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今天,我们所有人对战争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几乎都是靠人命堆积起来的。古人对于这样的场景,对于这样的历史,也都有自己的思考。
比如这首冷门的一首唐诗,却写尽古代战争带来的所有苦难,读来字字泣血。且看: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这是一首唐诗,题目是《渡辽水》,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这个诗人曾经在边疆服役多年,对于战争的残酷性有直观的感受。读这首诗,我们最容易注意的一句诗,就是“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写诗人和家人分别之时,父母就好像担心他回不来了,临行前又多做了几件衣服……
开篇写“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写的是唐代发动的对外战争。边疆作战,很多人都需要背井离乡,不远千里在异国他乡作战,冷兵器时代生还的几率很低,所以才自然而然的引出后面两句,“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出征的时候,父母就知道诗人此去很难再回家相聚,忙不迭的多做了几件衣服让诗人带走。这其实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两代人的分别,此次分手可能是生死之别,父母也希望能尽最后一份爱子之心;其二则是觉得爱子此去回来的几率很低,多做几件衣物就是为了防止死去之后没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殓葬。
无论是哪一种含义,读来都觉得让人肝肠寸断。父母子女之间的离别向来充满温情,但是这里却让人心如刀割一般!“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诗人在行军途中,也看到很多牺牲的人被运回咸阳,埋葬之后碑石上刻有每个人的家乡和籍贯,纪念他们为唐王朝做出的贡献。
但是也仅此而已,对于父母家人来说,又有什么比去的时候是生龙活虎的小伙子、来的时候却变成冰冷的碑石更让人绝望的吗?
最后是写将士们的心愿,却也更深刻的体现出他们的悲哀。“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现在他们都有生命,也只能在辽水隔岸相望回望故乡;加入此次失去生命,将来之后也只能是化作碑石在这里凝望了。
这首诗流传的并不广,和王建的“先遣小姑尝”相比,知名度要低了很多。但是这首诗却有着如此苍凉的意境,写尽古代战争带来的所有苦难,真可谓字字泣血。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