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在县食品厂下岗,生活陷入低谷。女同事巧玲拉我合伙开副食店,没想到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回首往事,感慨万千。
我叫李志强,今年六十出头了。坐在自家小院里的躺椅上,看着满园的杏花盛开,不禁想起三十多年前那段难忘的岁月。
我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杨柳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爹娘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从小就爱看书,在村里的小学里,我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老师们都说我有出息,劝我爹娘好好供我读书。可我家里穷啊,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哪有多余的钱供我念书?
高中毕业那年,我十八岁。眼看着同学们有的考上大学,有的去当兵,我却只能留在村里干活。每天起早贪黑,在田里忙活,晚上还要挑灯看书。我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总想着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
就在这时候,村里来了个好消息。县里的食品厂要招工,村支书推荐我去应聘。我兴奋得一宿没睡着,第二天一大早就骑着我爹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颠簸了两个多小时赶到县城。
记得那天,食品厂门口排了老长的队。大家都穿着最好的衣服,希望能给考官留个好印象。轮到我的时候,我紧张得手心都是汗。考官问我:"小伙子,你有什么特长?"我鼓起勇气说:"我爱看书学习,高中成绩一直不错。虽然没有工作经验,但我勤快肯干,学东西很快。"没想到这番话竟然打动了考官,我成功被录取了。
1985年春天,我正式成为县食品厂的一名工人。那时候我刚满20岁,浑身充满了干劲。厂里给我们分了一间小宿舍,虽然简陋,但在我眼里却是天堂。每天早上5点起床,6点准时开始上班。我负责操作一台旧式的封口机,虽然又笨重又吵闹,但我却觉得它可爱极了。
就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孙巧玲。她是厂办公室的文员,比我小三岁,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笑起来还有两个小酒窝,特别招人喜欢。我们常常一起吃午饭,她总是笑着说:"志强哥,你真能吃啊!"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心里却美滋滋的。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我从一个懵懂的毛头小子,逐渐成长为厂里的技术骨干。1990年,我25岁那年,终于鼓起勇气向巧玲表白。没想到她红着脸答应了,我们开始了甜蜜的恋爱。
那时候,县城里还没有什么娱乐场所。我们的约会,不是在江边散步,就是骑着自行车去郊外野餐。记得有一次,我们骑车去看油菜花。金黄的花海中,巧玲笑得像个孩子。我偷偷拍了一张照片,直到现在还珍藏在我的钱包里。
可是好景不长,1992年初,国企改革的浪潮开始席卷全国。我们厂也难逃厄运,开始裁员。那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来到厂里,却发现大家都围在公告栏前。我挤进去一看,心里顿时凉了半截——我的名字赫然在列。
我木然地站在那里,脑子里一片空白。7年的时光,就这么结束了?我该怎么向家里交代?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一只温暖的手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我回头一看,是巧玲。
她轻声说:"志强,别灰心。咱们还年轻,一定能找到出路的。"看着她坚定的眼神,我心里暖暖的,但又觉得特别愧疚。我握住她的手,哽咽着说:"巧玲,对不起,我可能不能给你想要的生活了。"
巧玲却笑了,她说:"傻瓜,我喜欢的是你这个人,不是你的工作。咱们一起想办法,好不好?"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艰难的求职之路。可是,那时候下岗工人太多了,找工作特别难。我们跑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却始终没有收获。每天晚上,我都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愁得睡不着觉。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和巧玲还是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眼看着手里的积蓄越来越少,我心里越来越着急。有天晚上,我俩坐在县城的小公园里,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
巧玲握着我的手,轻声说:"志强,我有个想法,你听听看怎么样?"
我转过头,看着她闪闪发光的眼睛,心里突然有了一丝希望。"你说,我听着呢。"
"咱们不如自己开个小店吧,就开个副食店。"巧玲兴奋地说,"你看,咱们县城发展得这么快,人口越来越多,可是小商店还是不够。如果咱们能开一家服务好、价格实惠的副食店,一定能成功的!"
我愣住了。开店?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做生意。我犹豫地说:"可是...咱们没有经验啊,万一赔了怎么办?"
巧玲笑着说:"傻瓜,天下哪有百分百不赔钱的生意?咱们年轻,就是要敢闯敢干。再说了,你在食品厂干了这么多年,对食品行业还不了解吗?我在办公室也学了不少管理知识。咱们两个强强联手,还怕什么?"
看着巧玲信心满满的样子,我心里的顾虑渐渐消散了。是啊,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我重重地点了点头:"好,那就试试看!"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创业之路。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我俩把积蓄全都拿了出来,可还是不够。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去找亲戚朋友借钱。记得去找我堂哥王德贵时,他一开始还有些犹豫。
"志强啊,你可想好了?做生意可不容易啊!"王德贵皱着眉头说。
我坚定地回答:"哥,我知道不容易,但我和巧玲商量好了,一定会努力的。您就帮帮我们吧!"
看我态度坚决,王德贵终于点头答应了。他不仅借给我们钱,还主动提出要来帮忙。我感动得差点掉下泪来。
有了资金,接下来就是选址和装修。我们在县城最热闹的街道上找到了一间小店面,虽然地方不大,但位置很好。我和巧玲、王德贵一起动手装修,从早忙到晚,累得腰酸背痛,可心里却充满了希望。
终于,在1992年夏天,我们的"志强副食店"正式开业了。开业那天,我们准备了不少小礼品,还请来了社区的居民代表剪彩。看着店门口挂着的大红灯笼,我心里既激动又忐忑。
刚开始的生意并不好。很多人还不知道我们的店,每天来的顾客寥寥无几。我和巧玲轮流值班,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晚上10点,可收入还是入不敷出。
有天晚上,我俩关了店门,累得瘫坐在地上。我忍不住说:"巧玲,要不...咱们还是放弃吧?这样下去迟早要赔光所有的钱。"
巧玲却坚定地摇了摇头:"志强,别灰心。咱们才刚开始呢,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再坚持一段时间,好不好?"
看着巧玲恳求的眼神,我不忍心拒绝。我们开始绞尽脑汁想办法吸引顾客。我们把价格定得比其他店稍低一些,保证商品新鲜,还特意进了一些附近没有的特色商品。巧玲更是想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专门照顾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
慢慢地,我们的努力开始有了回报。越来越多的街坊邻居开始光顾我们的店。他们都说,我们店里的东西新鲜实惠,服务又好。有一位张大妈常常夸我们:"小李啊,你们这店开得真不错,比那些大超市都强!"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和巧玲都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生意渐渐好起来,我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每天晚上关门后,我们常常坐在店里的小凳子上,一边吃着泡面,一边聊着天。虽然辛苦,但我们都觉得很幸福。
有一天晚上,我们正在整理货物,不小心碰到了对方的手。我们四目相对,一种奇妙的感觉在心里涌动。我鼓起勇气,轻轻地吻了巧玲。她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羞涩地低下了头。从那以后,我们的关系更进了一步。
1993年春节前,我带着巧玲回了趟老家。全家人都很喜欢她,我妈更是拉着她的手,笑得合不拢嘴。我爸悄悄对我说:"儿子,这姑娘不错,别让人家跑了!"我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心里已经在琢磨着怎么向巧玲求婚了。