极致的压缩,往往需要配合特定的语境。不同的语境下面,可能会出现“老师感动的哭了”这个句子,那么,在该语境下,我们探讨一下,这句话可以压缩吗?
首先,我们一定要压缩,不妨先分析一下句子的结构:
”老师感动得哭了“和“老师感动地哭了”表达的意思,也就是强调的重点,一样吗?
前一句要说的是,老师感动了,感动到什么程度?是感动得抽自己大嘴巴,还是感动得给了我五百块钱?哦,原来都不是,是感动的哭了!由于用了“得”,所以,“哭”是感动的补语。
后一句话要说的是,老师哭了,为什么要哭?是大嘴巴抽得自己脸疼哭了,还是给了我五百块钱心疼哭了?原来都不是,是感动地哭了!由于用了“地”字,所以“感动”是“哭”的状语。
小学生知道状语和补语吗?这道压缩句子的题目适合小学生做合适吗?
我们再说一下这个“了”字。这个字的作用是什么?是表示时态。表示某个动作完成了。
(有人说,汉语句子还有时态这一说吗?其实,句子划分成分,以前的书面语言是文言文,古汉语教学没有,而白话口语又不进行系统教学。所以,句子成分划分是从西方引进的,而引进的有不是全面照搬,比如,表语,汉语划入了宾语,但早期的白话汉语教学材料还有用“表语”这个成分的。所以,时态,可能教学中没有明确,但不代表没有,不代表不可以借鉴。)
有缩写句子,自然就有扩写句子。看一下某老师的缩句:老师感动。是不是感觉不是一句完整的话?为什么,因为没弄清楚“了”字对谁表状态,修饰的是谁!我们扩写一下这个句子:
老师感动了,哭了!
两个动作是同时进行的,缩写的时候,省了一个“了”字!我们一定对这个句子缩写,这个“了”字该分配给谁呢?显然,强调谁,就给谁补齐了,否则时态不清!
所以,这句话可以继续缩写成:
老师感动了!
或者继续缩写成:
老师哭了!
而不能简单的缩写成“老师感动”或者“老师哭”!
我们继续分析,这句话为什么不适宜继续缩写。
缩写,不是白话文的专利,其实,古人与我们相比,更是惜字如金,也有缩写。我们看下欧阳修的句子:
逸马*犬于道。
他的老师是这样压缩改动的:
马*犬于道。
逸马于道。
逸马*犬。
马*犬。
你笑掉大牙了没有?!现在,你是不是感觉,”老师感动得哭了“这句话,去掉任何一个成分都会使得句意表达的不完整、不充分?
压缩句子,不是压缩的“保留下完整的肢体“方可,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完整的”灵魂“:那就是句意完整!
致歉声明:本文以老师为例,并无不尊重老师的意思。我很尊重我的老师,也很尊重所有的老师,只是希望,有些老师出题,不要动辄给“孩子”的奶奶一个“哭”的表情包,试想一下,孩子拿着一个“奶奶哭了”的问题去问爸爸,是不是和老师看到,在本文中老师哭了的感觉相类似!如果伤及无辜老师,敬请谅解,特此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