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是作家萧红创作的小说《呼兰河传》里的一段文字。它是一篇状物类的文字,描写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火烧云的形状、姿态、色彩以及它们的变化等。通过这种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火烧云这类自然现象的热爱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是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字,也是一篇趣味生动的文字,更是一篇富有审美情感的文字。
通常来讲,我们观察事物会有着这样的顺序:由近到远,由低到高,由地上到天空。读这段文字时,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整个观察活动的顺序。作者是按照地上-天上-回到观察者这个顺序来描述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首先描写了火烧云给大地“上色”,然后从地面的色彩追溯到对天空中火烧云本身的描写,然后回到观察者自身,这些描写过程也都体现了这一逻辑顺序。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晚饭过后”,一出门,映入作者眼帘的是近处的和地上的人和物,他们都被染成了不同的颜色。“晚饭过后”也说明火烧云发生的时间是日落时分。“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火烧云也映照着大白狗、红公鸡和黑母鸡等。我们知道,对生命情感的期许是人的本性之一,作者当然没有忘记把这种期许加入到这美好的景象中去,借助着火烧云渲染出来的色彩让老人显得更富有生命力,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增寿”的美好愿望。在作者的笔下,喂猪的老头儿和旁边乘凉的人之间的对话就是这种美好愿望的生动写照。
接着,作者带着读者将目光从地面投射到了天空中的火烧云,这部分的描写是重点。对天空火烧云的描写,作者采取了总-分的模式,先描写了整个天空都是被烧成了红色,然后分段分述了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火烧云,其间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对火烧云极尽渲染。火烧云本身的赏析我们留在后面详细论及。
最后,作者回到了观察者自身。这也体现了观察者正常的观察反应。一个人用眼睛观察事物总会有疲劳的时候,这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特别是面对鲜艳、靓丽和耀眼的事物时更是如此。当作者被眼前这些绚烂的色彩晃得眼睛发酸或疲劳时,就会不自觉地避开这些光亮物,并用手揉揉眼睛,歇息片刻。但也正是这一休息,致使再一次抬头时,火烧云已经没有了踪影。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得知,火烧云持续的时间是不会太长的。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是从生活实践和身边的事物为绪端,引申出某种人生道理或情感升华。我们读的这段文字当然也体现了这种方式,作者也正是从身边的一些事物或日常生活所见出发,如从对火烧云的观察出发,引出对它的美感欣赏,从而使人的审美情趣得到了丰富,提升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当然我们还需知道的是,除了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之外,火烧云毕竟是一种自然现象。对此,尽管作者并没有做过多的叙述,但还是提到了一些。例如作者说她所在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还有一些她说不上来的颜色。
在读完这段引人入胜的短文,在欣赏到火烧云的美丽之余,恐怕多多少少也会驱使读者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一下什么是火烧云了吧。这种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情感和认识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禀赋。
以上,我们从作者观察火烧云的整体情况做了一个解读。下面我们将从作者对火烧云本身的具体描写来做一番简单的赏析。
当然,就火烧云本身而言,也存在着某种顺序上的变化。作者也是按照观察对象——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来描述的。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火烧云的变化,并且使用了不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比如有排比、比拟、夸张和比喻等。这段文字最精彩的地方也就集中在对整个火烧云变化的描写上。有描写颜色上的变化,也有描写形态上的变化。以下我们选取了这段文字的一些来进行具体的欣赏,主要是从遣词造句的角度来做个简要分析。
我们首先来看第三段。这段是对火烧云颜色变化的描写。作者列举了火烧云的各种颜色及其变化,“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在这段文字中,我们注意到这些词语——“红彤彤”和“金灿灿”,这是一种重叠式的词语, “红彤彤”形容火烧云颜色之深,金灿灿”犹如金子一样闪闪发光,鲜明耀眼。在这里,作者还使用了并列式的词语,写出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状态。“半紫半黄”和“半灰半百合色”形容火烧云变化的一刹那间,同时出现的两种不同的颜色,非常美丽,清晰可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是比喻句式的词语,写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像葡萄一样的灰色,像梨一样的黄色,像茄子一样的紫色。这些词语的结构是在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前面加上实物名,这样的描写使得对象显得非常鲜明和清晰,就像亲眼见到的一样。
读过这篇文字的读者有没有发现,作者在形态变化这方面的描写不同于前面颜色的描写。她把这些形态想象成不同的动物,比如马、大狗和大狮子,并分为三段来描写,作者将火烧云比拟成不同的动物形态,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我们再来看第四段。作者将火烧云比拟成马,它是怎样的一匹马呢?“马头向南,马尾向西”。作者接着又说到马的姿势,它是跪着的,怎样跪着的呢? “就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我们跟着作者的目光刚刚顺利地定位到这匹马,但很快就发现,马在瞬间又发生变化了,它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却不见了。这整个过程让人感觉身边好像真的有这样一匹动着的马一样。这段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但却将“马状火烧云”从形成到变化以及消失的过程都生动地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而且作者的刻画也是十分的生动且细致,画面感非常的强。
前面我们也提过,这段文字使用了不同的表达句式,或者说,使用了不同的修辞格,有比喻、排比、夸张和比拟等等。下面我们来概括地讲讲比拟这种修辞格。比拟这种修辞手法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把没有生命的物,或没有思想感情的动物和植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以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这种表现手法叫做拟人化;另一种叫做拟物化,拟物化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将人当作物或动物来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种是将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使语言诙谐、幽默和生动。简单说,这三种情况就是:“把人当物”、“把物当人”以及“把物当物”。这段文字中把火烧云当成马、当成大狗以及当成大狮子都是把物当物的拟物手法。
作者还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例如第二段: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至于其他段落的赏析,我们就留给读者吧。
好,赏析就到此。下面我们给读者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读者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就请你们按照比拟的手法来造一个句子吧。与前面我们谈到比拟的例子不一样,就造一个“把物当作人”的比拟句。我们先给读者作个示范:“老师忘了自己的手表早已‘罢工’,抬起手腕来看了一眼,就松了一口气”。在这句话中,手表早已罢工可以看出它是个拟人句。接下来就由读者来试试造一个拟人句吧。
除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欣赏这段文字之外,也希望读者能从科学的角度对火烧云这种自然现象做一些了解。这个任务也留给各位读者去尝试着去做吧。
(相关火烧云现象的知识也可参见百度百科:火烧云是指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是大气变化的现象之一。太阳刚刚出来或者快要落山的时候,天边的云彩常常是通红的一片,像火烧过的一样,这种通红的云被人们称为朝霞和晚霞,形象地称之为“火烧云”。火烧云持续的时间最多也就是20多分钟,通常的时间都比较短。)
附录:
火烧云(萧红《呼兰河传》选段)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站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一条马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就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它在前面跑着,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是那么大,也是那么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想要再看到那头大狮子,怎么也看不到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